這本小說集由十一篇短篇小說組成,題材與時空的跨度很考驗說書人的敘事能力與學識涵養。許多故事情節看似簡單,實則涵蘊了作者複雜的心思。作者透過故事中的角色向讀者展現了作為當代知識份子/混血(混文化)後裔的歷史回望。從舊時代到新時代,從鄉村到城鎮,從追求柴米油鹽簡單的物質滿足到質疑社會烏托邦的精神不滿足,這些常民的生命故事流瀉出時代巨輪底下小人物受限的肉身卑屈與不受限的精神抵抗。

The post 【曾薫慧】以父之名的歷史回望——殖民世界裡常民的卑屈與抵抗 first appeared on pourquoi 報呱.

▌躍然於紙上的傅柯身影

認識竹奇學長不知數載寒暑,多年後才發現彼此生命有趣的交集:我們一同從大學時代的社會學小徑走向如今的文學之道。我是不小心闖進台灣文學這方天地,學長則是義無反顧,戮力耕耘。初識學長之時,學長已展弘志,積極寫作,我則靠著少女文青時代的體內殘餘,方能與學長傾蓋而語,談論文學與寫作這回事。

記得當年我們談了不少社會學之於個人生命意義的問題,當時學長醉心於傅柯,將傅柯與社會學批判的精神搓揉進寫作的文脈之中,使得作品非常具有創造性思維。寫些什麼內容我其實已經記不得了,但我仍記得那躍然於紙上的傅柯身影,令當時的我深深感佩不已。

時過多年,我從社會學主修轉換跑道,拿了人類學博士,在性別研究的領域執教鞭多年,回台後不經意受到成大台灣文學系的召喚,一腳踏進台文界。此刻的我與竹奇學長再次相遇,言談間更感受到學長對於文學創作不減反增的熱情。這次學長直接傳來多年積累的短篇小說作品集《以父之名》,並邀請我寫序。我受寵若驚,拒卻多次,因為真的不認為自己是文學咖,有那個本事評介學長的文學作品。在學長不斷邀約與鼓勵之下,我鼓起勇氣接下這個工作,將這輩子第一次寫的序獻給了這本書。

傅柯/圖:維基百科。

▌後殖民的歷史回望

這本小說集由十一篇短篇小說組成,題材與時空的跨度很考驗說書人的敘事能力與學識涵養。許多故事情節看似簡單,實則涵蘊了作者複雜的心思。作者透過故事中的角色向讀者展現了作為當代知識份子/混血(混文化)後裔的歷史回望。

這個回望搓揉了社會學、哲學與人類學式對殖民的反思與時代的鄉愁(例如〈以父之名〉以及〈夢迴熱蘭遮〉中對於今日台灣人如何「成為台灣人」的歷史爬梳),以及對當代社會追求新自由主義的反諷(例如〈同學會〉裏描述人到中年的迷惘,〈人文營殺人事件〉以及〈冰箱裡的奶奶〉對醫療學校等建制化的反諷)。從舊時代到新時代,從鄉村到城鎮,從追求柴米油鹽簡單的物質滿足到質疑社會烏托邦的精神不滿足,這些常民的生命故事流瀉出時代巨輪底下小人物受限的肉身卑屈與不受限的精神抵抗。

然而,卑屈與抵抗這樣的二元概念其實不足以解釋殖民世界裡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實境遇的。相反地,真實的世界是卑屈與抵抗共存的世界,是混雜愛恨情仇的曖昧樣態,不僅為個人也為家族/氏族存續的角力戰──其中有鬥爭,也有和解;有愛情,也有背叛。

我個人很喜愛〈夢迴熱蘭遮〉,這個跨越代際、族群與文化的故事,從原住民族的敘事觀點回望台灣的殖民歷史,當中有原住民族間為了生存,在殖民者的戰略下被迫相殘的糾葛,有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相愛卻不能相守的悲戚,還有祖孫三代傳承的女祭司面對時代與殖民統治權力的更迭,傳承母親的教導帶領族人與時代進行協商的智慧。這些人物與情節的佈置適當地展現「卑屈」與「抵抗」在殖民情境中的複雜性,而這正是後殖民書寫所致力著墨的焦點,也恰為竹奇學長的寫作志趣所在。

鐵道是平行線,它會向相反方向無限延伸,它代表情人的別離,也代表知識啟蒙無限延伸的可能/圖:陳竹奇攝影。

▌常民生活的卑屈與抵抗

書中多篇小說認真說來並不適合茶餘飯後啃瓜子或隨意打發時間時閱讀,而是需要讀者的聚精會神,小心翼翼地跟隨劇情的發展並理解人物之間的關係,否則可能一盞茶的時間就會迷失在幾代人物錯綜復雜的關係線路中。雖名為短篇小說的集結,但那些跨越代間與文化/國族的家族故事,在我看來小說結構與張力本身都可以開展成一本大部頭。

其他未加以上述後殖民框架評析的短篇其實也各自精彩,例如〈彼岸花〉當中展現的兩岸情愛懸疑與層層技術堆疊的爾虞我詐,在現今兩岸政治上對峙冷戰,經濟上卻水乳交融的政經關係中,讀完有令人屏息的現實感。更多的故事與情節就不在此破梗,有待讀者們親自品茗。

霧中的樟腦寮車站,一個登車用的踏板,讓台灣踏上現代化之路,台灣曾是全球樟腦主要產地,樟腦則是火藥的原料,戰爭是雙面刃,破壞、毀滅以及文明的崛起,牽動島嶼的命運/圖:陳竹奇攝影。

在完成此序的同時,我與竹奇學長繼續關於他的小說書寫與文風的討論。對話中他明確表明對於後殖民書寫的熱衷,並分享他的創作動機:每一個故事其實都揉雜了他過去的成長痕跡,是對自己過去的梳理,也是對家族史與台灣史的致敬。此外,有些我認為有點「瞎掰」的情節,詢問之後知道竟是出於學長的親身經歷,不禁讓我對他過去的記者生涯尊敬了起來。

秉持著記者專業與學者研究的精神,學長下足了功夫考察相關史料與探索原民文化,這些知識的深度與廣度都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為了深化未來的書寫與創作,竹奇學長選擇到台文界重新當個「研究生」。我開玩笑稱,一個博士回頭唸碩士會嚇壞上課的老師吧,但我知道學長不是開玩笑的,他真心追求知識的完善。無論如何,我們一同從社會學界走到台灣文學界,我期待未來能與學長繼續共同耕耘,為台灣研究盡一份心力。

北門車站的時鐘,將時間量化並變成可測量,透過理性控制時間,並追求效率,是現代性的特徵之一/圖:陳竹奇攝影。

以父為名:陳竹奇短篇小說集

書名:《以父為名:陳竹奇短篇小說集》
作者:陳竹奇著
出版社:致良出版
出版年:2023
ISBN:9789860754841

《以父為名:陳竹奇短篇小說集》書籍封面,本文為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曾薫慧所撰寫之推薦序/圖:陳竹奇。

The post 【曾薫慧】以父之名的歷史回望——殖民世界裡常民的卑屈與抵抗 first appeared on pourquoi 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