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日,俄國首要的反對領袖納瓦尼(Alexei Navalny)在獄中死亡,引發國際震驚。英國外交家雜誌指出,即便納瓦尼反抗蒲亭的志業尚未完成,但以他過去的經歷,在同樣專制統治的中國卻仍難以存活。

The post 俄反對領袖之死:為何中國沒有納瓦尼? first appeared on pourquoi 報呱.

16 日,俄國首要的反對領袖納瓦尼(Alexei Navalny)在獄中死亡,引發國際震驚。英國外交家雜誌指出,即便納瓦尼反抗蒲亭的志業尚未完成,但以他過去的經歷,在同樣專制統治的中國卻仍難以存活。

前情提要:蒲亭的警告與害怕》俄國大選前 蒲亭頭號政敵獄中身亡

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尼日前死於俄國極圈監獄中,
圖為其生前在直播節目中控訴政府行徑。 圖/Навальный LIVE/Twitter

納瓦尼之死 中網友羨慕:「他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衛報指出,儘管中國政府將納瓦尼描繪成一名極端主義的信奉者,在受到嚴格控制的網路環境中,仍有網友發出感嘆,表示在中國沒有出現這種英雄,並羨慕納瓦尼「可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網友表示,北京當局絕對不允許持有不同政見的人在法庭上自由發言,那些沒有經過審查的言論,也不會流入社會中。

  • 中國沒辦法有納瓦尼這種英雄人物出現,不代表中國的政治環境比俄羅斯更艱困,也不代表蒲亭比習近平更殘酷。然而,中俄兩個政權的鎮壓制度仍舊存在顯著的差異。
  • 根據 2023 年自由之家的全球評估報告,中國、俄羅斯皆屬於「不自由國家」。在「世界自由度」的報告中,俄羅斯得到 16 分,而中國僅有 9 分,且在近年的報告中,兩國都呈現退步的趨勢。

納瓦尼反對蒲亭的歷史相當豐富,自 2010 年起,納瓦尼針對政府高級官員成立反貪腐基金會。更在2013 年宣布競選莫斯科市長、2018 年則宣布競選總統,雖都以失敗告終,但納瓦尼以俄羅斯民族主義為號招,贏得了俄國廣大人民的支持。

  • 納瓦尼的高人氣,讓他的 Youtube 頻道、Telegram 擁有數百萬粉絲,讓他在最後即便被關押在監獄,讓在公共社會中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美國總統拜登 24 日會見納瓦尼的母親與妻子。(圖/X@POTUS)

北京全力打壓結社自由 納瓦尼模式中國人民難傚法

衛報認為,納瓦尼的活動若移至中國就難以推行。中國共產黨對社會機構的全面滲透、龐大且無孔不入的線民遍佈、禁止未經授權的斯人捐款、司法系統完全不透明的性質,更重要的是,中國當局全力打壓任何形式的結社,以防止抗議運動的產生。

想在中國達到像納瓦尼一樣的網路影響力幾乎是不可能的。早期,中國人民還期望用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來解放中國,但北京當局卻設計了一個會過濾內容的「馴服版網際網路」,讓人民一切的努力白費。在這個網路中,反政府的言論一出現便被刪除,國際媒體、訊息也被禁止,而中國國內平台雖然提供娛樂及資訊,但都受到嚴格審查。

  • 近年,中國的資訊監控發展更加猖狂。像是人民的手機、識別人臉的鏡頭、道路上的車牌讀取器等,都受到國家的監控,或是透過各項服務強迫實名制。
  • 中國警方蒐集這些監控數據,用以預測社會中潛藏的反政府行為,並在人民動員前便會受到政府的阻礙。

衛報認為,與納瓦尼最相近的異議人士應該是 2010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其在 2017 年在被政府監禁,因肝癌死於獄中。劉曉波是 1989 年天安門運動的領導人,過去曾因抵抗中共專制而 3 次入獄。

  • 2008 年,由劉曉波與他人合著的《零八憲章》,作為一份民主宣言,當時中國境內有上萬名支持者在網路上簽署。然而,這一切在習近平於 2012 年掌權後都消失殆盡。
1989 年 4 月,劉曉波中斷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學術工作,回到北京投入運動,並在 6 月 4 日清晨與解放軍戒嚴部隊談判。 六四過後,劉曉波持續因平反六四多次被捕和軟禁。2008 年,劉曉波和憲政學者張祖樺等人起草「零八憲章」,呼籲中共實現自由民主憲政,隔年被北京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 11 年。在庭上陳述時以「我沒有敵人-我的最後陳述」為題,強調以最大的善意對待政權的敵意、以愛化解恨。 2010 年,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劉曉波仍在獄中,其妻也遭到中國當局軟禁無法代領。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因而在頒獎台上放置一張空椅,自此,「空椅」就成為劉曉波的象徵。2017 年 6 月,劉曉波在監獄中被檢查出原發性肝癌,癌細胞已轉移到全身多處,遼寧省監獄管理局批准劉曉波保外就醫,劉霞也獲准前來陪伴劉曉波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7 月 13 日,劉曉波在瀋陽病逝。
圖/維基百科

參考新聞連結:
2024/02/23 TheDiplomat Why China Doesn’t Have an Opposition Leader Like Navalny

The post 俄反對領袖之死:為何中國沒有納瓦尼? first appeared on pourquoi 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