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人力資源困境(1)
筆者碰戰略學這塊超過20年,緣起自小時候,先父身為渡海來台的軍官,與退役公務員身分,聽那些國共內戰的底層軍官小故事,對武器和士兵心理有些認識。長大後起初讀戰史,後來走宏觀視角切入,但總覺得哪裡不對,幾年後發現這原因出在經濟、政治、文化面上,更像是管理學的一種。
讀書就那個瞬間,好像打通任督二脈,看待事情的方法就不同了。
這個系列,筆者想談人力資源,算是從戰略學上的角度去切入,內容包含學過的政治經濟等理論,照例沒有參考文獻附註,也沒有名言錦句摘錄,純粹就是每週一的心得感想大雜燴。
切勿當成什麼偉大的理論研讀,就只是每週嘴砲廢文罷了。
人力管理的發軔,與古代軍事不可分
人類最早的大型組織運作,毫無疑問就是軍隊,只是有沒有被記錄下而已,會有文史紀錄要到文官系統出現,足夠的資源養活讀書人。這也造成要理解戰略學的最早期概念,那一個「緣起」、「發想」,變成考古人類學的範疇。這是筆者多年下來的體悟,許許多多看來言之成理的古代兵書,透過人類活動紀錄的側面研究,挖掘當代經濟模式,考證其政治運作型態,再回頭看的感受會很深刻,筆者就不多說。
何謂人力資源的困境?一曰量、二曰質。要不就是缺夠多的一般操作人力,不然就是缺少有管理能力的主管型人力。聽來是廢話但不是廢話,從資源的角度切入,就會發現這是一種金字塔結構,又有螺旋向上的型態。
以軍隊組織來做開頭,讀者應該會比較明白些。
古代(西元前)的軍隊,要做到戰無不勝非常的困難,鮮少有大型帝國。所謂的帝國在政治管理模式上,都相當鬆散,看地圖會覺得是龐然巨獸,尤其是看東方春秋戰國史久了,會有一種錯覺,王侯將相一聲令下,千軍萬馬齊出。
但如果從數量、品質兩個角度切入,東西方在戰爭的模式上高度一致。走數量模式,就是大量徵集戰場附近的民力,用高壓手段逼迫上戰場,用壓倒性數量輾過去。品質模式,砸錢養高度訓練的數百菁英戰士,加上簡單的陣形排列,對徵召的農民奴隸兵可說是秋風掃落葉。當然,數量多到一個程度也是可以用奴隸海淹死菁英戰士,就以整體角度來說,不能說這種做法很蠢,畢竟換算成本,訓練一個戰士可比強徵一百個奴隸。
- 編:可抵三萬大軍(誤)
春秋戰國數百萬人口的國家,能有數十萬大軍?
春秋戰國時代,史書上講的數萬大軍對戰基本上都唬爛,目前比較可信的,都是菁英戰士群做為主幹,徵召民夫奴隸當作後勤輸送以及當砲灰。西方也差不多,波斯帝國哪來幾十萬大軍。國王自己養的菁英團,剩下的都是於戰場省分強徵來的。想想也能明白,帝國版圖遼闊,從東邊徵召一萬人,走到西邊光算餐旅費就要破產了,反正都是砲灰,去在地行省找也一樣,而且在自己家鄉打仗,加減有點榮譽感,要威脅這些士兵不死戰到底,就是家族連坐也容易。
總之呢,手段很多,不是這邊重點,就不多說。
所以戰國時代遇到秦國,養了三千硬甲銳士,就足夠打穿其他六國的防線,所謂十萬大軍,比較像是加上召集民夫健婦,以及參戰的農民與奴隸,一場戰役幾個月、幾年下來的總和。
若真如台灣某些照字面解讀的軍武界老朋友,趙國魏國可以盡起愛國人民,十萬大軍跟複製貼上一樣簡單,那麼為何在邯鄲城(編:趙國首都)破後,趙國人就不起義了,水淹大梁(編:魏國中後期首都)後的魏國,也乖乖繳稅服役不打打殺殺?想也知道,戰國時代的貴族封建體制,一座城能養個幾百銳士就不差了,換個大王繳稅有差嗎?
人力與資源皆不足的年代,管理為家族秘傳之學
再深入一點,為何秦皇一統天下後要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這都是在拆解封建貴族的根啊。若你不信,那麼為何秦二世後群雄並起,武成侯王翦(編:秦國大將,邯鄲為其所破)、隴西侯李信(《王者天下》漫畫可以去看一下)照歷史所說,都沒有被狡兔死走狗煮,還得到了一些封賞,這些秦皇麾下的將門可沒死透,怎麼除了王離外,沒看到幾個出來勤王的?
嘿,隴西侯李信可是史記有記載的,秦國顯然沒有統一六國後清算李家,他的子孫李廣是漢朝名將,這一家人的兵學家傳看來沒有丟失。
- 編:《王者天下》以李信為主角描繪秦滅六國的故事,單行本銷售剛破億(含電子書),有持續改編成動畫(巴哈姆特動畫瘋有上架),還有真人電影化的長銷作品。
我們若從管理模式去看,其實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這些將門都有自己的練兵佈陣方法,屬於祖傳密學,春秋戰國的貴族密技都是家傳,管你是封建貴族還是郡縣制度,至少在秦漢這幾百年間,很明確的都還是家族高於一切。歷史上延綿數百年的家族底蘊,在沒有記載的戰亂時代,我們不難想像出這些人的生存之道,絕對不是什麼忠君愛國如此簡單。
講了半天歷史,這跟人力資源有啥關係?
有的,西方在這時代出了一個叫做亞歷山大的軍神,在資源總量不足的年代,創造出後無來人的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