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想說的是,少子化最終都得要從人心切入,有希望有未來,才會想要投入到下一代。問題是,我們是否把希望跟未來的標準放太高,以台灣現在網路上那些大學生的普遍說法,家戶平均收入要在前20%才有資格生?講這話的人恐怕都沒想過,自己的人生已經贏過一半人了。
現代社會的人力資源困境(12)
左派認為既有的秩序是被人為建構,後面省略十萬字,總之既然可以被建構,那我們打掉重練也很合理啊。合理個屁。
/article/65ad12c9fd897800019e207f

上週都在罵人的感覺?

對,因為道德性的東西,講下去沒完沒了,太多社會常識要自己去體驗,不是上網找資料,故罵一罵比較快。

台灣的人力資源困境,少子化是長期上最重要的原因,比起25年前的生育數已經腰斬,等於提供最前端科技業的人力減半。這不是清交擴增,或是半導體學院改制成正式職校就有用,短期有用的辦法就是引進他國人力。

引進白領外勞終究有限,職場文化差異更難解

但這也沒太大效果,說穿了就是各國的高階人力數量,本就無法短期內大幅提高。更狠的說法,高階人力有那腦袋,還要有意願做,不然台積電為何在美國,讓美國工程師哀鴻遍野,不就是不想每天14小時還要On Call嘛。

筆者上週講的,鐵定一堆人不甘不滿,覺得這根本是保守派的洗腦話術。很好,那麼為何你相信一天14小時的工作是合理的,美國人覺得這是剝奪家庭,這套努力工作犧牲家庭的觀念哪來的,僅僅是收入高可以解決的?那歐美國家早點想通,把薪資拉高五倍,半導體業哪會轉移到東亞來。

還不就早期東亞勞工耐操好用,學歷還比較高!

經過多年歷史發展,產生的社會習慣已經如此,學生才會將「奴工」當成選擇,也就因為如此才能造就台積電這種高階代工,換美國博士,有幾個甘願這樣值班。

所以人力困境的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你想要產出夠多高階人力,人口基數是一定要的,此外還要配合習俗,讓你願意忍受高強度、犧牲家庭的工作,只要收入夠多。

這種願意與否的分界線,從來就不是金錢,金錢是一個標準,只是比較容易定量的方式。台灣理工科畢業生,多的是不願意去科技業值班輪班,薪水領不到三分之一的同學。

以補助改善人力結構,應挹注於階級資本較少的族群

總之,你要如何產出夠多的高階人力,答案就在那邊,剩下的問題是怎樣補助。白話說,抽稅要抽誰的,去補貼到哪些人身上,效益好不好。這跟價值觀有關,台灣應該不會有人認為,大量抽農漁民稅,去補貼白領階級的小孩讀理工科。

我們多數人的想法,應該都是資本家或是地主要多抽點稅,將稅金用在教育上。前面是對的,後面不大對,因為真要算效益,投資在已經有基礎的中產白領家庭,針對產出高階人力,效益絕對高於補貼窮困家庭。

但這好像哪邊怪怪的對吧?不公平,也不正義。

呵,有沒印象,某種意識形態的人,好像有宣稱,讀書讀不到高中,或是念不到大學就該怎樣?窮人就不該生小孩,是不是?(不要以為這種想法沒人支持)

台灣人真正有意見的不是抽稅,更不是抽誰的稅,一群地主裝成無辜出來騙土地正義都有人買單了。

  • 編:雖然作者講的應該是台南鐵道東移之類的土地徵收事件,但這傢伙讓人印象太深刻

有意見的是補貼給誰,也就是誰能拿到錢,又能拿到多少,該遵守的是效益還是公平。

以筆者的角度來說,投資在藍領階級小孩的整體效益最高,公平性也最大,只不過嘴巴上說信的人多,打心裡信的人少。

同樣一筆錢,給藍領子女用「比較大」

理由可不是聯考最公平,是投入資源跟產出的簡單計算。

收入在前20%的,跟在後20%的家戶數是一樣的(筆者不是要說廢話,是真有人宣稱前20%收入的人很少,後20%很多)。

前20%的家庭,投入子女教育的比例很高,也就是就算學校資源不給,這些小孩的教育資源,也遠超過其他人。正如同筆者自己在小孩3歲就慢慢培養一樣,在學校拿獎狀也很輕鬆,所以若依照學校表現,筆者的小孩可以獲得很多資源。

但這種補助,可以讓筆者的孩子,從現在約PR85,爬到PR95?非常難,依照教師經驗,天賦差異會讓需投入的資源差到好幾倍。換數字就是,天賦好的小孩,學校每人每年給1萬就可以拉上去,天賦不好但家長培養上去的,學校得要加到10萬才勉強可能有相同效果。

但是,後面20%、40%收入的家庭小孩呢?由於天資的分布不會特別傾斜,藍領家庭的小孩,有天賦的數量並不會較少,但由於家庭教育資源投入本就少,學校後天投入的效益會較高。

用更直白的說法就是,同樣天賦,投入資源100就可以上國立大學的孩子,收入高的家庭,私人投入量已經有70以上,學校加30就滿了。但收入低的家庭,學校沒加個80都不夠。

教育資源向藍領階層的家庭傾斜,效益其實最好,但也最不受中產階級青睞。

沒人嫌自己資源少的。

那麼,為何有人信誓旦旦,說這些下層階級的家庭,小孩都不想讀書,也不願意上進?

因為這也是真的,主要原因就是這兩週說的,習俗道德相關的問題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