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人力資源困境(15)
先進國家的困境之一,就是掌握話語權的知識份子,將開源節流想得簡單,極端點的還認為沒人就沒問題,進一步降低人類數量,只不過這種人想的都是殺別人而不是自殺。呵,膝蓋想也知道,這些人想的是獨佔。
| |
在學校的經歷,讓筆者對不同年代的小孩,到底接觸哪種訊息,家庭背景的影響多大,有一些了解。
人力資源困境之一,文化上的內在因素,可以簡單的解讀為:
從法律可以看到社會的中產階級,從法扶可以看到藍領階層。
都市化造就階級同溫層,中產只能「想像」藍領生活
媒體不會想去報導下層,以台灣的現狀來說,連中層偏下都不想。筆者講過不只一次,這非台灣特有,先進國家幾乎都有類似特質,對於下層的生活欠缺理解,偏好製造「想像的下層」。
在台灣的典型範例,叫做「鄉下要有鄉下的樣子」。
在中產偏上層的白領學區,筆者帶過的案例,對世界的想像都很正面,多數家庭具有出國的財力背景,就算成績不好,只能唸高職、專科,也會想辦法進科大,然後回家繼承店面(或公司)。他們所謂的經濟不好,極少在談求職,更多的在於自我實現,你可以在現在網路上看到極多這類人。
話講開點,能上網路看到筆者這些廢文的人,絕大多數都不是一般定義的下層,還有不少是衝破教育系統,依靠自己能力爬到上層文化階級的強者。
這些人可以代表數以百萬的下層民眾?
同個世代,在藍領社區的學校,筆者帶過的例子,極少數可以上國立大學,多數同學現在的職業,都是最基層的服務業、製造業,上網根本不會看長篇大論的政策論述,只對有趣放鬆的消息感興趣。這不就是認知作戰的大頭,開一堆爆笑、爆料粉專,吸引大量群眾,選前開始散佈負面訊息的典型?
然而,要去關注這些人,對一般中產階級來說太痛苦了,這是都市化的副作用。
都補貼了還叫什麼?知識精英缺乏的「藍領共感」
上述提到,藍領社區學校,那些上大學的同學,後來都在幹嘛?很積極地想要融入中產白領學生的圈子,成為一般認知的中上層,又稱為翻身。觀察他們談論社會的價值,已經相當趨同,脫離原生社群。
但是,這些人基於人際網路,對於過去的同學,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同理心,也較能獲得藍領階層同學的認可。這才是地方政治的基礎,你不能找一群放洋的ABC回來選地方議員,而是應該積極的任用本地出生,學歷沒那麼高的在地人,最起碼也該把這ABC放到基層十年八年。
可不管台灣美國,先進國家都有高度都市化後放棄村鎮的習慣,傾向從上而下派遣高級知識分子,依靠意識型態的分眾,強行進入鄉村政治。結果反倒促成,在地有黑色背景的政治人物容易崛起,因為他們可以輕易的掌握地方政治管道,進行利益分配,對這些地方藍領階層來說,高大上的理想遠不如生活上的照顧,即便這些照顧已經被剝一層皮,情感上總是優於首都來的知識菁英。
- 編:台中立委第二選區就是範例,同溫層大概總看到台中支持黑道的言論,但這種言論完全無視該選區連續兩次給了代表所謂「新政治」的候選人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