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人力資源困境(5)
回到前兩篇的概念,讀者或許發現重點,根本不是在資源的減少消耗,而是創造更強大的能量產生、利用、再生技術。像是從筆者小學就開始說「50年後預計會有核融合發電」,現在還在說50年後一樣。倘若核融合真被創造出來,其效能遠遠超出當今所有火力、核分裂發電廠,汙染又非常之少。這才是真正極富意義的人類技術在本質上的提升。
怎麼人力困境講到這?
人力困境的本質是不匹配,早年台灣教育水準很差,可說是師資問題,許多歷史因素,造成現場有大量不合現代教育標準的公教人員。後來師專的成立提供小學教師,師大則是中學,幾十年後的今天,教師的產出已經過剩(反對的人麻煩看一下教甄錄取率)。
換個角度說,小學老師需要的是耐心與恆心,碩博士學位不是必備,薪資標準會隨學歷提高,扣除文憑主義的心態,更大一部分類似於研習效果。畢竟願意進修碩博士,取得相關教育文憑,其意義更接近於現場教師的實力提升,例如教育心理學,增加導師班級經營的能力。
人力養成慢時代變化快,跟風選系畢業即失業
理想跟現實有差,個人也有在打混的,但就整體而言,今天的現場教師在班級經營、課業教學上,遠勝以前的年代,無庸置疑。
然而過剩的結果是什麼?學了多年教育專業,取得不了教師執照,也沒那麼多教師職缺,這是不是浪費?
嗯,筆者知道「浪費」兩個字很不恰當,但反過來說,師大的專業能不能對應到工業上?個體來說有的無所謂,不少人放棄教甄後去產業界反像蛟龍入海,但就整體來說師培體系對應不上產業界。馬後炮的說,就培養人才的角度,還不如去一般科大有效益。
因為在國家層面來講,本就顧慮不到這個,每個年代都有比較夯的科系,對應那個年代「賺錢方便」的。根據蛋塔效應,一個世代的菁英都拚著進去,快速填滿職缺,然後下一個世代抱持上個十年的想法,畢業後才發現此產業已經進入高原期,再下一個世代……下坡期。
所謂的工作好找,在數量上來說,就是很夯的產業不只一個,好賺錢的A產業或許滿了,但是BCD也還不差,對技藝的要求落差不大。工作難找,代表好賺錢的產業只剩下A,BCD都22k,選哪個根本沒差,絕望啊。
產業鍊冰山結構:賺錢的浮出頭,養出水面下百工百業
你或許覺得這是廢話,但這真的不是,一個國家的興盛,不是一個產業能撐起的,跟人口總量有關。台灣若今天只有230萬人,不是2300萬人,是能發展出多少產業?
一個產業興盛,跟兩個產業都很興盛,能創造的工作機會,好賺錢的工作機會,絕對不是1+1=2。
我們以為賺錢的產業只有最上層那一小塊,1+1=2。其實相關的供應鏈,以及基本食衣住行需求都會出現,而兩個產業不見得獨立,一個國家的產業發展,多少有點關聯,所以實際狀況更像下圖的雙連峰。
所以全球化造成的產業外移有強大殺傷力,俗稱整串葡萄拉走是有其道理。
有人會問,這兩個產業難道不能分更開,創造更多機會?不行,小吃店不會管你旁邊開哪種廠,原物料供應商大間一點,還能跨行業服務。若我們將技術難易度粗暴的分成一、二、三級,金字塔的技術難度與層次會是倒過來。
簡單說就是,技術越高的產業,他所需求的就業人數,會是一個遞減概念,技術層次越高,相對較低產業需求的人力也較少。所以在人力資源的困境上,第一個麻煩出現了,普遍上來說,會賺錢的行業顯然是技術較高的那種(不包含詐騙募資這種)。
跨國整合開發新市場,為什麼常導致貧富不均?
但是人想往上爬,這注定能夠累積資本的工作必定少,所以不用戰爭去打下新市場,也得要依靠經濟擴張市場。這我們在20世紀看過很多,WTO基本概念就是如此。這其實很複雜,因為技術越高層次的產業,越具備跨國移轉的能力,基本食衣消費型的工作,極難跨國流動,想想歐美的珍奶店、台灣小吃店,我們可以明白為什麼。
所以,WTO的觀點在戰略角度上來說,是將盟國整合,從金字塔的觀點來看,類似下圖。
大致上就是供應商與製造業可以轉移到成本低的地方,相當於替兩國創造出新的空間,由於兩國在二三級上的產業可以互補,這在理論上是沒問題的。而透過交流,創造更多機會,希望黃色的部分也能因此填滿,創造兩國雙贏局面。
有點亂,大意就是,確實透過貿易協定的整合,可以提供中上層更多機會,然而這也加速產業外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上層一旦移走,會將有相關性的幾乎連根拔起,失去的工作機會變多,但是總產值會因為新的合作產業誕生,再創新高。
全球化不只掏空自己基層,常常「死貧道閣死道友」
且別忘了前面說的,堆疊技術上去創造更高的產值,但就業人數並不會變多,人力資源的轉換,不可能讓早餐店學徒變成黃光製程工程師。
反過來倒可以,所以這是人力資源的另一個困境,技術人力要上往下轉機會多,下轉上幾無可能。
全球化為何對各國來講都是機會?因為沒有新的產業,用更進步的技術,就會失去既有的市場,所以真正的狀況是下圖,第三國若不參加,待人家殺進來就是全盤崩解。
實際狀況更加複雜,因為技術的成長,用優質商品攻陷市場是一種。發生的情況還有另一條線:AB兩國的合作,讓A國的乙產業技術跟著提升,跑去B國用較低的成本生產,創造出的新產品,直接把C國的中階以下價位市場橫掃。
橫掃後,基礎民生產業也崩了,下層垮掉的開始,不是鬧革命,是中下層會更希冀孩子可以爬到上層,所以死命撐住既有架構,讓其空洞的更嚴重,最後還是會垮。
從軟著陸變硬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