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山將軍-緬甸獨立之路
「未盡周全的『慷慨』往往會導致誤入歧途,或是成效不彰……即使已經精心籌畫過。」
「緬甸國父」翁山將軍(Bogyoke Aung San,1915 - 1947),2月13日知名壽星。
史冊裡數一數二的亞洲護國戰神,卻也是天妒英才,讓人惋惜的民族英雄。翁山誕生於昔日英屬印度的納茂鎮(Natmauk),身為執業律師家中九個孩子的老么,年長十四歲的長兄巴溫(Ba Win)後來成為教育家,兄弟倆也齊心投入了緬甸革命的行列。
年少時喜愛閱讀,更著迷獨處思考,隔絕塵世誘惑的翁山,其實早在仰光大學(University of Yangon)就讀期間即以學生會幹部和主筆校內刊物《孔雀之聲》而聲名大噪,但後來英方卻畏懼其聲望與未來潛力,所以藉故翁山拒絕透露某一反英殖民文章幕後作者為由,強力施壓學校行政單位,開除了他與好友吳努(U Nu,1907 - 1995,首任緬甸總理)的學籍!
自許伸張正義為青年使命的翁山,無法認同英方的卑劣作為,決定挺身抗議,爭取異族統治下遭惡意剝奪的言論自由,更領導學生們投入為期三個月之久的大規模罷課運動!
很快地,伴隨緬甸諸多在地愛國報刊的響應與支持下,英國政府擔心緬甸人的反動情勢會越演越烈,又顧忌強烈鎮壓會引來更進一步的全面性獨立革命,於是選擇了妥協方案,同意翁山等人重返校園,並開放有限度的自由…..正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拾起書本的翁山,除獲選全國學生會聯合會的主席外,也躍居緬甸新生代的風雲人物之首。
西元二十世紀四零年代初期,有幸與「聖雄」甘地等印度名哲親自會晤詳談後,翁山逐漸放下原本所信奉的左派社會主義與武裝起義構想,轉而傾向與當時致霸東亞的日本帝國結盟,並在英屬緬甸認定其有顛覆殖民地之疑,發布全國通緝令後,在日方的掩護下,輾轉來到了海南島(三亞)、花蓮(玉里)跟東京等地……
翁山一開始是在日本所轄領的海南島接受軍事訓練,但由於三亞訓練所在西元1941年10月5日關閉,所以27歲的翁山透過直屬日本軍部的特務組織「南機關」(Minami Kikan)安排,於10月8日搭船抵達花蓮港,再搭火車前往玉里。
當時「玉里支廳」更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歡迎儀式。不過,翁山待在玉里「秘密受訓」的時間不長,約莫只有2個月左右。
Omoda Monji,是當時翁山所使用的日文和名。
他和其餘29位「緬甸志士」們在日方有心的栽培跟協同下,期盼能建立一個以大日本帝國為典範的威權制國家,更倡導未來是一國、一黨、一領導的架構。
以「30位同志」(Thirty Comrades)為首的軍事菁英團體,除了深入研習叢林游擊戰的應對策略與沙盤推演,更順利於西元1942年3月時,組織獨立軍反攻緬甸!後續亦成功擊潰由中華民國最高統帥蔣介石所派遣,用以支援英軍的中國遠征軍!當時他們均以代號互稱,Bo Teza,意思是火(Teza)軍官(Bo),是翁山的另一個化名。
值得一提的是,翁山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從事無給職的社會工作,沒有任何收入的情況下,生活自是貧困,但強烈的使命感和組織能力讓他贏得不凡的聲望,哪怕是溝通不良或傲慢的應對惹來同袍間的雜音……此外,他滴酒不沾。
同年7月,緬甸境內的英軍已幾乎全數遭翁山與日軍聯手擊退,緬甸人民邁向自主、建國之路,看似出現大好曙光……
西元1943年8月,在日本有條件的布局下,緬甸宣布獨立,並以戰時政府之姿對同盟國宣戰,翁山是國家機器的第二號人物,統轄各級軍隊,以「一血、一聲、一令」為軍部座右銘,更奠基今日緬甸軍方(國防軍)領導人權力始終高於文人出身的緬甸總統或總理之不成文規定,換言之,也就是國家真正的中樞首腦。
然而,
隨著日軍在西太平洋戰區的兵員疲態與軍需吃緊,加上對印度「英帕爾作戰」(Battle of Imphal)的失利,整個戰況急轉直下,局勢丕變!
對時局變化有所體悟的翁山,預判到日本將陷入自身難保的困境,不會是可靠的夥伴,因此開始向英國私下表達緬甸人同意和解的意願,並在做出允諾英方日後他絕不會倒戈蘇聯或中國共產勢力後,翁山將緬甸武裝部隊全數改為反法西斯組織,也順勢投入英、美盟軍為首的抗日陣線,在英方東南亞戰區最高總司令蒙巴頓將軍的接納下,翁山帶領「反法西斯自由民主聯盟」(AFPFL),順利以天時地利之姿,將日本逐出了南亞大陸!(後來英國的官方說法是「收復」了殖民地)
換句話說,藉由翁山「微妙」且帶著智慧的立場變換跟佈局,緬甸獨立軍(國防軍)與緬甸人民已從被殖民的二等國民中,歷經世界大戰的砲火洗禮,終於迎來期盼許久的預備建國……
西元1946年11月,翁山宣布,禁止所有共產黨人加入反法西斯自由民主聯盟。
隔年,英國同意緬甸於制憲議會大選後正式加入「英聯邦」,與加拿大、澳洲平起平坐,制憲會議也將草擬新憲提交給英國國會,後續英國也將提名緬甸加入新成立的聯合國。(這裡還不算真正獨立。)
4月,「反法西斯自由民主聯盟」在首次制憲議會大選中以壓倒性的得票數,取得全體議會210席次當中的176個席次!(共產黨只拿下6席)
7月初,翁山展開聯合內閣的要員遴選,邀請少數民族的領導人加入執政團隊,但排除了不懷好意的共產黨。
可是,
就在西元1947年7月19日,作為時任英屬緬甸臨時自治政府首腦,負責籌畫接續獨立進程的翁山總理,一場在與其他六位官員於仰光(Yangon)所舉行的內閣會議上,與會眾人竟意外地遭到了槍手的伏擊。
遺憾地,沒有奇蹟發生,七人無一倖免,通通中彈身亡!包括了他的長兄巴溫。
32歲,是的,遇害時年僅32歲,卻早在沙場上一展大將之風的翁山,可望掌握全體議事的主導權,但邁入而立之年的他,心中的目標並非只有坐上總理,統御行政機關而已,他已積極向殖民母國,也就是英國政府進行協議談判,誠摯呼籲在位的首相艾德禮(Clement Attlee)能夠敞開心胸,讓緬甸人民取得真正的自主、完全的獨立!
畢竟耗費了三十功名、八千里路,將青春年華投入緬甸反侵略戰爭的翁山,實在不願看著自己所深愛的土地從效忠英王到崇拜日皇,未來又可能被迫回歸大英帝國的懷抱,讓母親沃土始終背負著永無翻身之日的殖民枷鎖!
但可惜的是,就在英、緬高層坐上議事桌,大家亦討論出緬甸建國與獨立時程的共識契機下,翁山居然就遭到了暗算,無法親眼看見遠大夢想實現的那一天到來。
讓人更加扼腕的是,
「據說」在背後策畫整起暗殺事件的主謀,不是來自於英國或日本政府所派出的特務,反倒是自己人下的毒手!也就是代表保守派勢力的既得利益者,前總理吳蘇(Galon U Saw,1900 - 1948)等一干人!
吳氏對翁山的崛起與民間聲望相當不以為然,因此以翁山對英談判讓步過多,有出賣緬甸利益之嫌為由,授命支持者執行刺殺任務!(暗殺事件發生不久,數量龐大,足以供給一支小型軍隊使用的武器跟彈藥在吳蘇宅邸附近的湖中被找到。)
雖然吳蘇等人很快就被英方逮捕,但翁山將軍的驟然辭世,遺留下嗷嗷待哺、無依無靠的妻小,緬甸人民這也才忽然間驚醒到,「政治」這個詞彙所代表的意義,並不是翁山將軍一人一黨的志業,而是人人都必須擁有當家自主的意識!
從此之後,緬甸興起了一股異常強大的獨立熱潮!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選擇挺身而出,期盼能繼續捍衛翁山將軍未完的理想。
西元1948年1月4日,緬甸獲得英國政府的首肯,脫離一甲子之久的殖民體系,正式建立新的「緬甸聯邦」(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現在,翁山被人民尊稱為緬甸的建國國父;而他在7月19日犧牲成仁的這一天,則被官方訂定為「緬甸烈士節」(Martyrs' Day),茲以紀念翁山一生無我愛國的偉大足跡。
故事,還沒結束,
「如果你感到無助時,請試著幫助他人。」
西元1945年6月19日,翁山將軍喜獲愛女,雖然他無緣陪伴千金長大成人,但視父親為偶像與勇者如她,在英國完成學業之後,竟也跟隨將軍的腳步,返國投入了民主志業,更成為亞洲最為知名的女性政治工作者……
西元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桂冠得主:翁山 蘇姬女士(Aung San Suu Kyi)。
尾聲,有關羅興亞人(Rohingya people)與緬甸:
作為聯合國定義裡目前是最受迫害的地球少數民族之一,也是翁山蘇姬掌權時最為外界抨擊的人道處理危機,以穆斯林為主體,約莫一百萬人居住在緬甸西南部接壤孟加拉邊界,但長期被緬甸官方視為孟加拉非法移民而無法取得公民資格(若統計鄰近各國的羅興亞人,總數估計是兩百萬人左右)的羅興亞人,最早的訴求是期盼能在定居地設置一個穆斯林自治區,與多數信奉佛教的緬甸人做出心理與政治上的區隔……
在緬甸正式獨立之後,聯邦政府將部分羅興亞人的根據地成立直屬中央管轄的邊疆管制區,但不同意境內的穆斯林享有自治權,伊斯蘭聖戰黨為此發起了在西元二十世紀四零年代末期以降的全面武裝衝突,大肆破壞佛教廟宇,更控制了邊境幾個村落,但雙邊的交火也讓羅興亞人無家可歸,流離失所。
到了西元1960年,緬甸時任總理吳努為了平息紛爭,也希望能贏得大選,故允諾提供羅興亞人公民權,但此舉卻激怒了軍方高層,篤信佛教,也是翁山昔日的戰友,官拜三軍參謀長的奈溫(Ne Win)在兩年後發動軍事政變,接管國家機器,撤銷邊疆管制區,也否決掉給予羅興亞人公民權的提案。
幾次的剿匪(穆斯林)行動在奈溫鐵腕掃蕩下獲得成效,緬甸軍方收復了許多被侵佔的失土,但也造成了更多的難民:
西元1988年的民主化運動,羅興亞人責無旁貸,大力要求獨裁者奈溫下台,而接續的國會大選,除了翁山蘇姬成功贏得政權,羅興亞人組成的「民主與人權黨」也破天荒地贏得四個席次……但隨著緬甸軍方願賭不服輸,翁山蘇姬遭到軟禁,選舉結果被沒收,羅興亞人的政黨更被迫解散,不少穆斯林政治工作者還被軍方施以暴力刑求!
西元2012年5月,三名(或四名)穆斯林暴徒搶劫並性侵殺害了一位佛教徒婦女,更將頭顱割下示眾炫耀,讓整個緬甸佛教徒群情激憤,展開血腥的報復行動,但羅興亞人不甘示弱,予以還擊,雙方形成了準內戰的對峙態勢……
而緬軍也在找到了新一波攻擊羅興亞人的理由下,以宵禁、臨檢等方式強制介入,更在不吭聲的默許下,讓緬甸佛教徒無差別的對羅興亞人施暴、性侵、處決,並燒毀穆斯林社區的房舍。數以萬計的羅興亞人離開家園,尋求鄰國孟加拉的庇護,否則他(她)們將成為緬甸人情緒發洩的祭品……聯合國也正式認定這足以構成「種族清洗」(種族滅絕)罪!呼籲緬甸政府應克制非理性行為。
五年後,衝突尚未平息,可一隊150人的穆斯林恐怖份子卻成功襲擊了緬軍步兵營跟駐紮地的警哨管制站,造成數十人的傷亡,再一次,真的是再一次,緬甸軍方再度殺紅了眼,對羅興亞人居住地「清鄉」,年輕的穆斯林居乎都被視為是恐怖份子,見到就殺!因為緬甸軍方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人!
即使馬來西亞、印尼跟泰國政府都公開要求時任國務資政翁山蘇姬必須出現協調衝突,讓羅興亞出逃的80萬難民不會成為南亞的燙手山芋,但女士一開始的沈默,以及後來對軍方行事的護航,更表示羅興亞人並未受到軍方不合理的對待,卻也讓翁山女士諾貝爾和平獎的光環出現陰影。在外媒報導數百名羅興亞孩童被軍人蓄意殺害的指證下,一度帶領法律團隊前往海牙國際法院,為緬甸政府對羅興亞人進行種族滅絕指控辯護的她,陸續被撤去了(英國)牛津自由獎、(愛爾蘭)都柏林自由獎,加拿大榮譽公民和國際特赦組織良心大使獎等名譽榮銜。
可追根究底,就在兩百年前(西元1824年),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外來客跟隨英帝國政府進入緬甸(英屬印度),更藉由殖民政策豪奪土地,迫害原有的佛教徒,成為效忠英國,比緬甸住民(可能)更高一階的莊園主…
因此就緬甸人的主觀意識,這些穆斯林不是他們的同胞;
換一個角度,緬甸境內非屬羅興亞人,如中國雲南或馬來遷居而來的穆斯林,其實並未受到任何生活或宗教上的迫害,也能夠擔任公職或進入軍隊,在緬甸人的心中,他們沒有攻擊或屠殺佛教徒的紀錄,也未曾提出自治區的想法,算是「自己人」。
一次於西元2013年訪歐的行程中,翁山蘇姬女士被問及羅興亞人是否屬於緬甸國(公)民時……
「我不知道!」
也許,這是真正的答案。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ung_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