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觀點的總體架構(軍事篇)(3)
台灣談軍事的人,往往是緊盯其中一樣,好比看到運費很高,就痛罵不已,每一個相關經理都在收回扣,如果採用他的方案,運費就可以降到最低,獲益最大化。而這些都建立在其他成本不會變動的前提上,簡稱廢話。當初就是知道運費調低,其他成本上升才這樣做,結果這些「專家」都以為不講話的,都比他不懂。
近年,有朋友問筆者,怎麼不大講政治跟軍事的實務問題了?
因為不想講,好好去把事情做好即可。既然有個確認要做的大方向,剩下的就是把中程目標訂出,短程計畫擬好,然後一步步執行即可,網路的名聲很重要嗎?
畢竟光講有什麼用,網路上的KOL當到大,官僚就會理你嗎?不要說笑了,網路流量換成實際選票,開根號都嫌給太多,沒有傳統媒體搭配到處講,影響力就是很低。不然某些政治KOL為何竭力要上電視,去政論節目鬼扯?因為只有如此,才能結合到線上流量,讓真正有錢的中老年人斗內。
志不在此,何苦執著在這些流量,想著怎樣變現?
先「知軍」,才有開啟軍事議題討論可能
筆者跟朋友在做的,就是提升台灣人對軍事的「認識」,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正確的認識問題。太多人喜歡提出解方,不管問題本身的環境限制、時空背景。不然向各位提問一個最基本的,怎樣的狀況叫做進入「城鎮戰」?
軍武迷、專家就先別破梗,請各位讀者自己想想,不要急著搜尋,問問自己怎樣才算城鎮戰?標準在哪裡?範圍、兵力、影響所及怎樣劃分?
如果用區域範圍論,台灣現在西海岸房子蓋到海邊去,好的登陸點上岸,進入陸地沒2公里,就會見到樓房喔。還不只是透天厝跟平房,四、五層比比皆是,十層以上也不奇怪,大概就桃園海岸因為機場限高還好一點。所以,如果我們把戰場放在城鎮外圍就算是,那台灣幾乎沒什麼地方不是城鎮作戰。
若我們將使用民房,開戰前徵用些高層住宅,建築適合防守,射界開闊的陣地,就算是城鎮戰的一環,那依照武器射程論,台灣早就沒有非城鎮作戰的空間。
換言之就是軍方標語「灘岸決勝」的範圍極狹窄,軍隊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
所以,這個問題嚴不嚴重?很嚴重。因為許多台灣人聽到城鎮戰,腦袋想到糟糕點,就是德勒斯登大轟炸、東京大空襲,全台灣陷入一片火海;想好一點的就是二戰電影,台北市變成斷垣殘壁,沒有一片完好的地方,接著就是因為恐懼,認為進入城鎮戰等於輸了,那就投降好了。
台灣現在有幾個人會去思考,各種攻台劇本中,扣掉大規模登陸,中國若要採取部分制空權得到後,就開始送上小規模部隊上岸,那我們是立刻進入城鎮戰範圍喔。也就是幾百人在掩護下衝上桃園海灘,頂多兩台輕中型裝甲車,沒多少彈藥的步兵營,就代表戰爭輸了,十幾萬陸軍的台灣要立刻投降?
這比一次大戰時義大利整團向隆美爾投降的案例還扯蛋。
我們現狀是對問題沒有認識,不想討論各種劇本,也不願意去討論,直接跳到贏定了跟輸定了兩個結論。放棄思考最輕鬆,反正選出的政客要負責,自己只要罵就好。
放下身段虛心學習,不懂裝懂只會見樹不見林
筆者的意思是,光是一個城鎮戰定義就沒人在講,大家講這個都是自己認定,雙方沒有交集。
泛綠想的是一群殘兵敗將,痛苦萬分的泅水上岸,等著被國軍圍攻殲滅。
泛藍想的是毫髮無傷的百萬大軍,踢著正步登陸,國軍未發一彈就被滅了。
至於怎樣達成雙方想像劇本的前置條件?不討論。
如何進行這些劇本所需要的物資整備?不討論。
戰爭發生的各種交互運作變化?不討論。
也就是,台灣人對於軍事的認識處在「點線面」中,連點長怎樣都不清不楚的狀態。然後我們的政客把這幾個點,連成一個好大的面,泛綠的說這是恐龍,泛藍的說只是小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