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週年祭,捷克音樂之父史麥塔納留下的不朽之音
「我從不羞愧於使用『母語』來答覆問題,即使不甚完美,我依然樂於表明我的祖國……對我來說,這比任何事物來的重要。」
兩百年誕生紀念,「捷克音樂之父」史麥塔納(Bedřich Smetana,1824-1884),3月2日知名壽星。
誕生於昔日奧地利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利托米什爾(Litomyšl,位於今捷克境內),史麥塔納雖然不是眾所皆知的一線古典名家,但他可是被後人譽為西元十九世紀古典音樂浪漫主義與民族樂派主義發展時期中,東歐捷克(波西米亞裔)文化圈裡最偉大的音樂巨匠之一。
不若晚輩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在新大陸(美國)樂界的開花結果,史麥塔納作為專職音樂老師,亦是民族樂風的啟蒙者,其職涯不朽之處除了創設愛國音樂組織,推廣本土藝術之外,甚至還親自參與了西元1848年捷克人爭取自主的布拉格革命運動,也就是「人民之春」(Spring of Nations)!在青年學子與有志之士的發聲下,要求奧國實施責任內閣,並正式承認捷克語和德語之間的平等地位!
雖然革命功敗垂成,三個月的起義抗爭因無法爭取到保守派中產階級的支持而宣告黯然落幕,史麥塔納也隨著局勢緊張而遠走瑞典……
人在異鄉擔任指揮工作的他,五年之後,當看見奧國的政治氛圍逐漸捨棄專制封建,又新國王上任後同意開明治理,允諾捷克人自組議會,設置大學與中學,捷克語的地位獲得提升下,史麥塔納決定返回故里,更馬不停蹄投入譜曲工作,同年創立愛國歌唱協會,往後則是陸續完成了民族劇院與本土藝術家組織的設置,隻手開創出今天我們熟悉的捷克國民樂派,更讓原本侷限一地,奔放豪情之波西米亞音樂得以站上國際級舞台!
50歲那年,隨著幾年前布拉格樂界的意見紛歧,在進步跟保守間拉扯而備受抨擊的史麥塔納,因操勞過度下的患病,不幸步上與貝多芬一樣的失聰困境,但他似乎忘卻了肉體的苦楚,沒有被病痛與流言擊倒,反而再接再厲,譜出了更多的精采旋律,失言在倒下之前燃燒所有殘存的氣力……
西元1875年4月,大地初春,在離開是非紛擾的布拉格前夕,史麥塔納將《莫爾道河》(Vltava、Moldau)搬上舞台……
不算長壽的人生軌跡,史麥塔納於西元1884年5月別世,臨終前精神崩潰所導致嚴重的耳鳴,讓他被迫送往精神病院療養,最後甚至在此嚥下最後一口氣……但愛國音樂人的奮戰不懈,為了改編莎翁新劇本竭盡心力的身影,若被形容為捷克音樂一代宗師的話,我想是絕對沒有半點浮誇的。
他的長眠之地高堡公墓(Vyšehrad Cemetery),今日已是不少古典音樂人朝聖所在。又西元1971年由捷克籍的天文學家科胡特克(Luboš Kohoutek)於漢堡天文台所觀測到的小行星2047號,為了紀念祖國最偉大,也是東歐數一數二的不朽音樂人,故將其命名為「史麥塔納」(2047 Smetana),期盼大師永遠在浩瀚星河裡發光發熱。
回顧史麥塔納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品,自然首推歌劇《被出賣的新娘》(Prodaná nevěsta)和交響詩《我的祖國》(Má Vlast)。
兩者都定稿於史氏創作晚年,也充分展露出東歐民族千載以來,不斷受外邦侵踏門戶的濃厚歷史哀愁,亦融入了當地傳說與異國民謠風情,尤其是《我的祖國》中的第二樂章《莫爾道河》(Vltava),他巧妙又高明的以音寫景,以景訴情,以情說史、以史繪鄉、以鄉入音,娓娓道出數以千萬因戰亂或謀生之去國遊子無法忘懷的波西米亞,一草一木,那是母親的河、父親的家,更是流貫血液裡的家鄉魂!
進一步,史麥塔納殷切盼望著捷克有朝一日的獨立自主……當時失去聽力如他,不奢求富貴榮華或長命百歲,音樂人的使命,只待民族建國!
《我的祖國》全部六曲,自西元1882年11月首演之後,儼然已超越藝文聆賞之框架,成為捷克人百餘年來的國家精神象徵之一,故自西元1952年起,捷克官方特別選定5月12日作為「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Prague Spring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的開幕日,當天也正是史麥塔納的忌日。
至於開場曲,毫無疑問,Má Vlast。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d%C5%99ich_Smetan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C3%A1_vlas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volutions_of_1848_in_the_Austrian_Emp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