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文字,只聞音樂。」

 3月4日知名壽星:「協奏曲之王」韋瓦第(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1741)


raw-image


舉凡校園才藝活動、古典音樂發表會、汽車廣告,甚至連韓劇主題曲都曾巧妙改編其曲目的一代名家,韋瓦第,當時人稱「紅髮神父」(Il Prete Rosso)的他,堪稱是古樂「巴洛克」(Baroque)時代最負盛名的音樂工作者。

 

然而,如同你我都相當熟悉的《四季》(Le quattro stagioni),音樂家的人生,竟也異常殘酷地襯托出春夏秋冬的繁盛與孤寂……


韋瓦第誕生於水都威尼斯(Venice),身為理髮師兼外科醫生與小提琴家喬瓦尼先生九位子女之首,小韋瓦第在童年時期就嶄露出不凡的器樂演奏才華,技巧水平絲毫不遜色擔任「聖馬可教會」(St Mark's Basilica)樂手的父親;


韋瓦第接受小兒洗禮的教堂

韋瓦第接受小兒洗禮的教堂


在當時濃厚的信仰薰陶中,或者雙親已將韋瓦第的人生無條件獻給上帝下,從天主教教會附屬學校畢業後,韋瓦第在西元1703年正式取得神職人員敘階(神父)和教授資格,並展開全職服事,成為駐堂牧者,並兼職擔任當地少女樂團弦樂組的講師與代理指揮。

 

考慮到先天身體狀況不佳(患有哮喘或心絞痛),韋瓦第明白自己可能無法負荷行禮如儀、周而復始的聖職工作,故幾經思考後,毅然放棄了教區牧會的職分,轉而把握住天父所賜予在音樂的祝福,盡心扮演作曲家和樂團指揮的角色。

 

很快的,他創作出了為數可觀的各種器樂協奏曲,也親自帶領著威尼斯數個教會附屬的慈善樂團四處進行巡演,為主服事。


春風得意


西元1716年,未及不惑之年的韋瓦第,雖然已憑藉創作樂曲與歌唱劇聲名大噪,但依舊度過了一段疑似與教會主席團短暫的緊張對峙;後來經過溝通,他被任命為「Maestro dei concerti」,意指「協奏曲(音樂會)大師」,開始以樂隊總監之姿,專責禮拜或節慶時全部的演奏事工。


raw-image


同一時間,義大利境內在西元十八世紀初期掀起了一股歌(唱)劇(opera)風潮,韋瓦第也順勢譜出或負責了近94部歌劇作品的上演或製作,才華洋溢,加上有著來自父親所遺傳的一頭紅髮,當時不少威城居民只知道這位很厲害的音樂大師綽號叫做「紅髮神父」或者是「威尼斯王子」,根本不清楚他的實際本名是「韋瓦第」還是……「第瓦韋」也。


盛夏光彩


西元1721年間,韋瓦第受邀前往羅馬,帶著自己的作品集,贏得達官顯要的高度讚賞,更獲准在神聖的梵蒂岡廳堂內為教宗跟樞機主教們演奏!這場天選之人方能擠身其中的御前音樂會,伴隨悠揚的琴音響起,更讓韋瓦第的名聲來到了史無前例的巔峰!

 

稍候從羅馬城的凱旋歸來,回到威尼斯的他,除了成為全歐洲藝術家所敬仰、「朝聖」的音樂界偶像外,更收到了如雪片般,來自主流歌劇院或各地天主教會委託作曲的訂單,簡直就是集三千謬思寵愛的人生勝利組,天下無雙。


但是,蕭瑟的秋風卻毫無預警地襲來……


就在西元1730年,韋瓦第剛受封神聖羅馬帝國「騎士」頭銜,並獲得皇帝御賜的金幣,象徵一代藝術家之典範不久,歐洲逐漸吹起了一波有關思緒昇華、以人為本的風潮……

 

緩緩興起的探尋自我意識,佐以優雅自在的心靈對話,也悄悄取代了過往宛如複製、貼上的單一藝文創作格式,縱使韋瓦第嚴謹的譜曲面貌依然行雲流水,但此番遇上的可是如海嘯一般的衝擊,也失去了對同輩音樂家的影響力。

 

韋瓦第自然備受壓力,很像一夕之間失去了所有的光環與矚目,眼下只得被迫低價出售手稿以勉強餬口。


凜冬將至


將最後的希望放在維也納,當時已經六十餘歲的韋瓦第,期盼從威尼斯來到奧地利定居之後,能藉由皇帝的贊助東山再起。可萬萬沒想到,堪稱貴人的愛樂君王,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六世居然在西元1740年的10月,也就是韋瓦第剛抵達維也納後駕崩別世!

查理六世

查理六世


後續長達一整年的國喪期間,以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Österreichischer Erbfolgekrieg)的引爆烽火,讓奧地利明文禁止了任何娛樂活動的演出,韋瓦第可說是徹底失去了最後的依靠。

 

西元1741年7月28日,在距離威尼斯直線約440公里的異國他鄉,一個戲院所附設,也可能是馬鞍師傅遺孀所持有的單人宿舍裡,再也不見舞台與掌聲的百般落寞中,昔日的「威尼斯王子」,韋瓦第孤單地離開了人世……


據說韋瓦第在此過世

據說韋瓦第在此過世


他的大體沒有運回故鄉,而是草草葬於由公立醫院基金所經營的墓地中

 

人走茶涼,韋瓦第一輩子精心譜寫的諸多美妙樂曲,也跟隨鮮為人知的簡單葬禮,一同被送往歷史塵封的長河。


春回大地

過了近兩百年的時間,

到了西元二十世紀初,透過小提琴家兼名作曲家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協奏曲中的特有「韋瓦第風格」(the Style of Vivaldi),樂壇這才「赫然」發現了這位過往名震天下、享譽歐陸的音樂人。而法國音樂史研究員Marc Pincherle在整理史籍的過程裡,其團隊更於威尼斯的修道院、禮拜堂和學校內意外挖掘到許多未毀於戰亂,乃韋瓦第當年所留下的原始底稿!



後來經由學者們將樂譜資料加以重新編號與印製出版後,韋瓦第,Il Prete Rosso,他的作品重新回到了眾人的面前,更贏得了現代古典音樂界的推崇與讚賞!

 

這位一度被世人遺忘的「紅髮神父」,「威尼斯王子」,也再次登上了歐洲一線音樂廳的舞台,在霍格伍德古樂團或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等名團大師的詮釋下,韋瓦第終於恢復其殿堂級大師的不朽地位!



韋瓦第筆下最少超過500首(約莫有350首用於獨奏樂器和弦樂,其中多達230首為使用小提琴)的協奏曲中,今日最著名的代表性樂曲,毫無疑問,首推你我都十分熟悉的《四季》(Le quattro stagioni)。

 

此作品源自韋瓦第西元1725年時出版的小提琴協奏曲集《和聲與創意的嘗試》(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zione)當中第一到第四號,他以豐富的想像力,藉音符作為畫筆,躍然五線譜上,完璧呈現出春、夏、秋、冬四個時節的景致,有希望,有蒼涼,有速度,也有力量;

 

更特別的是,韋瓦第還在樂譜上附有十四行詩(推算可能由他本人所撰寫),闡明了其《四季》的音樂精神,透過旋律與詩歌文本的緊密聯繫,將詩詞本身「翻譯」或者「轉化」成譜面的音樂,此舉也被推崇為是日後Programme music,「標題音樂」的濫觴之一!


春天即將來臨。

鳥兒用節日的吟唱,慶祝她的歸來,

潺潺的溪流被微風輕柔地撫摸著。

雷雨,那些春天的使者,正咆哮著,

將它們的黑暗披風籠罩著天空,

然後它們消失在寂靜中,

鳥兒再次開始牠們迷人的歌聲。

,《春天》(La primavera)的快板(Allegro)


尾聲:

 

「不見文字,只聞音樂。」(There are no words, it's only music there.)

 

據說這是韋瓦第留下的一句話,但由於尚未在原始文獻或任何書信、稿件裡出現過,故部屋主人對此持保留態度,但聽著耳機裡《夏》(L'Estate)的第三樂章《急板》(Presto)……

 

文字終朽壞,音樂永不滅。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tonio_Vivald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Four_Seasons_(Vival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