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紅利-日本的失落與再起
日本股市近日屢創新高,股神巴菲特也早就布局日本,大舉買入日本多家大型商社的股票,讓外界紛紛看好日本的經濟發展,一掃過去泡沫經濟下,失落的三十年陰影。而在上次泡沫經濟末期,日本股市最高點是在1989年所創下的,在此之後就一路下滑。有意思的是1989年剛好是蘇聯走向解體的開始,戈巴契夫在這一年宣布推動改革政策,冷戰逐步走向終點,最後在1991年爆發政變,導致蘇聯解體,冷戰正式結束。當不少國家都因冷戰結束的和平紅利而高速成長時,日本卻一蹶不振,反而是中國搭上改革開放的列車,在這三十年間快速茁壯,成為東亞不可忽視的強權,甚至開始威脅到美國。等到美國與中國的衝突越演越烈,美國拉攏盟國來圍堵中國,新冷戰快速成形之際,日本又迎來了經濟復甦。
這樣的發展當然不是巧合,過去我們所說的「冷戰紅利」,與預測日本將迎來新的「戰略機遇期」,都是在同一個論點下的推斷。世人所熟知的「和平紅利」指的是戰爭或對峙關係結束後,雙方可以將原本投入軍備發展的龐大資源,轉而用於經濟民生而迎來高速發展。但「冷戰紅利」指的是當雙方陷於僵持,互相採取圍堵與反圍堵戰略時,在最前線的關鍵戰略據點,會獲得大量的資源,結果獲得了高速發展。以日本為例,在二戰結束後的第一次戰略機遇期,就是緊接著爆發的韓戰,鄰近朝鮮半島的日本,成為了美軍最重要的支援基地,美國投入大量資源,建設在日本的基地,並體認到日本對於未來圍堵共產勢力擴張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所以調整對日本的占領政策,也讓日本迎來了戰後的快速發展。
隨後的局勢果然形成了民主陣營與共產陣營的長期對峙,日本成為了圍堵線上的關鍵據點,在美國鞏固第一島鍵的大戰略下,包括日本、南韓、台灣、菲律賓都獲得大量的美援,獲得了發展的契機。美國並不是靠戰爭贏得冷戰,相反的在冷戰中爆發的幾場戰事中,韓戰雙方打成平手,越戰美國是一敗塗地,在中東與非洲的一連串小規模代理人戰爭,美國也沒有取得明顯的優勢。美國能在冷戰中取得勝利,關鍵還是在經濟圍堵,從美蘇對峙的中期開始,雙方的差距逐漸拉開,共產陣營的一黨專制,本來就不利於自由貿易,而一連串的錯誤經濟政策,更導致生產停滯,民生凋蔽,相反的民主陣營卻欣欣向榮,特別是西歐、日韓等國,開始步入富裕社會,雙方的差距越來越明顯。
美國其實非常清楚,雖然自己擁有軍事上的優勢,但只要開戰都是輸家,因為龐大的軍費與傷亡,代價實在太高。特別是美國採行民主制度,國會擁有極大的權力,一旦戰事曠日廢時,最終失去民意的支持,就只能狼狽撤軍。因此對美國來說,最有效的戰略還是經濟圍堵。這其實分成兩個面向,一是經濟,另一個是圍堵。圍堵又分別科技圍堵與軍事圍堵,簡單來說,美國挾著龐大的軍事力量與核威懾,讓敵方不敢輕舉妄動,並利用各種手段來限制敵方的科技發展。畢竟美國最後能在二戰中確保戰果,並在戰後一躍而成世界超強,極為關鍵的原因之一,就是搶先研發出原子彈,所以美國菲常重視科技發展。同時在進入資訊革命的時代後,科技已成經濟發展的最大後盾,只要能拖慢敵方的科技進步速度,美國就能輕易勝出。
所以美國會利用強大的科技與經濟實力,援助參與圍堵的盟邦,確保站在自己這一邊的國家能富裕繁榮。這有幾個好處,首先是盟邦的生活獲得改善,多數情況下會壓制反美派的聲音,讓親美派更容易在選舉中獲勝,以維持雙方的軍事同盟。其次是盟邦變的較為富裕,就有能力採購更多的武器裝備,這除了可以減輕美國的負擔,還能讓美國的軍武公司再賺一筆。最後是隨著敵方國力的不斷衰退,美國與其盟邦將可不戰而勝。很明顯,美國想要在這場新冷戰之中,複製這樣的戰略模式,擊敗中國。可以想見美國,對中國的經濟與軍事圍堵將會越來越嚴厲,而投注在第一島鏈,協助盟邦經濟發展的利多政策,則會讓第一島鏈國家迎來經濟榮景。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這次參與圍堵國家的還包括了印度與部份東南亞國家,規模可能與冷戰時還要更大。
日本與中國的股市一榮一枯,其實已為美國的大戰略,作了下最好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