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繳稅嗎?去年臺灣已有一半以上的青年,也就是18到25歲的人口,是不用繳所得稅的,那大家會說,啊不用繳稅不是很好嗎?但這突顯了年輕族群,普遍低薪化的困境。如果有半數的年輕人都不用繳稅,就表示他們都是所謂的「窮忙一族」,畢竟他們照顧自己都有問題了,也就沒有時間回饋社會了。


臺灣的薪資已經停滯了20年,歷屆政府都承諾會解決,但都沒什麼改善。有民調說,低薪困境是現在的年輕選民,最重視的議題之一,將對候選人構成選舉壓力,更可能會損害臺灣年輕人,對民主政治的信心。雖然以現在的人口基數而言,政治人物根本不會考慮年輕人就是了(彩條)


另外低薪造成的社會問題,也不只有這些而已,比如前陣子討論很熱烈的,到柬埔寨打工受騙之類的事情。平心而論,年輕人到海外打工,除了體驗不同的生活之外,也有機會獲得比較好的待遇,甚至未來在海外找到不錯的工作。反正在臺灣也是幫老闆當打工仔,不如到出國當打工仔,這樣還比較舒適一點,所以很多人大學一畢業,就直接選擇一個待遇比較好的地方,到海外拼一下了。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需要構造改革的青年低薪問題!

厭世代的誕生

你聽過「厭世代」嗎?拿到低薪的這群年輕人,我們的媒體朋友們,幫他們取了個貼切的代稱,叫做「厭世代」。指的是 1990 年代後,出生的年輕人,或是我們把標準放寬一點,1985 年後出生的,他們也可以算進去。


這一代成長於臺灣經濟的頂峰時期,可是跟他們的父母相比,卻遭遇了截然不同的情況。他們的父母,大多出生在1960到70年代,剛好就是臺灣錢淹腳目的那個年代,也被稱為是臺灣最幸運的一代:他們的生活環境相對好,有更多高等的教育機會。


這一代遇到了臺灣經濟的高速成長時期,包括外資投資、消費性電子產業蓬勃發展,還有中國大陸市場開放等紅利。可以說他們,享受到了經濟蓬勃的時代紅利,是一路順風順水的「幸運世代」。這邊補一個小故事,阿牛哥就訪問到一個友人,他說他開水果盤機台,一天一個機台的收入就是10幾萬,他放了20台,所以一天就收了200多萬,一有錢就去酒店消費,一天也花個20幾萬,不為別的,就是要讓別人知道他有錢。


讓我們重新回來,厭世代的父母只要努力工作,大多都能分享到經濟成長的紅利,過著比他們爸媽更好的生活。這一代人裡面,很多都是來自農村的年輕人,他們到城市打拼,幾年以後就有能力買房、買車、五子登科,過著中產階級的生活。


對他們來說,只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然後勤奮工作,就可以過上美好的日子。這是他們生活的方式,也是他們教育子女的方式。但是到了現在,當「厭世代」試圖複製,父母一輩的「奮鬥歷程」時,卻發現路怎麼好像不一樣了。


以前經濟好的時候,到處都是工作跟投資機會。不論是股票還是房地產,只要跟隨大趨勢走,你想要不賺錢都難啊!厭世代的父母們大多覺得,我成功是因為我努力,但其實只要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上天。


現在機遇已逐漸消失了。臺灣經濟發展已進入下行階段。個人的努力,很難超越時代的趨勢。而這個趨勢所帶來的後果,那就是薪資停滯。臺灣的實質薪資,這20年來持續停滯,而隨著房價、物價跟通膨的上升,我們的生活逐漸變得更加拮据。


在如今低薪的情況下,「厭世代」面對的是,我就連活著都很困難了,還跟我講什麼成功?如果一個北漂青年,伙食費就花薪水的三分之一,房租可能佔三分之一或一半,你面臨這樣的處境又該怎麼辦?


年輕人感到「厭世」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資源集中跟階級固化。在他們父母的時代,「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三十歲前就能買房買車,五子登科,這樣的事情很普遍。但到了厭世代,社會上的大多資源跟財富,已經大量集中在上一代人的手裡了。


他們看富二代跟官二代們,不需要努力工作,就能繼承龐大的財富跟權力,所以有句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父母鋪路」。那現在30歲的年輕人,有多少人能不靠父母資助買房呢?可能省吃儉用個幾年,連付頭期款都沒辦法付,哎?還是這只是我的問題?(彩條)


有總統候選人提出,青年享有1500萬元全額貸款優惠,還有5年的利息補貼,聽起來感覺很讚,但阿牛哥掐指一算,雖然寬限期每個月,只需繳1.9萬的房貸,但寬限期一過,每個月要繳的房貸,馬上變成快10萬,有人可以在出社會五年,就月領十萬嗎?還是這只是我的問題?而且就算你有這些錢,你要拿來還房貸嗎?這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有些年輕人就算工作了,也還是會選擇住在家裡,這時會有不少長輩跳出來,說他們是「草莓族」、「泡沫族」之類的,好像怎麼做都不對,最後大家就只能喊,阿姨!我不想努力了。(聲音你有資格喊嗎?)拿鏡子,好像不能。(彩條)

導致青年低薪的原因

低薪的最根本原因,是臺灣大多數的產業,沒辦法跟上時代需求。在全球的經濟體系裡面,臺灣企業的地位越來越不重要,也就越來越難賺錢。企業沒辦法獲得比較高的利潤,就沒辦法付更多的薪水給員工,雖然還是有一些慣老闆的存在就是了(彩條)。


其實資本主義的運作很簡單懂。在這個世界裡面,不論你是個人還是企業,只要你能夠創造價值,就能夠賺錢,創造的價值越大,賺的就越多。所以那些賺錢越來越少的企業,背後隱藏的訊息是:他們做的事已經慢慢失去價值了,或這個產業已經是夕陽產業了。


但會有這樣的現象,並不能全怪臺灣的企業家。在臺灣經濟快速發展時,其實還是受到特定時代條件的影響。那個年代的中國大陸,對全球市場封閉、歐美企業在東亞,尋找成本比較低的生產基地,還有美國的支持背後等,關鍵因素之下。促成了臺灣經濟的高速成長,實際上是歷史跟機運的結合。


不過隨著中國大陸的市場,在1985年以後改革開放,因為人多地大,廉價的代工模式崛起,多數的臺灣企業,因為缺乏自主的創新能力,而受到了致命性的影響。許多臺灣企業帶著資金跟技術,轉移到了中國大陸,而留在臺灣的企業,多半被迫持續降低成本。


而1990年後出生的「厭世代」,這時他們又正好準備走入職場,但等著他們的卻是,臺灣產業全面下滑跟衰退的現實。老闆都沒辦法賺錢了,那又怎麼會給員工更好的待遇呢?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前幾集講到的,大學學歷貶值,臺灣從民國80年以後,不斷讓增設大學、讓學校升格,教育由「菁英」走向了「普羅」教育,每年20萬的高中、職學生,本來應該會有很多人進入製造業,但這些人卻選擇讀大學、碩士、博士,而畢業以後也都投身服務業,讓「服務業」人力供過於求,壓低了薪資。


除了教育資源的過度投資以外,當產業的技術進步太快,學校的教育無法滿足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新領域的需求。所以,企業寧願用低薪請大學畢業生,等員工生產力提升以後,再給他們加薪,這也大大降低了就業者的薪資。

政府解決青年低薪?

先來講一下,大家覺得惡名昭彰的「22k」吧!在2009年的時候,為了因應金融海嘯,所導致的就業率低落,當時的馬政府提出了「大專畢業生到企業職場實習方案」,也就是俗稱的22k。不過大家要注意的是,當時法定最低薪資是17,280元,一直到2018年才正式調為22K。


這一項政策,鼓勵企業雇用找不到工作的畢業生,讓政府來補貼薪水,雖然政策立意良善,但是沒想到,原來臺灣的老闆這麼會算。政府本來想補貼企業,讓企業幫年輕人加薪,最理想的情況是,政府提供一筆資金,然後企業端自己再加碼,讓企業可以找到優秀人才,這樣企業可以找到好員工,新鮮人也可以獲得不錯的待遇,政府也能有效降低失業率。但因為補助是花的是人民的血汗錢,也不能訂太高,就訂在新臺幣26,910元,扣掉勞健保後,實領22k。


但對當時的資方而言,這就是政府幫我出錢,讓我有免費的勞工節省成本,所以我就一毛都不加。什麼企業自行加碼的,這都只是都市傳說。而且真正的遺毒是讓企業發現,原來給22k還是會有人會來啊!所以就都把新鮮人的起薪,直接壓到了22k,所以你說這鍋誰要背呢?


接任的蔡政府喊出了「勞工是心裡最軟的一塊」,之後的政策基本上,都是以調整基本工資為主,先是在2019年提出,3年任裡面基本工資調漲程度,已經超過了前朝的8年了,也跟凍漲11年的22K說掰掰,並強調在太短的時間裡面,薪資調整的幅度太高,會讓企業轉不過來。


還有一個就是,最近通過的《最低工資法》,讓最低工資入法,讓調整最低工資納入法條,並且還訂出罰則,薪水不能低於最低工資,保障勞方不會因為各種奇奇怪怪的理由,而遭到資方剝削,違反的話最高可處150萬元。嗯…看起來好像真的舉起了人民的法槌。

調最低工資有效嗎?

但調整基本工資,能解決青年低薪的問題嗎?只能說有一點點關係。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說,基本工資保障弱勢勞工,還有剛出社會的新鮮人,雖然基本薪資每年都漲,這點值得肯定,但通貨膨漲、物價跟房租雙漲,年輕人不只需要擔心,薪資的漲幅能不能跟上物價,更害怕之後基本工資凍漲,所以每年都要「觀望」,自己的薪水到底會不會漲?


2023年9月的一份研究,探討基本工資調升,對臺灣勞工就業的影響,用2013年到2018年的資料為依據,月薪或時薪的基本工資如果提高,會讓低薪的工作人員在第二年,繼續找到工作的機會變小。而時薪提高的影響會更大,對低薪工作者找到工作的影響,比月薪提高的影響還大。


提高工資就代表著,公司可能不太願意花錢在訓練員工,或是提升他們的技能上面。這樣會造成一開始工作的人,他們的技能跟知識,沒辦法跟上市場的需求,讓找工作變得更難。也可能讓大家提前離開學校去工作,所以培養高階人才,也就變得越來越困難。


所以調高基本工資,雖然保障拿最低薪資的人,但不能解決薪水偏低的問題。薪水的高低還是由供需決定,現在只是把最低工資往上調整。如果漲幅跟經濟成長不相符,只會讓企業負擔增加。臺灣整體薪水低的問題,其實是因為,整體的勞動價值不夠高,這是整個經濟結構的問題,單靠政府設定最低工資,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我們需要的是構造改革!


為了追求更低的成本,企業會先解雇那些,生產價值不到最低工資的人。可能會在短期內讓失業率增加,被解雇的人所負責的工作,可能會轉到更高層的員工身上。這些高層因為承擔更多工作,也會向公司要求加薪。當企業負擔不起提高的人力成本,可能會把手上的工作,轉移到薪水比較低的地方,或是直接用科技來取代人力。高階的工作者,也可能會因為在本地,找不到符合自己價值的工作,而直接往外國走。長期來看,整個國家的經濟結構都會受到影響。那至於為什麼,歷任政府都會選擇調整基本工資,來挽救青年低薪的問題呢?再說下去我可能要被按門鈴了。

懶得看文字的話,歡迎來看YT影片,我們用說的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