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頭

聽道理」,是台灣台語中非常古典的說法,意指去教會做禮拜,尤其盛行於老一輩長老教會信徒,也顯示出改革宗神學中,「講道」的重要性。

也許標題乍看下很局限於#基督徒向,但我的書寫目標是,非基督徒朋友們也能閱讀,並從中獲得些什麼,而不是當代基督教社群流行的那種荒謬又反智的論述。


上次寫「聽道理」系列已經是去年的夏天,原因有二:自己的信仰處於停滯狀態、無法擱置研究生職責跑來寫雜文。

不過,相對於過去的「聽道理」系列文都得花個大半天查找資料。今天會寫,不代表我有空閒「不務正業」,相反地,我打算練習以少少的時間,翻查資料以解決自己內心最關鍵的提問,最後集中精神寫出「聽道理」筆記。當然,為求效率,可能是零碎、簡單的雜感而已。

-

原題:「攻擊(嫌)」

牧師今天以「攻擊(嫌)」作為講道題目,經文是民二十一:4-9,內容描述出埃及後的以色列人再度埋怨上帝與摩西,結果上帝派毒蛇去咬以色列民,在哀哭之下,上主叫摩西造一條銅蛇,以救子民之性命。

這段經文對老基督徒而言並不算陌生,而牧師以幾家電腦公司的歷史作為事例,表明「互相吵架其實是損己」,來作為此段經文的延伸與詮釋。最後提及兩項信徒可學習的功課:一、反省並悔改不再攻擊他人、自己。二、仰望耶穌基督作為救贖的記號。

-

-

疑問與再解

重點在抱怨嗎?

1.按經文敘事脈絡來看,以色列人對上帝與摩西埋怨,已不是新事。我在幾年前接受《台灣教會公報》邀請加入寫作「平信徒讀經筆記」專欄的首篇文章,經文範圍剛好就是民數記 14 章「以色列全會眾整夜悲歎哀號」的記事。我當時這樣寫道:

以色列人會大發抱怨並非難以理解,雖然上主日日照顧,但他們離開了受苦的埃及,在曠野漂流已久,太多的茫然與焦躁一夜之間爆發,自然將矛頭指向上主和祂所指派的使者……

林書弘,2019.09,〈【平信徒讀經筆記】盲目的群眾 〉。《台灣教會公報》3524:11。

牧師一再強調「我們不要埋怨、反擊」,但這也成為我今天聽講道時,最在意的部分,因為我必須指出:「若是佇苦痛、壓迫的中間的人,甘袂當埋怨?」

我們面對在壓迫之下的人(或者我們就是受壓迫者),難道要連他僅剩的力氣及行動都奪走?這其實是非常無情殘酷的論述。因此,對(身為一個很愛抱怨的)我而言,不太能夠同意這種講法。


耶穌是銅蛇?

2.民二十一:4-9 其實是大齋節期第 4 主日的舊約經文,在普世教會所用《共同經課表修訂版》(Revised Common Lectionary)中,福音則是約三:14-21。也就是耶穌舉銅蛇為比喻,對比他亦要「被舉起」,「互逐個信伊的人得著永遠的活命」的段落。

但我在聽講道時就對這隻「銅蛇」產生興趣,回家查書後發現,台灣聖經公會的《聖經研讀本》有此註釋表示:

後來這個銅蛇變成以色列人敬拜的對象,直到希西家打碎了它才停止(王下 18:4)。

對我來說,若太過簡而言之地表示仰望銅蛇就像仰望基督的類似「預表」說法,那就很難面對後來以色列人將銅蛇拜為偶像的記述。

此處摩西的銅蛇被拉至新約時期耶穌的救贖,也是耶穌自己對「舊約經文」的「再詮釋」。所以,我們必須將耶穌所說的譬喻對照著看,而不能省略或抽離文本及歷史脈絡。


為何上帝不趕走銅蛇?

3.經文第 7、8 節也引起了我的注意。以色列民請求摩西向上主禱告的內容是:「請你求上主給諸個蛇趕離開阮。」但經文並沒有寫出上帝就把毒蛇趕走,而是叫摩西打造一條銅蛇,讓「所有互蛇咬著的,一下看就會活。」。

這非常詭異,上帝派了毒蛇,卻沒有讓毒蛇離開,卻使用了一個跟毒蛇本身無關的「解方」,為何?我趁著來 APCT 工讀之餘,跑去隔壁的南神圖書館翻書,找了幾本中文註釋書,但都不太滿意,後來硬著頭皮抽出「interpretation」註釋書翻翻看,卻稍微有點頭緒,巧的是作者指出:我們必須回到民十四的脈絡,就能理解上帝在此處的行動,因為「每一位」以色列民都必須謹記悔改以及上主的拯救。

認罪悔改以及寬恕,既是群體亦為個人的責任。雖毒蛇對群體而言仍是威脅,但被舉起的銅蛇則提醒每個人要轉向上主醫治的大能。

Olson, Dennis T., 1996, Numbers: Interpretation: A Bible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 Louisville: John Knox Press. Pp. 136.

Olson 提到群體與個人責任並重的詮釋,令我眼睛一亮。不過,我還是沒有完全被說服,不免思考「銅蛇」是否暗示了社會結構性苦難的議題?但按這邏輯推演將會導出我認為是謬論的觀點,因此我決定暫時不再繼續,留待日後再思。這段經文似乎留下了一個懸而未決的空間。


被偶像化的銅蛇該怎麼辦?

4.也很偶然的,我找到美國路得神學院(Luther Seminary)舊約教授 Cameron B.R. Howard 的講章,似乎能夠稍微回應到我內心的疑問,也避免了將銅蛇偶像化的危險。她指出:敘事者及上帝都沒有明確表示毒蛇是因為以色列人「抱怨」上帝的懲罰,也沒有說毒蛇是一種「懲罰」,這種因果關係是以色列民自己定論的,但這使上帝的樣貌變得難以捉摸,祂也未按照以色列百姓所求而行。

更有趣的是,她對於後來遭到以色列人「偶像化」了的銅蛇,做出以下結論:

也許講道的目的是為了打破我們的銅蛇,並轉而專注於那荒野的上帝(God of the wilderness):有威脅性的,或者是不可預測,但卻是恆常在場、永遠信實。

Howard, Cameron B.R., Commentary on Numbers 21:4-9. Working Preacher.

Howard 的講法令我想起塵封已久的兒時記憶,也就是《納尼亞傳奇》的亞斯藍,牠總是被形容成「不是一隻馴良的獅子」,看來我現時對「上主很白目」的觀念,很大程度受到 C. S. Lewis 筆下的亞斯藍影響。

-

-

小結:切莫重點誤

繞了一大圈,我貌似對這段經文理出一條比較清晰的詮釋。以色列人的抱怨情有可原,但他們忘記上主其實一直與他們同在;而上主指示造銅蛇的本意並非叫人偶像崇拜,可是以色列民到最後卻「重點誤」走歪了;至於耶穌的「被舉起」,是為強調盼望與救贖,我們這些重罪之人必須小心以對,得以繼續追尋信仰之路。我認為這是民二十一:4-9 最值得深思與警惕的信息。


 Su-Hong
 台灣.高雄.灣仔內
 2024.03.13 00:31 初稿
 2024.03.13 18:24 定稿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 台灣聖經公會,2020,《聖經研讀本 : 現代中文譯本(2019)》。新北市:台灣聖經公會。
  • Olson, Dennis T., 1996, Numbers: Interpretation: A Bible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 Louisville: John Knox Press.
  • Howard, Cameron B.R., Commentary on Numbers 21:4-9. Working Preacher.
  • 林書弘,2019.09,〈【平信徒讀經筆記】盲目的群眾 〉。《台灣教會公報》3524:11。


  • 華爾頓(John H. Walton)、麥修斯(Victor H. Matthews)、夏瓦拉斯(Mark W. Chavalas)合著;李永明、徐成德、黃楓皓合譯,2006,《舊約聖經背景註釋》(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Old Testment)。台北縣新北市:校園書房。
  • 巴路迪(Wilson Baroody)、甘楚(William F. Genrtup),2011,〈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第八章)。收錄於萊肯(Leland Ryken)、朗文(Tremper Longman III)編,楊曼如譯,《新舊約文學讀經法》(A Complete Literary Guide To The Bible)。新北市:校園書房,頁 11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