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櫥窗秀2024年的兩會落幕,外界注意到有一些跟以往不同,如總理後會記者會取消,或是會期顯然縮短,且未見人事案如國務委員的缺額排上議程。其次,就看習近平與李強的報告,講了哪些又哪些沒有講,這些異常於是引起外界對中國政治脈動的高度關注。

在眾多關注中,李強報告中提及「祖國統一」,引發台灣媒體的熱烈討論,特別是未提「和平」二字。然而,隔了一天,習近平提到「和平統一」,似乎對急於解讀兩岸關係的觀察者打臉,尤其是唯恐兩岸不亂的一方,其實兩岸關係不是兩會的重中之重,兩會主要聚焦中國中央政府的政策,「和平統一」在報告提到與未提到,均需要與其他因素一起評估。

引人注目的是,「共同富裕」這議題在兩會報告中幾乎消失,回顧二十大前夕,習近平高調提出共同富裕願景,強調要解決東西部發展不均、解決城鄉發展不均、要解決個人所得不均等問題,甚至訂下2035年完成共同富裕,提出三次分配共同富裕的手段,很多資本家或知名人物都被「共同富裕」。但面對當前地方政府債務問題與經濟發展的挑戰,共同富裕便暫時讓路。

特別是,為了控制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中國國務院直接暫停包含重慶、遼寧、貴州、雲南、吉林等12個債務嚴重地區的基礎建設項目,同時,對於經濟發展較佳的區域則加大基建投資,刺激消費,這種政策上一禁一增,顯然與共同富裕的理念與路線形成了某種程度的背離。

習近平高調宣佈政策,但後來立刻髮夾彎不勝枚舉,為了幫貴州宣傳扶貧和旅遊做宣傳,推出「這條路,我們請你一起加速!」結果貴州地方債務加速倍增,已經跟天津、重慶並駕其驅,成為地方債務重災區,因為習近平也被封為「總加速師」。

例如習近平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就是有名「房住不炒」,2017年推出史上最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2018年、2020年、2021年的兩會重點,更推出三條紅線,結果引爆房地產的倒閉骨牌效應,2023年之後不再提出「房住不炒」,政策再一次大轉彎,各地政府相繼再推出鼓勵「炒房」的政策,買房送戶籍,舊換新推出「住房券」等等。

面對近期對於首富等富裕階層的社會態度轉變,也引發了對於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之間尋求平衡的深入思考,例如共同富裕殺富能濟貧?

緊接著,富人排行榜成為被祭旗的順序,近期被中國網民發起除三害的「農夫山泉水」創辦人鍾睒睒登上中國富豪排行榜,除了商品走日系風被抵制以外,鍾睒睒懷富其罪也辭去相關公司代表的身份。這次兩會報告中,共同富裕的消失讓習近平在經濟發展為前提下,又不得不再一次髮夾彎。


同步發表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