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先說些話:

有些讀者問我,為什麼我要分成兩個宇宙專題?

隔壁專題《在前往宇宙的路上》,大多是以分享實現願望的技巧和訣竅為主;而這個後開的《我是我的宇宙》專題,則是更多地強調運用潛意識的力量,並藉由「正確聚焦」和「認同自己」來幫助我們自己實現願望、達成目標、或養成一個事事順心的體質。

在很多時候,若想實現願望(尤其是大願望),其實並不是光運用技巧就可以了,聚焦的走向以及對自己的認同度,才是影響實現與否的關鍵。

以前的我會照著坊間的書籍、文章、或影片裡教的那樣,每天寫這個寫那個、每天聽著什麼音樂做什麼觀想、或是閉上眼睛對著想像中的宇宙說出自己想要什麼....等等,中小型願望實現得很快,大願望卻很慢甚至停滯。後來我才發現── 原來是因為我的匱乏感,包含自我不認同,造成了我在各方面的聚焦都是朝著錯誤的方向,那麼願望當然不會實現。

《我是我的宇宙》專題,就是為了更清楚地分享如何聚焦到對的方向而開設。


兩個專題的文章都字數很多,也都會有貼近生活的舉例(我可是人稱天才舉例王);自己說值回票價可能有那麼點厚臉皮,但是我的每一篇文章絕對都會有實用的訊息。

只是我向各位保證,現在兩個專題都更新得很慢,所以請謹慎追蹤或訂閱

※ 最近我得知了一件事:自從我更新速度變慢之後,我流失了許多讀者。
心裡當然會感到些許杯桑,因為流失名單中過半數是追蹤我超過一年的老讀者。但是經過幾番思考,我暫時不會調整我的寫作速度,因為我還要工作賺錢養家、還要出去玩、還要修養身心、還要練習調整聚焦、還要進修學新東西,我選擇採取能讓我感到輕鬆無壓力的步調來做。


🔸 因此,謝謝所有願意等我慢慢分享的老讀者們。

🔸 如果你是有耐心也有興趣加入的新讀者──

在3/31以前,響應方格子的【女子創作者】活動,訂閱《我是我的宇宙》可享9折優惠

  • 但是!《在前往宇宙的路上》沒有參加活動。沒有參加、沒有參加、沒有參加。
  • 有預算困擾的讀者們,請多加利用【討論區】,我還算滿常在那裡發公開小短文的。


我快說完了。

前陣子我稍微將這個專題的已發布文章做了些修改,歡迎有閱讀權限的讀者們抽空回去複習,接下來我要開始轉換新的身份- 感情篇。

轉換新的身份,說的就是正確聚焦,也就是Neville Goddard所說的live in the end。如果說之前的事業篇系列的重點是在聚焦,那麼感情篇所要強調的反而是其他面向。




這個系列我想嘗試另一種寫法,我們先從負面案例來講:

【案例一】


某位母胎單身的K小姐說她真的很想談戀愛交男朋友,但是無論怎麼嘗試都沒有進展,反而在交友軟體上遇到一堆詐騙渣男,真的沮喪。我們聊過幾次之後,找出了K小姐想交男朋友的原因。

→ 她是想要有個人在身邊,能夠一起說走就走地到各處去旅行。


另外有一位Y小姐,她的願望是治好戀愛腦,不然總會被男友牽制住情緒,把自己搞得好像沒男友就活不下去的樣子實在不像話。深聊之後得知,Y小姐本身在財務方面有些陳年老問題,她說:「我每一任男友都滿有錢的,都能讓我過上想過的生活。」

→ 原來她是被有錢的條件限制住了,會感覺被男友牽制住情緒,其實是害怕失去男友之後會沒有錢過上想過的生活。


還有一位L小姐,她曾經和一位男同事之間是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關係,於是她心裡一直都有個願望是兩人能交往成為情侶。後來他們因為一些不愉快事件漸行漸遠,導火線是男生某次用海王的態度講出一些很不尊重L小姐的話,令她有種「這人怎麼這麼沒教養,好沒禮貌喔!」的不舒服感覺。但是,相當令人匪夷所思,L小姐的願望依舊是想和對方交往。這樣的反差引起了外號仙姑的我本人注意和懷疑。

→ 她究竟是真的喜歡對方所以想交往,還是有帶點負面含義的成分在裡面呢?


相關的案例我可以源源不絕地列下去,列到明天都還列不完。

不只K、Y、L小姐,還有一些其他的許願者也會如此──

【一】搞錯了“what”。

這是有著感情問題的人很容易陷入的第一個盲點。其實也不只是針對感情的許願者,其他願望的許願者也很容易,常常搞錯了“what”而不自知。

Neville Goddard曾經說過:

Your desire has to be something you want.
Not you think you want or you think you need.


what”是你真正的渴望、願望、目標;並且是內心真正想要的,而不是你覺得你想要或被別人影響才覺得你想要。

  • K小姐是想要交男朋友,還是擁有志同道合能說走就走的玩伴?
  • Y小姐是想要治好戀愛腦,還是想成為自己就有錢能過上好生活的人?
  • L小姐是真的喜歡男同事所以想交往,還是有點不甘心被海王戲耍?

如果搞錯了“what”,聚焦方向自然會跟著走偏,也就會無法準確地針對願望做到living in the end,當然身份認同也會無法轉換。

而在搞錯“what”的時候,願望還是有可能會實現,但頂多是曇花一現罷了。大部分的情況是會實現出與願望相反的人事物,或是乾脆一直不實現。

※ 釐清“what”的方法,在隔壁專題《在前往宇宙的路上》和《討論區》已分享過許多,我懶得一個個列連結出來,有興趣的人請自行抽空去翻閱。或是稍微等我一下,在之後的此系列文章,我會針對感情主題來說明。

※ 友情提醒:去《在前往宇宙的路上》翻找時,從「攻略整理」開始找可能會比較快。


【案例二】


上面提到的那位L小姐,雖然她和男同事之間的關係已不再像以前那般熱絡又曖昧,雖然她覺得對方沒教養沒禮貌,她還是想要和對方交往成為情侶,那麼就照著這個目標去許願。因此,L小姐謹遵Neville Goddard(以及我)的教誨,要living in the end、要正確聚焦、要用願望已經實現的那個樣子/身份生活著。

有一天,L小姐傳訊息問男生「週末要不要一起去爬山?」,對方回覆「爬山不行,其他事情可以。」然後L小姐就覺得,噢他好冷淡,他是在拒絕我,他應該是不想跟我走太近,他有點在避我。

又有一天,L小姐傳訊息問男生「明天要不要一起去吃A餐廳?」,對方回覆「明天我要練球」並回傳了B餐廳的資料。然後L小姐就覺得,噢他好冷淡,他是在拒絕我,他不想跟我出去吃飯,他好像在避我。


相關的案例我可以源源不絕地列下去,列到後天可能都還列不完。

不只L小姐,曾經還有過K小姐、C小姐、X小姐、F先生、H先生....等,都是如此──

【二】習慣做負面預設。

這是有著感情問題的人很容易陷入的第二個盲點。

以L小姐的案例來看:

究竟是從哪句話或哪個字判斷出對方是在拒絕、是不想走太近、是不想一起出去、是想躲避呢?


或許對方的態度是真的很冷淡,也或許曾經所發生的一些事情令L小姐感覺不安所以對邀約沒自信,又或許對方確實就是那種不直接拒絕的死個性所以才令L小姐感覺語意不明而直接做了負面認定。

然而,無論有幾種或許,都不應該影響到許願者對於願望所該持有的心態和狀態。

當我們做出負面預設時,聚焦方向自然會跟著往負面走,也就會無法準確地針對願望做到living in the end,當然身份認同也會無法轉換。

無論現實情況如何,或是有些人會用3D Reality(3D現實世界)這個字來講,總之,無論此刻我們的現實生活是什麼情況,本來就是會和我們的願望狀態衝突。

  • 比如說你的願望是找到好伴侶結婚生子,但是你的現實生活是單身又沒女友;
  • 或是比如說妳的願望是和前任復合然後幸福快樂生活,但是妳的現實生活是昨天從Instagram限動上發現前任有新對象了!晴天霹靂。


那麼如果我們想要實現願望,總得做些什麼來改變現實生活/情況對吧?所以(從古至今)才會有living in the end、正確聚焦、轉換身份認同...等這些建議出現。

※ 補充:有些讀者好奇的Florence Scovel Shinn所倡導的“Act as if”,其實也是一樣的概念,但是我在這個專題不會講。


Neville Goddard說:

Circumstances don't matter, only state of being matters.

現實情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處在願望已經實現的那個狀態。(就是live in the end的意思)

以及,Abraham Hicks也說:

The circumstances don't matter. What matters is how you respond to them.

現實情況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我們如何去應對這個現實情況。

我對天發誓,負面預設絕對不會是合適的應對。

講回到L小姐,只要對方沒有明確地說出「我不想跟妳出去、不想跟妳見面、我不喜歡妳、我討厭妳、我不想跟妳走太近、我有女友了請不要再跟我聯絡」..... 等這種確定是拒絕的話,L小姐都可以也絕對有機會利用做正面預設來改變她的現實情況。

※ 補充一:一旦對方說出明確拒絕的話,L小姐就要注意不能去試圖改變對方意志,因此在預設這個技巧的使用上就會有些眉角需要注意。(這個在之後的文章會說明)

※ 補充二:我是說利用正面預設來改變現狀,而不是溝溝迪死死糾纏。(這個在之後的文章也會說明)



【案例三】


有一位住在城市東北邊的J小姐,她的前男友住在城市西南邊,兩個人都在城市中間工作。從中間開車去東北邊或西南邊各需要半小時,所以從東北邊開車去西南邊大概要一小時。為什麼要特別提這個時間呢?

J小姐在兩人交往期間要求每天晚上都要和男友一起在公司附近吃晚餐,吃完晚餐以後J小姐會要男友送她回家,如果男友說「今天我有點累,妳能自己回家嗎?」,J小姐就會生氣爆哭來逼男友妥協。

週末的時候J小姐也希望兩人能約會,如果男友說「這週我工作太累了,今天我想在家休息不想出門」,J小姐會自己跑去男友家,但是看到男友一直在睡覺,J小姐也會氣噗噗:「我都千里迢迢跑來你家了你怎麼都一直睡覺不理我!這樣叫什麼情侶啊!」

男友很生氣,J小姐便開始委屈了:

我們明明在交往,你接送我是應該的啊!每天見面週末約會也是很合理的啊!你是因為工作太多才累的吧,又這麼常加班,我也是常常等你等很晚,既然工作這麼累,那你就應該換工作啊!

..... 後來兩人就分手了,於是J小姐就開始許願求復合。

相關的案例我不但可以源源不絕地列下去,甚至能列上一個月都肯定列不完。

J小姐是比較欠扁的例子,另外還有喜歡規定另一半回家的時間、要求另一半要隨時報備行程、限制另一半的交友狀況、希望另一半每天都要說我愛你,不說就是你不夠愛我、甚至有那種要求對方一起吃素....等一大堆都是在──

【三】試圖改變他人意志。

這是有著感情問題的人很容易陷入的第三個盲點。而且幾乎可以說是最容易,10位許願者之中有9位半會陷入的那種最容易。

基本上只要是跟「他人」有關的願望,許願者都很容易會踩到這條線。

我自己也是,喜歡規定我爸這樣要求我媽那樣,結果只是我每天都在發脾氣,他們還變本加厲退步了。反而當我開始改變自己的心態時,情況突然有了好的轉變。

截至今日,我已經有快兩個月沒發脾氣了呢!連帶著我爸我媽的笑容也變多了,他們的身體狀況也變好許多。

不管是什麼樣的願望,只要我們有那種「希望他人改變」的心思,就是代表著我們對現狀不滿。

當我們對現狀不滿的時候,聚焦自然會跟著往不滿的方向走,也就會無法準確地針對願望做到living in the end,當然身份認同也會無法轉換。

所謂「對現狀不滿」,表示我們希望現實生活裡有這些那些,但是沒有,所以我們對此情況感到不滿。

當然這個不滿,並不能單指厭惡,其他「不」開頭的負面情緒例如不知足、不開心、不喜歡、不想要...等都算。

  • 比如說你希望另一半能戒菸,因為你很討厭菸味也不想吸二手菸;
  • 或是比如說妳希望另一半能把比妳美的前任照片通通刪掉,不然妳總會忍不住懷疑對方心思不單純。


所有這些與「我想要」或「我希望」衝突的負面情緒,都屬於匱乏。

不是啊!他不戒菸的話對他的身體也不好啊!我是為他好耶!


然而,以潛意識的特性來看,它抓到什麼情緒就會反映符合的果實出來,它不會管我們是不是為了誰好,因為它根本分辨不出來我們的用心良苦──

潛意識只會抓到什麼情緒就反映什麼果實。

潛意識的特性不可逆,我們只能利用它的特性去做些什麼或扭轉些什麼,但是無法直接把它的特性變消失不見。這就跟我們無法時光倒流改成投胎到郭董家是一樣的道理。

※ 同樣的,我之前已分享過許多和潛意識特性相關的內容,歡迎有閱讀權限的讀者自行抽空去翻閱複習。之後的此系列文章,我會再針對感情主題來做說明。


【案例四】


M小姐和前男友S男從學生時期就開始交往,兩人在一起大約7年多的時間感情很好也很少吵架,雙方家長都有個共識是這兩個年輕人應該會順順地走到結婚步入家庭,沒想到在S男出國工作之後,兩人就掰掰了。

分手的原因並不是S男移情別戀。而是......

當初兩人在交往期間,M小姐凡事以配合S男為主:

  • 你要帶你爸媽去吃牛排嗎?好啊,我們一起去吃牛排~(但其實M小姐不吃牛肉)
  • 你想去泰國玩嗎?好啊,我們就去泰國玩~(但其實M小姐不喜歡曬太陽)
  • 你想去日本看設計展嗎?好啊,我們一起去日本~(但其實M小姐沒這麼多特休)
  • 你感冒沒胃口嗎?好啊,那我們今天晚餐跳過~(但其實M小姐連午餐也還沒吃)
  • 你喜歡討論藝術嗎?好啊,我陪你討論~(但其實M小姐對藝術一竅不通)

.......

諸如此類的事情在7年期間發生過數不清的次數。

M小姐認為,既然男友喜歡,她就配合;即使S男也會說「妳不吃牛肉妳可以say no,我帶我爸媽去吃就好」,M小姐還是會覺得情侶兩人本該就要一起行動,並不覺得委屈也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

長年如此相處下來,M小姐是否真的樂此不疲我們不清楚,但是當S男到國外工作之後,某天對M小姐說「我當時真的超怕妳會辭職跟著我過來。」M小姐把這句話當成是分手的意思,一邊哭得死去活來一邊說那我放你自由。

※ 補充:這就是一個喜歡負面預設然後直接衝到負面結論的標準負面教材。


總之,兩人分手之後,M小姐一蹶不振,沒想到她自己的親姐姐卻說:

我非常高興你們分手,不然妳根本是為了他而活,妳對妳自己一點都不好!


我們這裡沒有要討論當在感情方面遇到這種情況時該如何應對,也沒有要討論情侶相處之道;我想講的是,我相信有很多深受感情困擾的人都是如此──

【四】對自己不好、不關心自己、不為自己而活。

這是有著感情問題的人很容易陷入的第四個盲點,也是很常被忽略掉的一個重點。

關於這種現象,有個更普羅大眾的說法是,例如有些塔羅師或療癒師很愛這樣講:

你/妳不夠愛自己。


我本身是不會用「愛自己」這個單字,我會說「對自己好一點」。

在隔壁專題的文章裡,我大概分享過6789次一位俄羅斯作家Vadim Zeland在其著作《Reality Transurfing: Step I to V》裡分享過的一個概念──

The world is a mirror. It reflects your relationship to it.
這個世界是一面鏡子,反映了你與它(這個世界)的關係。


這句話可以做很多種延伸解讀。

我曾經在導讀|生活是一面鏡子這篇文章裡,是這樣延伸的:

我們與「生活」的關係,是取決於我們“選擇”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看待它。


另外我也曾經在討論區的一篇小短文裡這樣延伸過,鏡子的這個道理其實和Neville Goddard的「黃金守則」是異曲同工:

你希望別人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去對人家。


若拿到感情願望來套用延伸的話就是:

你希望另一半怎麼對你,你首先就要如此地對待你自己。


你希望另一半愛你,你就要先愛你自己;妳希望另一半呵護妳,妳就要先呵護妳自己。

這個世界(感情世界)是一面鏡子,它會照著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我們。我們是什麼樣子,照鏡子就會照出那個樣子。


如同我們上面提到的潛意識特性,它抓到什麼情緒就會反映符合的果實出來。

當我們對另一半比對自己還要好、當我們愛對方比愛自己還要多的時候,潛意識抓到的情緒── 不好意思,並不會是豐盛── 而是匱乏。

這裡的匱乏指的是缺愛,因為我們把愛都給了對方;對方愛不愛我們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於我們缺乏對自己的愛。於是,在這個時候,潛意識反映出來給我們的就會是和缺愛相符合的果實。

潛意識才不會去管對方收到了我們給出去的多少愛,那是對方的事情,我們的潛意識只負責我們自己本身。

而當我們缺乏對自己的愛,也就是匱乏的時候,聚焦方向自然會朝著匱乏走,也就會無法準確地針對願望做到living in the end,當然身份認同也會無法轉換。

不過,通常在這種情況下,許願者大概也搞不怎麼清楚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願望是什麼了。


文章寫到這裡先暫停一下,以上四個盲點,請問你/妳中了幾個?

分享幾句我前幾天在唐綺陽老師的Facebook上看到的話,我認為拿來當這篇的結尾+呼應這整個感情系列文章可說是非常速配:

談戀愛是人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有的行動,若在愛情裡患得患失,更不喜歡自己了,那就失去「愛」的意義。

“把自己照顧好先,一直都是人生之路的唯一正解。”



(好的,下集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