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取舍,不会有任何一个 KOL 可以给你标准答案。”」

端传媒特约编辑赵云、编辑李慧筠

摄影:夏水
摄影:夏水

“你而家喺边?”是关于港人离散的新栏目,端传媒目前正持续征收世界各地港人的小故事。我们订立了一系列生活化的主题,只要你是在2019年后移民离开的香港人,都想邀请你投稿分享生活琐事和观察。如果你更早离开香港,或非香港人,却对2019年后这一波港人离散有第一手观察,亦欢迎你投稿。请按此了解更多。

你而家喺边?离开香港后,你最萦绕于心的是什么?

专栏“你而家喺边?”第一次跟读者见面,正式开始前先热热身,问问三位分别现居台湾、英国和加拿大的香港人,他们有什么想对身在不同地方的香港人说?没有事先约定,他们三人谈及的内容,竟和我们事先设下的投稿题目相通。大家的“自白”浑然天成涵盖了工作、饮食、求医等生活小节,让读者们纵观香港移民生活的不同面向。

在这期故事中,有人从工作的细节思考香港与外地的差异(与相同),并在调节身心的过程中,体会到移民和留下均是艰难的取舍。有人到埗后,发现跟同龄的香港年轻人讨论话题离不开柴米油盐,但在这日常的琐碎中感觉到构思未来的可能。有人怀念屋邨楼下的一碗车仔面,以此为起点回溯了多次的迁徙途中,吃过种种滋味背后的文化肌理。

围绕著“生活”和“自由”两大话题,专栏不设思考的边界,也没有标准答案。这个专栏将在周末持续为你带来不同的香港移民故事,愿这些真诚的想法,迸发更多坦率的异地对话。

摄影:Peter
摄影:Peter

自由是刮风时仍可走自己的路——夏水,英国中部

比起说什么,不说什么(特别是广东话)反而是常态。

离港逾两年,渐渐习惯英式生活:保持距离。没有挤迫车厢、无处可逃升降机与熙来攘往大街,天地广阔,容你选择不同昔日的生活方式。家母坚持继续与港人圈子围炉问暖,我俩口子更倾向默默过日子。不郑重其事,便能若无其事。

我们大概不属“主流”的移民家庭:没有子女、没楼可卖、手上既无百万储备也没有 COSTCO 会籍。花大半年在网上搜集资料,最终选了一个从未到访的英国中部城巿落脚,托赖很快找到了本行工作,不富贵也饿不死。

有人说这是“出走的勇气”。其实,选择留下打工结婚、买楼生子一样要莫大勇气。只是刚好,我选择回避留下的不安心,你选择回避起身的不安稳,没有一个决定会被所有人祝福,然后都要勇气面对后续的悲喜。

离开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感到恶心与绝望,在这里剩下付出沉重代价或自我放弃的选项,眼前也只有一条“由治及兴”的路。但我特别讨厌假装正常过日子,也不再想把“无能为力”修饰成“顺其自然”。唯有出走,才能让自己从日复日的、打气又泄气的生活中改变。

摄影:夏水
摄影:夏水

但脱离会让你发现自己的无力与无知。多年生活在高效高薪、可以用钱将责任外判的香港,掩藏了自身的软弱,事实是风险来临时,你可能连最基本自保的能力也缺乏。从煮饭、驾驶到语言能力与独立思考,在异土都强行被放大检视,最终迫使你重新思考生活的定义、重新认识自己并作出取舍。

就说我们常感自豪的“效率”好了,在我的职场里,根本没有人对此感到骄傲,反而更看重生活平衡。上班日常经常都冲击我的既有思维:没有打卡机制,只在门旁放一本签到簿, 大家又出奇诚实地记下自己的上下班时间,哪怕已迟到45分钟;上班半小时以后同事忽然揹起背包,留下一句“这里暖气不够,我还是回家工作比较舒服”就不见了;忽现发现老板在家工作,原来是跟小孩约好遛狗,“嘛,反正用 Teams(注:视讯工具)开会也可以。”

更经典的是圣诞前收到同事电邮,大意如下:“各位,本人即将于圣诞清假,并将关上公司电话,别试图找我,如你有任何有紧急需要(虽然我不认为年尾会有什么急事),请先找上司某某,她能帮你就好,不能也无辧法,这是人生。”

This is just life. 简直是颠倒三观、清理各位港式“黎生”奴性的至理真言。(编按:2019年反修例运动期间,网民呼吁“三罢”争取五大诉求,有电视记者采访到一名黎姓市民的想法,他不满示威并说:“我嘅诉求就系想返工,冇其他。”

于是慢慢学懂了放慢过活:哪怕是老板电邮,一律将回复时间单位由“分钟”调节为“小时”;除非明说要即日交货,否则所有电邮上列明的“urgent”与“soon”,全数定性为一至两周内慢慢处理;请假再也不必胡诌理由,摆上姨妈姑姐红白二事,就坦荡荡的说我要休息连放两周,还得到上司教路到克罗地亚哪个小镇旅行最开心。

摄影:夏水
摄影:夏水

这些是否英式虚伪?自问功力未足以看透。“别乱说,我在伦敦日日忙呀。”当然呀,以上不过是我的片面观察而非职场之全部,但正如伦敦的一套,也不该是英国的全部。

当工作不太重视——或说不介意——是否高效,当然有一定程度的“代价”:家母最讨厌外出吃饭,等个45分钟食物都未见影踪,“真系等到胃痛”。结果有次不幸言中到医院看急症,从下午5时等到凌晨3时就为了一幅心电图,气若游丝的她仍不忙说句“我喺香港边洗等咁耐!(我在香港才不会等那么久)虽然她已经忘了自己在香港公立医院内说过相似的话,只是当时她说“在私家医院边洗等咁耐(我在私家医院才不会等那么久)”。

对于习惯以钱换时间、买服务的人来说,这种楼下没有商场、饿了叫不到三哥米线、凌晨没有便利店给你衣食、水喉马桶坏了也无法立即叫人来修的日子当然不好过,房间再大、花园再广阔、言论选举再自由也无补于事。

一切都是取舍,不会有任何一个 KOL 可以给你标准答案。

对我来说,哪怕是人到中年, 我仍愿意用低欲望来换取最大的自由。煮饭艰难但有人愿意分甘同味,口音混乱但有人乐意鸡同鸭讲。常挂在口边的“呼吸自由空气”太宏大,我眼中的自由比较纯粹:刮风时仍可走自己的路,飘雨时仍可散自己的步,下雪时也无妨仆自己的街。

这种自由,不缤纷,但开心。

摄影:Peter
摄影:Peter

像个正常的年轻人一样思考未来——Peter,加拿大多伦多

早上7时多,终于把响了好几次的闹钟按停。刷牙、煲水、冲茶包、做早餐,然后走10分钟去搭地铁上班......似乎无论在香港还是多伦多,打工仔的早上也是一个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