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地板”是我的“天花板”?三张图看台湾文理组新鲜人薪资差异
「艺术、新闻与图资、语文、人文、社福这五个学门,起薪矮人一截,首年薪资成长率又低于平均。」
特约撰稿人 谢达文 发自台北
在台湾,区分文组、理组始终是长青话题,不管是作为网路论战、或是日常生活中,相比聊起星座的轻松氛围,辨识文理组并进而揣测彼此的价值观与生活风格,通常蕴含了一些火药味。
至于文理组的就业前景,更是热门话题。在普遍印象中,文组科系经常与“收入低”、“没有成长性”连结,而此其实隐含一组值得以实际检验的问题:对于正准备踏入职场的新鲜人来说,这样的印象是真的吗?此外,不同学门的状况也一样吗?文理组科系内部又有什么样的差异?
如果我们再追问:若从“经济发展果实”分配的角度来看,台湾2023年的经济成长率虽然放缓,仅有1.4%、是近年来的新低,然而自疫情以来,2020年至2023年通算的平均成长率依然有3.5%,可以说是稳定成长。那么,近年来的新鲜人们,是否有享受到经济成长的好处,还是其实不然?
这样的问题,必须运用多组资料、以不同的方式交叉检证。在4月最后一天,台湾劳动部发布了2023年毕业生初入职场(即所谓“初任人员”)的薪资统计报表,其中的分类依据包含新鲜人们的毕业科系学群,只要将这份政府统计稍微“加工处理”,便可提供一张初步的“快照”,大致看出新鲜人们的薪资究竟是成长、还是停滞,又会有什么样的学科差异。
不过,得先强调的是,即使在统计数字上呈现“刚踏入职场时,A 学门毕业生的平均薪资高于 B 学门”,也未必代表“A 学门的训练比较有助于赚钱”。从相关的理论讨论中,可以推知至少有以下几种可能原因:
- 能力训练:A 学门的训练确实可能帮助毕业生赚取更高的薪水,这可能是专门的专业能力,也可能是一般性通用的能力,比如写作或数据分析等;
- 职业封闭:要从事某些高薪的职业,经常必须先就读相关科系才有机会,医师就是经典的案例;
- 文凭效果:有时候问题未必是实际能力,而是雇主(至少某一类雇主)普遍预设 A 学门的毕业生能力比较好、“比较好用”;相反地,B 学门的文凭则没有同样的加分效果,甚至可能有负面效果;
- 大学组成:一些雇主可能比较偏好“名校”或者“录取分数较高的学校”,而不同学校开设科系的逻辑并不相同,名校可能有比较多 A 学门的学生;相对地,录取分数较低的学校则可能普遍很少开设 A 学门的相关科系,都是以 B 学门为主;
- 自我选择:最后,会选择 A 学门的学生,自己或家人可能自始便看重“赚取较高的薪水”,而选择 B 学门的学生,可能在生涯规画时更倾向考量薪资以外的因素。
单用劳动部所提供的资料,并未能区分出这五个因素各自的作用。在这样的限制下,这篇文章所提供的数据分析不可能是“实况转播”,无法完整呈现“不同群人‘藉著怎样的过程’来到这里”,但仍能提供有用的“快照”,可以看出“这群人此刻在这里,那群人则在那里”,这正是这篇文章的任务所在。
基础自然科学的“地板”,已经高过艺术科的“天花板”
劳动部所公布的初任人员平均薪资,不只有依照毕业学门提供月薪统计,也不只提供平均,还列出了“第一四分位数”(Q1)和“第三四分位数”(Q3),也就是“恰好落入排名后四分之一”和“恰好挤进排名前四分之一”的人薪资各自为何。这样的数据可以协助排除“最顶尖”和“最后段”的影响,掌握一般来说(中间50%)新鲜人们薪资的地板和天花板各自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