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知道了那样的历史,你还想要再来一遍吗?” 」

特约撰稿人 小珠 发自台北

曾于台湾被列为禁书的书。图:国立台湾文学馆提供
曾于台湾被列为禁书的书。图:国立台湾文学馆提供

“马克·吐温是不是马克思的兄弟?”

深蓝色封面的《查禁图书目录》,是民国五十五年(1966)十月由台湾警备总司令部编纂,也是台湾文化部“典藏网”芸芸文物中的一幅影像。如果没人再去翻阅这本收藏于国立台湾文学馆的原件,这本目录将与它前后出现的数本修订版,一同隐入历史尘烟。然而,仅仅是半个世纪前,台湾的审查员们却是手持这本目录,在戒严年代逡巡,试图将异己者的思想束缚在一册名单之中。

如今在台湾讲起“禁书”,似乎是一个久远的名词,但其实从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日治时期颁布的“台湾出版规则”计起,至1987年蒋经国政府宣布解严,近百年时间里,台湾的出版与言论自由一直受到压制。2019年,首尔书展特别企划了“禁书:竹林里的幽灵”专题展,邀请台湾、日本、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地的出版机构合作,展出各国历史中的禁书。

担任特展台湾选书顾问的出版人郝明义,曾借此总结了十项以往台湾禁书的理由,包括“共产思想”、“叛逆社会体制”、“有伤社会风化”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一本书被禁的原因;而诸如鲁迅、沈从文、老舍等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附匪作家”,他们的作品都必然在禁书之列。

《查禁图书目录》。图:国立台湾文学馆提供
《查禁图书目录》。图:国立台湾文学馆提供

日治时期政府对出版的管制,主要是在禁止出版牵涉诉讼案件、冒犯皇室尊严、有违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书籍;而到了国民政府戒严期间,随著官方加强对民间的高压统治,书籍被禁的原因也愈来愈多,执行查禁的机构更是包括台湾省政府、警备总司令部等等,无孔不入。由于这种审查体制所涉范围甚广,执行者的背景又参差不齐,因此还有许多其他书籍被禁的理由,在今看来十分荒唐。

例如学者古远清在《台湾查禁文艺书刊史》中记述道,台湾的左翼作家陈映真,曾在被捕时受到盘问,审讯者质疑他为何会有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书——“马克·吐温是不是马克思的兄弟?”在红线密布的戒严年代,“宁可错杀,不可错放”,在官方把控之外的出版和流通,无不危机四伏。

红线密布的戒严年代,“宁可错杀,不可错放”,在官方把控之外的出版和流通,无不危机四伏。

然而,戒严年代也并非密不透风,仍有一群人为了传递知识,而甘愿冒险,写书、出书、卖书,让思想得以在肃杀的社会氛围中悄然流动。我们访问了三代知识人,从戒严时期流离海外的出版人、解严前夕贩售“匪书”的独立书店人,到如今回望历史的禁书策展人,对于他们而言,禁书年代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在思想箝制的过程中,这些书与人,又是如何逃逸于当局种种审查规限,让新潮知识仍能在戒严时期流通于世?

林衡哲。 摄:陈焯煇/端传媒
林衡哲。 摄:陈焯煇/端传媒

Part A:六七十年代

林衡哲:自由滋味,新潮文库到海外出版

1968年,29岁的林衡哲从台大医学院毕业,准备踏上前往美国的行医之路。离开的时候,他还未意识到,此行将如何改变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