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劏房支援連線聯同兩位學者今日公布一份調查,受訪而居於劏房的照顧者當中,有九成人因照顧感到壓力,更有兩成受訪者於過去兩周出現抑鬱和焦慮徵狀。調查又發現,劏房照顧者的平均照顧年期達9.1年,每日要擔任照顧者達11小時,周末更可達17.6小時,每周照顧時數遠高於國際和政府所訂標準。

近九成受訪者為女性

劏房支援連線連同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學系博士黎苑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博士陳盈,在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期間,透過問卷訪問了317位居於劏房的照顧者,及以訪談和田野考察走訪 50 個居住在劏房的家庭。受訪者近9成為女性(89.6%),超過5成為40至49歲(52.9%),有9成現居劏房(91.5%),餘下居於天台屋、板間房、過渡性房屋或其他不適切居所。

無標題

照顧子女居多 平均9年才「甩身」 日對11小時

調查顯示,受訪者照顧子女的比例最高,佔9成(92%)、3成(30%)照顧者要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而照顧者平均照顧年期為9.1年,平日面對面照顧的平均時數為11.0小時,周末的平均照顧時數達17.6小時。陳盈指時數「比全職工作時數更高」。超過9成的受訪劏房照顧者平均每星期的照顧時數,遠高於國際及政府標準每周20至21小時。

2成劏房照顧者出現抑鬱焦慮等症狀

此外,超過9成受訪者認為居所中沒有足夠空間(92.1%),更有2成(20.5%)照顧者在過去兩星期,出現抑鬱和焦慮症狀,認為惡劣的居住環境,加重照顧者的壓力。調查亦發現,若照顧者要協助家人做運動,或工作受家庭煩惱影響,出現抑鬱風險最多可高兩倍。

百呎劏房通風差 一個月病一次

胡小姐現居荃灣約100呎劏房,要全職照顧兩位4歲和10歲的女兒。胡小姐指劏房通風差,小朋友經常生病,過年至今小朋友「一個月病一次」,備受極大壓力,而往往因屋企太細,「因飯枱坐唔晒咁多人」,姐姐妹妹要分開輪流食飯,亦影響家庭關係。

無標題
胡小姐(右)

Annie居於葵涌一個約80呎劏房單位,獨自照顧確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就讀中學的女兒。 Annie指窄小居住空間令女兒沒地方溫習,也不時發生爭執,影響女兒成長和發展。

無標題
Annie(左)

組織倡恆常化現金津貼及家居援助

劏房支援連線潘詠珊提議政府恆常化「現金津貼試行計劃」,該津貼計劃由2021年起向非居於公屋、非領取綜援而輪候公屋超過3年的劏房戶提供現金津貼。組織另建議提高津貼金額,並以私人市場和公屋價格差異,調節整體津貼額。潘詠珊亦建議資助地區團體拓展「社區客廳」服務等。

無標題
潘詠珊(中)

學者籲劏房最低標準須需看齊「宜居」

黎苑姍認為劏房標準要加入宜居原則,例如有窗戶等通風裝置、獨立洗手間等,提議政府在制定劏房最低面積時,令「恰切居所」的定義與「適切居所」看齊。她引述調查結果指照顧者的居住面積中位數為130平方呎,已存在照顧者的照顧負擔、抑鬱、焦慮的風險,認為如劏房面積標準定得太低,難以改善照顧者的負擔和承受的精神健康的負面影響。

無標題
黎苑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