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從今以後》導演:被label為同志電影也沒關係,wear it proudly
(獨媒報導)2019年,由楊曜愷編導、以年長男同志為題材的《叔.叔》引起不少討論。事隔5年,楊曜愷帶來新作《從今以後》,講述女同志Angie(區嘉雯飾)在伴侶離世後所面對的連串衝突與掙扎,包括是否應該放棄兩人共同建立的家。
婚約是承諾也是保護,但問題是香港至今未認可同性婚姻;作為同志,如果沒立下遺囑,難以永遠保護對方。楊曜愷向《獨媒》感嘆:「你的伴侶走了之後,你就無名無份,沒有資格去理會他的喪禮,在醫院亦沒有資格告訴醫生,他應該做什麼療程,要由他的血親決定。」
直到去年,終審法院裁定本港須於兩年內設定替代法律框架,承認同性伴侶關係。不過楊說半年已過,「政府完全冇做過咩諮詢」,唯有寄望電影上映後引起社會討論:「其實由頭到尾,爭取平權永遠是一個uphill struggle,只是平坦一點還是斜一點,但那件事從來沒有變過。」
《從今以後》不只是聚焦於同性之戀,更多是談何謂家人,還有折射社會上不同群體的面貌。但受前作影響,可會擔心被大眾標籤為「同志電影」?楊曜愷直言無所謂:「我同志電影節都搞了這麼多年,怎會mind這個label?某程度上也要wear it proudly。Be proud of who you are,這件事你一定要。」
今年2月,《從今以後》在柏林影展獲得被視為同志電影界最高榮譽的泰迪熊獎,是港產片事隔約26年再奪殊榮。
談女同志也談家人 訪問真實經歷轉化成劇本
2020年,楊曜愷在機緣巧合之下,參加了一個LGBTQ的遺產權益講座。講者提及了三個案例,都發生在年長女同志身上:「原先和另一半的家人關係都很好,但另一半離開之後,就開始和她的家人有很多爭執。」楊覺得這個題材特別之餘,也能探討很多問題:「當香港沒有同性婚姻,你的權益是什麼呢?你和我家人的關係又是什麼呢?如果是一對未婚異性戀,其中一人離世,家人的態度又是否一樣?」
本身也是同性戀者的楊曜愷自言,很年輕時已經立下遺囑:「原因很簡單,就係想protect自己身邊的人。」因此直到聽到上述的案件,他才意識到:「在香港這樣的情況下(沒有同性婚姻),(同志沒立遺囑)是會有很大影響。」
於是他開始搜集資料,在性別研究學者鄧芝珊的幫助下接觸更多女同志,請他們接受訪問、圍讀分享,再糅合不同人的經歷,轉化成《從今以後》的劇本。電影講述,年長女同志Pat(李琳琳飾)和Angie(區嘉雯飾)沒有結婚,但相戀多年,Angie與Pat的家人也相處融洽;可是Pat立下遺囑後沒有簽署,以致她離世後,Angie沒有資格為伴侶作任何決定,甚至被要求遷出自己的家。
楊提到,自己也訪問過一些男同志,但是情況很不一樣。在八、九十年代,女同志如果年輕時已經在一起,家人都比較能夠接受:「不是真的接受她們,而是大家很容易有一個denial,例如她們兩個沒有結婚,就兩個姊妹咁一起住;生日邀請best friend來,大家沒什麼所謂的,親戚朋友不會覺得礙眼。但如果你有個uncle,他沒有結婚又拖個同屋主來,別人也都會投射奇怪的眼光。」
《從今以後》劇照(Golden Scene提供)
資金比《叔.叔》更難尋 靠同志圈集腋成裘
相比《叔.叔》中害怕感情見光、只能維持地下情的男同志,《從今以後》呈現的女同志都更加「光明正大」,外出拖手、同居生活等都不再忌諱他人目光。楊曜愷覺得與社會文化有關 :「當我們生活在一個男權社會,兩個男性在一起時,社會給他的標籤會更加差,例如覺得很噁心。」
或者因為如此,是次尋找演員也比拍攝《叔.叔》時容易:「女演員接受這個role,也不會覺得太影響到自己的形象。」
《從今以後》劇照(Golden Scene提供)
不過拍攝資金方面,《從今以後》則比《叔.叔》更困難:「很多原因,首先疫情對整個 economy影響很大,也有很多人移咗民⋯⋯」楊頓一頓,說得隱晦:「我們其實在某一個年份是 fully financed的,但因為某些原因,例如(公司)倒閉了、有啲被人拘捕了,總之有很多原因,結果就沒有了。」兩部電影最終日能成功面世,有賴同性圈子的支持者集腋成裘。
楊曜愷接受《明報》訪問時亦透露,曾向電影發展基金申請「電影製作融資計劃(放寬版)」,惟事隔兩年才獲批,當時電影已完成拍攝,未能符合當局批核條件,最終只能自行撤回申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回覆《獨媒》查詢時表示,由於申請項目內容各有不同,所需遞交資料和文件的進度各有不同,個別申請需要較長時間處理。
戲名諷刺港沒同性婚姻 難永遠保護另一伴
「從今以後,當你喜樂,讓我分享你的喜樂,當你憂傷,讓我分擔你的憂傷⋯⋯」以婚姻誓言中常見的「從今以後」一詞和「All Shall Be Well」為電影命名,楊曜愷直認是一個諷刺:「你是一個同性戀者,你想講這件事(婚姻誓言),你都講不到。」
「我做很多訪問,很多伴侶都沒有做到(結婚),我問他為什麼?他就說沒有,因為我的家人都知道我想怎樣。」他感到離奇,也覺得或者這些人太樂觀:「如果你沒有做保護的事(立遺囑),其實就不是永遠都能保護他。」
《從今以後》劇照(Golden Scene提供)
又或許,香港過去多年來不承認同性婚姻,是同性伴侶對婚姻卻步的原因之一。2013年,前民陣召集人岑子杰在美國與丈夫註冊結婚,惟不獲港府承認;岑在2018年提出司法覆核,挑戰政府違憲,敗訴後再兩度上訴,至去年9月始獲終審法院裁定部分勝訴。終院下令,港府須在兩年內內制定和實施全面的框架,承認同性伴侶關係,以滿足他們的基本社會需求及獲取合法身分認同,以免他們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爭取多年,總算有一個判決。楊曜愷說比起以前樂觀,但坦言在過去半年未見港府進行任何諮詢,唯有希望《從今以後》的出現,可以引導社會重新關注這個話題:「究竟什麼時候做這件事(同性婚姻),和這件事做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其實都是重要的。」
嘆港府從未積極助平權 LGBTQ由始至終靠自己爭取
楊曜愷過去多部拍攝電影,都以同志為題材;他本身亦擔任香港同志電影展行政總監逾廿年,致力推動同志電影。對於社會對LGBTQ的接受程度,他覺得相比以前,確實是多了人come out(出櫃),也更多人認識同志文化:「但是你說整體上是不是改善了很多?當然不是。」
「你看看我們這個政府,並沒有很積極去為 LGBTQ 做過什麼。所有事件都是要自己去打官司,用自己的人力、物力、精神去爭取自己的權利,去跟政府說『喂,不行,這樣是inequality、這樣是discrimination、這樣是憲法⋯⋯』」
但他自言,既然出發點是要讓別人看到自己、改變對方的觀點,無論困難或容易,都不會輕易放棄:「For me,這樣的life才有meaning,每日high tea其實是很舒服的,但到你死的時候你會覺得,我吃了很多scones,so what?」
記者:梁皓兒
攝影:梁文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