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反修例而誕 五年後尚存的台灣政大連儂牆
(獨媒報導)2019年香港爆發反修例運動,至今已過去五年。隨著《港區國安法》實施,示威活動不復見,用作張貼社運文宣的各區連儂牆亦早被清洗。不過相隔一海,一幅位於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內的連儂牆卻保存至今。
有學生指,該連儂牆因5年前的反修例運動而出現,當年香港發生過的事、內地和台灣學生「對罵」的字句依然存在;隨時間流逝,雖有學生繼續張貼文宣,但不只是關於香港,還有以巴衝突、青鳥行動等各種議題。該學生認為,這幅連儂牆的意義遠超反修例運動本身,但慨嘆這些往後發生的事件均已不及2019年香港對台灣的轟動和影響。
港台學生共建 兩岸人曾以文宣「對罵」
這幅位於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的連儂牆,是2019年香港爆發反修例運動(台稱:反送中運動)後由政大的香港和台灣本地學生建立。牆上的文宣已有五年歷史,留住了當年香港社運的模樣,彷如歷史見證。
政大人類學研究生柳同學相信,這幅是世上碩果僅存、能由2019年保留至今的連儂牆。他指,政大連儂牆是由一群維護言論自由的學生自發建立,沒有固定組織管理,亦是一個很重要的空間。他憶述,當年甚至有內地學生貼文宣與台灣人互相「對罵」。
五年後褪色發霉 但未被撕去
當年,一些台灣學生表示自己沒有錢買紙寫標語,於是以日常付款購物所得到的收據發票作紙寫字句,貼在連儂牆。這些發票原先被打印的商品購買資料早已完全褪色。
經歷五年時間,部分文宣膠水或膠紙已被長時間使用,文宣開始出現塌下、剝落的情況。部分便條紙、發票紙變黑發霉,字句逐漸褪色,部分已難以清楚看見當年的學生寫了甚麼標語和文字。
2019後現各類事件文宣 成抗議、聲援新方式
反修例運動消弭後,政大學生繼續在牆上張貼不同事件的文宣。2022年,內地爆發「白紙運動」,牆上有「烏魯木齊中路」的文宣;2023年,以哈戰爭爆發,有人貼上由加沙(台稱:加薩)遇難者相片組成的巴勒斯坦國旗;今年3月,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有人貼下反對文宣;5月,台灣因國民黨和民眾黨推行國會改革法案,爆發包圍立法院的「青鳥行動」,連儂牆周邊亦被貼上相關文宣,抗議國會濫權不設討論。
柳同學稱,儘管政大學生沒有特別去維護和修補連儂牆,但會極力希望保持原來的樣子,監察有沒有文宣被人撕毀,學生會亦會阻止校方拆除文宣。他形容,這幅牆開啟了學生張貼文宣抗議和聲援的新方式,而這個方式將一直在政大延續下去。這些慢慢地在褪色、淡掉的痕跡,對他來說是在表達「時間的流逝和變化」,讓他記得連儂牆是民眾和學生最基本的抗議方式。
台生:近期兩岸社運均不及反修例轟動
柳同學回憶道,2019年對於台灣人來說,是很大的政治覺醒。當時很多台灣人會討論香港正在發生的事,「非常熱烈和轟動」,因此才出現內地人與台灣人「對罵」;儘管此後世界仍發生各種大事,在台灣社會的討論度都不及反修例運動,因此牆上文宣亦減少許多。
柳同學又稱,隨著反修例運動結束,近年台灣政治氛圍日漸消極,人們特別是年輕人都很少留意政治。
柳同學認為,台灣人對民主的想像很簡單,只有「投票」和「少數服從多數」兩種,大選過後其實很多人都不再理會政治,大部份人根本不知道國會平常通過了甚麼法案、立法程序是怎樣等:「我一直很不懂,你以為投票當下是快樂,但你平常不去監督。選舉完後他(當選人)做了甚麼?你不知道。」
民主不只有「投票」 年輕人更盼有「共識」
有政治意識的台灣年輕人,期待的「民主」究竟是甚麼?柳同學認為,大家不是期待只有「投票」的民主,而是期待有「討論」的民主,譬如三大黨在國會應該一起討論出一個共識,大家都認為是可以接受,並廣為大部份民眾接納後,才去推行該法案,而不應只是「少數服從多數」,現在國會裏國民黨和民眾黨倚恃有較多立委議席,去強行推動爭議性方案就是一個負面例子。
柳同學提到,近年國民黨每年日益向北京當局日益傾斜,前總統馬英九頻繁到內地就是一例,而由於立委選舉牽涉歷史原因、地方利益和複雜的地方關係,民眾會選擇給予自己較多利益的立委候選人,故國民黨立委數量會較民進黨多。
台灣現時處於三大黨鼎立的局面。柳同學認為,台灣未來的政治走向不確定,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