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再質疑口岸探熱成效低 醫衞局:4年健康篩查開支12.8億
【獨媒報導】政府面對千億財赤,如何滅赤需要智慧。民建聯早前獻計裁減陸路口岸的探熱員,稱疫情已過「量到發燒又點呢」。該黨陳學鋒再在立法會書面質詢狙擊該筆開支,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近年衞生署聘用外判商在大部份陸路口岸做健康篩查,少量由合約員工負責,2019年至2023年開支總額是12.8億元。他又補充,相關合約亦覆蓋健康評估、提供醫療協助和健康教育等,未能提供「量體溫」所涉的資源。
陳學鋒在提問指,自2003年沙士疫情後,衞生署為每名抵港人士量體溫,乘搭私家車經陸路口岸入境的旅客,職員就透過非接觸式體溫計以「極短時間」探測體溫,他指有市民質疑做法成效,要求政府檢討是否符合「經濟效益」。
私家車通道4年內未發現發燒旅客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回答指,去年有3,799名入境旅客發燒,並無人被強制轉介至本港醫院,今年截至5月底有1,713名入境旅客發燒,同樣無人須強制轉介。在私家車通道,2020年至2023年間,完全沒有發現發燒旅客,在今年首5個月則出現1宗。
就探熱人手安排,當局指現時有10個陸路出入境管制站,每條入境車輛檢查通道會調派一名「健康篩查人員」執行量體溫工作,平均每日「健康篩查崗位」在疫情期間增加,2021年最多增至555個,2022年回落至427個,去年回升至443個。至於檢查私家車司機和乘客的「健康篩查崗位」,2019至2022年一直維持在83個,去年卻升至124個。當局解釋,主要原因是香園圍管制站在2022年全開,以及港珠澳大橋車輛流量增加。
至於開費的開支,當局指衞生署近年聘用外判服務商,在大部份陸路出入境管制站提供健康篩查,餘下部分篩查工作由衞生署給約員工負責。衞生署於2019至2023年的相關開支是12.8億元,承辦商合約的服務範圍除了量體溫,尚包括健康評估、為有需要旅客提供醫療協助,以及健康教育等。當局表示署方未能提供陸路口岸量體溫所涉的資源的分項數字。
將從公共衞生角度出發積極做檢視
另外,當局又指2023年與內地國家海關總署簽署《合作安排》,雙方同意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雙方對各自入境人員展開衞生檢疫,當局會與內地保持聯繫,從公共衞生角度出發,並根據成本效益和適切性等因素,積極檢視包括量體溫在內的檢疫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