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當了七年的視藝科老師,何家豪偶然在朝七晚八的工作之間感到無奈——常常鼓勵學生創作,自己卻忙得沒再創作。在他眼中,教育的定義很直白,便是引導學生思考,回應生活和社會,問題是「個世界變得仲快過你」。他舉例,當社會早在討論同性戀、流動性別時,不少中學仍視「拍拖」為禁忌,愛情亦不能是創作題材。

何家豪想起柏拉圖的「洞穴寓言」,洞內的人以為眼前的投影皆是真實 ,不知道洞外才是光明的真實世界,教育的原意正是為了令人「靈魂轉向」,轉身走出洞穴。他思考的是,當世界日新月異,香港教育仍能令人走出洞穴、回應社會嗎?又或者,作為老師的自己,會不會也是身處在一個洞穴?

無標題

數年前辭去全職教席的他,最近便以「洞穴」為題策劃展覽,呈現四位具教學經驗的藝術家作品。其中一位藝術家練錦順就形容時下學生「好鬼保守、好鬼怕錯」,故邀請學生「放膽去試」。在沒有任何主題限制下,師生共同拍完一筒菲林,創作出雙重曝光的「對倒」風景,讓學生擁抱隨機創作的失敗和驚喜。

嘆行政工作成教師負擔 何家豪:忙得不再創作

回想當初入讀教育大學,何家豪尚未確立做老師的志向,但後來遇到不同的啟蒙老師,確立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其實很直白,也就是引發學生思考、回應生活和社會。

畢業後,他斷斷續續做了七年視藝科老師,在朝七晚八的工作之間感到無奈——常常鼓勵學生創作,自己卻忙得不再創作,疲於應付各類行政工作,每天都很累,亦沒有機會接觸學校以外的世界。他希望教育是引導學生面對世界,「但個世界變得仲快過你」。他舉例,當社會早在討論同性戀、流動性別,教育局亦在推動性教育和情緒敎育時,不少中學仍視「拍拖」為禁忌,愛情亦不能是創作題材。

無標題
策展人何家豪

卡在樽頸的他在數年前暫時放下教席,轉為自由工作者,繼續創作,近半年參加了藝團「光影作坊」的策展人培訓計劃,並以「洞穴」為題策展。靈感源自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洞穴寓言」——洞內的人以為眼前的投影皆是真實 ,不知道洞外才是光明的真實世界,而理想的教育正是令人鬆綁,達致「靈魂轉向」,轉身走向洞外的真實世界。

練錦順:時下學生保守怕錯 盼一同放膽去試

走出洞穴固然美好,遺憾的是,理想的教育和現實的教育制度之間總有落差。常言學校是個小社會,何家豪苦笑,無論在小社會還是大社會,整個氣氛都傾向壓抑情緒 ,「唔單止學生唔識表達自己,其實成年人都唔識表達自己」。於是,藝術成為表達感受的重要途徑,曖昧、彈性、充滿可能。

今次策展,何家豪便邀請四位具教學經驗的藝術家創作,其中一位是練錦順。近年不時入校教班的他,形容時下學生「好鬼保守、好鬼怕錯、好想有清楚指引」,故提倡「放膽去試」。他與11位中四、五學生合作,邀請學生先拍一筒菲林,他回帶再重新拍一次,雙重曝光下造就出「對倒」的師生合拍風景。

藝術家練錦順與作品《對倒》
"藝術家練錦順與作品《對倒》

事前沒有限制任何主題,他希望和學生一同抱著完全開放的心,擁抱失敗與驚喜。練說,成果是不可預測的,而過程之中任由彼此的光影自由碰撞,才是最難得的學習體驗。

練錦順與學生作品《對倒》
練錦順與學生作品《對倒》

練錦順與學生作品《對倒》
練錦順與學生作品《對倒》

楊德銘考起AI如何unlearn 生成無厘頭相片

另一位藝術家楊德銘拍下各張校門外的橫額局部,然後將相片交給AI再發揮,主題是「unlearn」。他想玩的問題是,當AI可以輕鬆學習、輕鬆learn的時候,AI又懂得什麼是unlearn嗎,於是生成了一幅幅無厘頭的趣怪相片。AI的作品展示出在unlearn這一方面,人類似乎仍保有一些優勢。

楊德銘作品《甜心.麵粉和蠢蛋:學習與反學習》
楊德銘作品《甜心.麵粉和蠢蛋:學習與反學習》

楊德銘作品《甜心.麵粉和蠢蛋:學習與反學習》
楊德銘作品《甜心.麵粉和蠢蛋:學習與反學習》

視藝科老師文櫻瑺的作品《閱》一片鮮紅。紅色筆往往與老師的權力掛勾,她以混亂、密密麻麻的筆觸塗在學生合照上,只露出統一的笑容和手勢。笑容在一片紅海之中顯得突兀,透露著出老師與學生之間緊張的權力關係,笑容之下亦似乎埋藏著歡樂以外的情緒。

文櫻瑺作品《閱》
文櫻瑺作品《閱》

無標題
文櫻瑺作品《閱》

文櫻瑺作品《閱》
文櫻瑺作品《閱》

同樣為視藝科老師的伍展鴻,就邀請多位教師同工拍攝一幅相,再寫下自己的教育理念,貼在學生枱。有人寫「教育源於生活,而非考試」,有人寫「在照顧過千名孩子後,原來當自己成為父母還是會感到迷茫」,各有演繹。學生枱看似平常,仔細看才發現木板反轉了,櫃桶內部的塗鴉筆跡忽然得見天日,像翻開了洞穴的壁畫。

伍展鴻作品《教育理念的實踐》
伍展鴻作品《教育理念的實踐》

伍展鴻作品《教育理念的實踐》
伍展鴻作品《教育理念的實踐》

「沒有人能夠完全脫離洞穴」

柏拉圖的「洞穴寓言」其實有著駭人的結尾——見識過洞外陽光的人覺得世界美好,試圖將洞內的人帶到洞外,洞內的人卻不願走出,甚至會殺害想把他們帶出洞穴的人。

所以,萬一學生不想走出洞穴?何家豪說,身為老師,他最希望令學生有自我覺察,意識到眾人都身在洞穴,至於下一步怎樣回應,便屬學生的思考了。在他眼中,教育是很自然的一回事,沒有將使命感時刻壓在背上,「好似阿婆跌親就扶佢,無諗太多」,教育也可以順其自然地發生。

他不相信在今時今日,有任何一人能夠大聲宣稱自己已經完全脫離洞穴。他甚至懷疑過,走出一個洞穴,會不會又走入了另一個洞穴。如果永遠不能脫離洞穴,那我們怎麼辦?「其實我唔識答。」何家豪苦思後如是說。

「或者洞穴真係有好多個。」

對他來說,教育從不是提供一個絕對的答案,而是不斷掙扎、適應、調整的思考過程。

無標題

***

《洞穴》
日期:2024年6月7日至6月30日
時間:星期一、三、五 4pm - 8pm;星期六及日 1pm -7pm
地點:AREA(觀塘偉業街158號KT ONE同創匯5樓B室)
主辦:光影作坊

記者:劉裕城
攝影:盧曼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