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三隧分時段收費去年12月17日實施後至今逾半年,交通諮詢委員會周二聽取政府匯報三隧分流成效,主席張仁良表示,三隧分流已初見成效,紅隧和東隧塞車情況有明顯改善。另外,交諮會投訴組今年首季收到10,841宗投訴和建議,其中涉及的士最多,達2,820宗,按年大增13.9%,主要涉及拒載、兜路及駕駛行為不當。

張仁良
張仁良

張仁良:紅隧、東隧塞車有明顯改善

主席張仁良傍晚於會後見記者,他形容三隧分流初步已見成效,達到遏抑和分散繁忙時段的過海車流、理順交通及善用隧道容量的政策目標。他指紅隧和東隧塞車情況有明顯改善,繁忙時段紅隧和東隧的車龍分別普遍減少超過1公里和0.5公里,而西隧車流量則有所上升。

他亦提到三隧在繁忙時間時,私家車及電單車車流量分別減少1%至4%,在非繁忙時間車流量則增加3%至6%,相信已改善道路使用者習慣和改善車流量。他期望政府持續關注相關情況,並從多方下手解決交通擠塞問題,

DSC_3912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早前表示,三隧運力已飽和,長遠需要依靠交椅洲人工島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被問到措施是否迫切,張仁良則指現時不敢講,應交由政府決定,但認為應考慮現時的交通情況和財政狀況,冀望政府做兩手準備。

無標題

涉的士投訴逾2,800宗

另外,交諮會委員余偉業亦公布今年第一季投訴組報告,投訴組於今年1月1日至3月31期間共收到10,841宗投訴及建議,其中260宗為純粹建議,對比去年同季的9,798宗,上升10.6%。

在逾萬宗投訴及建議中,有88%、即9,577宗與公共交通服務有關,其他則涉及法例執行、交通情況和道路維修。收到最多投訴及建議的是的士,共有2,820宗,數字比上一季略跌,但與去年同季比較就上升13.9%,主要涉及拒載(665宗)、駕駛行為不當(583宗)及兜路(531宗)等。其次是九巴佔2,724宗、城巴佔588宗、城巴(大嶼山)佔167宗,龍運則佔219宗,新大嶼山巴士佔88宗,過海隧巴佔497宗,投訴多與涉及服務水準個案相關。

被問到如何監察的士業服務質素時,張仁良提到今年9月將會實施的「的士司機違例記分制」,認為制度能夠令到司機對乘客的態度較謹慎,因為若乘客投訴成立,的士司機將會被扣分,對的士司機申請牌照有一定影響。

余偉業表示,已就今年第一季7,409宗個案完成調查,6,646宗證實成立,不成立的個案有兩宗,其餘761宗則因證據不足而無法調查,808宗轉介警方調查,並有41名駕駛者被警務處票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