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第二)。

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就是谄媚;见到该做的事而不做,就是没有勇气”。

按照旧时礼法,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或自己国家信奉的神祇。祭祀他人的祖先或其它国家的神祇,就是违礼。但到了孔子所处的年代,祭祀其它国家神祇的情况就开始多了。一个是各诸侯国相互的交融多了,二是人们总是更愿意信奉神通大的神祇,祈求得到更强大神祇的保佑。后来中国人接受了佛教,也是这个道理。菩萨的神通描绘得比中国原生的神祇更强大,于是就改为朝拜菩萨,祈求菩萨保佑。

孔子看不惯,认为这是谄媚,违反了做人的本分。“非鬼而祭”于是成为拍马屁的代名词。但这事不能太拘泥。文化的相互影响是必然的。再一个,现代国家相互交往,祭悼其它国家的民族英雄是为了表达尊重,也不能说是“非鬼而祭”。

孔子认为“非鬼而祭”是谄媚,但他自己也受到过“谄媚”的指责。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八佾第三)。显然这是孔子针对别人指责他谄媚而做出的辩解。意思是我的恭维赞美是“事君”,“事君”是为臣的本分,而且我事君没有违礼,算不得是谄媚。结合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孔子判断“谄媚”不在于言行本身是否如实,而是看是否符合身份和是否合礼。

更让孔子不满意的是,面对“非鬼而祭”的违礼现象,人们无动于衷,没有人挺身而出加以指责和反对。认为见义不为,是缺乏勇气。但这句话看不出孔子自己是否站出来公开表示反对,还是只是私下里对学生发牢骚。

孔子还有对“义”和“勇”的论述。相互参照,会全面些。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第十七)。

这里子路问,君子是不是必须要勇敢?很有可能子路瞧见了孔子某个事情上没有勇为,而质问孔子。言下之意,你不是说君子要勇为吗?怎么你没有照做呢?孔子就回答到,君子以义为最高原则,该做的才做。君子有勇无义就会给社会带来祸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铤而走险,为非作歹。显然,孔子认为君子有勇无义的危害比小人的大。实际上确实如此,有权力有地位有影响的人干坏事的危害更大。如庄子所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孔子这个回答其实是耍滑头,没有正面回答子路的质问,欺负子路直性子。子路的问题是,勇气是否是君子的必备品质。一个人没有勇气,就不能称之为君子。而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必须要有义,光有勇不行。但并没有回答有义无勇如何?该不该?但按前一句,“见义不为,无勇也”,他是反对和指责君子见义不为的,主张见义勇为,也就是说勇气是君子必备的品质。但在这里,他却很含糊。

人都可能有言行不一致的地方。即便是孔子这样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也未必能完全遵照自己的话去做。孔子及儒家喜欢拿道德高标准来衡量人,但大多数人很难做到,又喜欢标榜,就会流于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