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八佾第三)。

“禘(dì)”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典礼,非常隆重。继位时必须搞一次,然后,隔五年搞一次。孔子对当时的禘礼十分不满,以至于不想全程观看鲁国国君举行的禘礼。看个头,看完开头的祭酒,后面的就不想看了,扭头就离开了。“灌”,禘礼中的献酒。

已经无法确切知道孔子为何对当时的禘礼不满。是认为禘礼的仪式错了?还是行礼的诸侯态度不庄严?

但从下面一段话,可以推测出孔子认为当时的禘礼不符合古礼。“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八佾第三)。

旁人看到孔子观看禘礼时,中途就走了,自然而然以为孔子认为行的禘礼不对。于是向孔子请教,请问您知道禘礼的内容吗?孔子却说,我也不知道。如果有知道的人,那对天下之事,就了如指掌。

那孔子真不知道还是故作谦虚呢?恐怕是知道一些,但又不是完全知道。如其所言,“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八佾第三)。他能够知道鲁国的禘礼有些不对头,但自己也不知道对的是什么。这种情况也是可能的。

孔子显然把禘礼看得很重要,推崇备至,仿佛是儒林秘笈。但这肯定是夸大其词。了解掌握禘礼,就对天下就了如指掌了,就一通百通了?有那么大作用吗?感觉孔子是故弄玄虚。儒家喜欢说一些没边的大话。如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礼也是与时俱进的,会随着时代而变化,不可能一成不变。在流传变化的过程中,最先的仪式规定失传了。古时记录条件简陋,或毁于战乱,这也难免。孔子有好古之癖,什么都是最初的好,厚古薄今。这十分不利于新事物的萌生,扼制了人们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