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遠東釣魚郎(澳門學16號作者之一)

如讀者有機會經過澳門最五光十色的路氹城區時,會否產生一種印象:眾多以歐洲名城命名的綜合建築,雖然在外觀上盡量「模仿」、甚至「複製」外國名勝的原樣,但驟眼總覺與澳門有著某種違和感。

箇中原因,並非僅是這些建築複製品看起來「不像」原貌,更多是這些複製品與澳門很難扯上關係(複製里斯本的景觀似乎更名正言順)。僅是服務某種「功能」,它們才遠渡重洋移植到澳門,並作為某種代表性建築展出。

如果對路氹發展稍有認識的讀者,或會知道路氹城由起初鳥不生蛋的空地,變為今天「名勝」林立的旅遊景點,僅是二十年來各個博彩綜合建築先後落成,而逐漸形成今天的聚落。此一由「無」到「有」的過程,正是一種把空間重新「組裝」的過程。

路氹城建築群

路氹城區便有如堆砌積木一般,起初第一座歐洲式綜合體的落成,定調了這個區域「應該」長起來的樣子,並影響後續落成的建築風格。一個「小歐洲式」的空間應運而生。

雖然「我們」或已對這種空間擺放方式出現某種視覺疲勞,但對於遠從外地來澳觀光的旅客而言,空間佈置又會如何影響他們的觀光體驗?

在科大學者孫瑱最新的研究中,便正好檢視了路氹城區的空間組織方式,如何深刻地影響人們對空間的認知、感受及觀看方式。由此,「打卡」便不僅是一種「膚淺」的體驗方式,而是深刻地受到空間的影響,使其「選擇」用此種方式觀看。

一個逃不出的小歐洲

驟眼看來,路氹城區的空間組成方式相當直觀。一系列複製歐洲各國名勝的建築物,相繼於澳門此一可謂具有相當「異國風情」的城市出現,在群集之下共同構成一個壓縮的歐洲式空間,並配合了博彩業連帶的五光十色豪華體驗。

乍聽之下,這種做法好像相當合理。澳門畢竟不是倫敦、巴黎或威尼斯,固然無法完整複製當地的建築面貌(如先不論城市的整體氛圍的話),因此僅能把「著名」元素抽取到半個地球外,此種做法亦非澳門獨有。

但澳門獨特之處,或許正在於緊密的空間距離。歐洲各國名勝的複製品並肩於金光大道聳立,正好建構了一種風格統一、而又相當「濃縮」的準歐洲式空間。這樣的空間透過其濃厚,而風格又相當統一的氣氛、加上搶眼的裝置及表演,可說與澳門其他區域的樣貌截然不同(正因如此,才能帶給遊人嶄新的體驗)。

澳門威尼斯人

而如果我們把視角轉移到這些名勝建築內部,則可發現既有不同,但又雷同的空間安排。如果先撇除其外觀的觀光功能的話,眾多路氹城建築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為到訪該處的遊人,提供一種無所不包的娛樂體驗及服務。

這樣便牽涉到另一個空間的問題:到底怎樣的內部空間安排,才能極大化滿足旅人獲取娛樂及服務的移動需要,甚至令其「足不出戶」呢?

如果讀者曾在這些偌大的建築中迷路,不知如何到達目的地或離開的話,這樣的經驗正好呈現這些建築所採取的,一種近乎「封閉式」的城市設計。

與開放的城市空間不同,當遊人身處在這些綜合建築當中,眾多的指示及資料固然可以指引旅人移動,但除這些固定的移動路線外,旅人很難找出由A到B點的另類路線。在這種情況下,空間配置便深深地影響遊人的空間經驗。當地點指示、動線及內外界線的劃分掌控了人的移動時,事實上亦使得其行動的模式高度同質。

賭場和商場的結合,內部如迷宮

一些特別的觀光模式

同質的除了人的移動方式外,同時亦反映在人們在這裡會「做」些甚麼上。

如果讀者曾有過在路氹城娛樂或消費的經驗,或許產生過此種感受:即使每次到訪的地點不一,但不論是對於「娛樂」體驗的預期,或是實際上提供娛樂或服務的場所,皆可謂大同小異。換言之,這些娛樂選項基本上是可預期、甚至在相當程度上標準化。

雖然娛樂的選擇對「我們」來說早已見怪不怪,但如果我們嘗試代入初次到訪的遊人角度的話,當身處在佈滿(仿)歐洲風格,各種奢華商品的展櫃及商店時,事實上就與到訪主題樂園的經驗相當類似。在各種令人目不瑕給的娛樂、商品及服務,填滿遊人空出的注意力下,佔據眼球的資訊量與特定的空間安排(一家接一家的名店),環境亦會影響遊人的行為模式(例如更容易「衝動消費」)。

而空間的舖排方式,亦會影響遊人選擇如何「觀看」其眼前充滿華麗佈置的景色。今天我們能在路氹城各處,看到遊人紛紛擺出各種姿勢與歐洲式建築合照,原因並不單純是「他們」比較愛打卡。當「打卡」意味著需要進入一個資訊反覆流通的網絡,「他們」對於打卡地點的選擇,便高度受到他們「打卡網絡」的先例影響。

小紅書各種完整的 「澳門機位打卡」 攻略

換言之,當他們在社交網絡上,不斷看到先前遊人在此「打卡」的紀錄時,便會同時界定了甚麼樣的地點是值得被記錄的。由此,我們便可看到類似的照片,不斷在社交網絡上流傳。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意味著旅遊經驗的高度重覆,另一方面亦反覆呈現一種對於「路氹」甚至澳門的既定形象。

此亦同時意味著相比起以「雙眼」來觀看及感受的體驗方式,現在的觀看方式已不再是單憑肉眼進行,而是高度依賴拍攝工具及照片,作為一種在視覺上「消費」旅遊經驗的方式。這種觀看方式,事實上亦反映了觀看的目的,已轉移到遊人所擁有的「觀看記錄」的多寡(例如照片數、打卡數等)。

那麼拍的是甚麼?

旅遊除了自由甚至不受拘束的遊歷方式外,事實上亦有高度組織化的一面。

正如到訪路氹城的遊人一般,他們在進入這個空間後,事實上被進一步整合到一個鼓勵某種特定觀光及觀看方式的佈局中。當這些觀光的傾向,進一步地受到社交媒體上對於「如何」觀看的想像,以及「打卡」作為一種消費文化的影響後,我們或許能夠稍為理解,為何人們總是喜歡集中在某個位置的某個角度,爭相擺出各種高難度動作來拍照。

#文章篇數:2️⃣1️⃣2️⃣


👉 訂閱免費電子報,每月整理精華內容

👉最新Podcast:EP56. 澳門體育出了什麼問題?專訪澳門體育Youtuber Frank|澳門人不做正經事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