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第三)。

管仲大名鼎鼎。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齐国国相,功业卓著,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有褒有贬。在这里,他批评管仲小器,不节俭,和季氏一样不知礼。他先说:“管仲的器量真是小呀!”他的学生或旁人以为孔子的意思是说管仲节俭,就向孔子确认:“您是说管仲节俭吗?”从后文孔子批评管仲不节俭和越礼来看,孔子可能是认为管仲居功自傲,不谦恭。受到别人误会后,孔子反应很强烈,说:“No!他有三处豪宅,每处都安排专人打理,不兼任其它工作,怎么谈得上节俭呢?”这人这时似乎明白了孔子对管仲颇有意见,于是追问到:“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就回答到:“国君住处的大门口设立屏墙,管仲的住处在大门口也设立屏墙。国君接待他国君主时,堂上放空酒杯的台子,管仲宴客时也有这样台子。如果说管仲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

但在另三处,孔子又极力称赞管仲,认为他是仁人。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宪问第十四)。

子产,子西是两兄弟,均是春秋时郑国贵族;有人向孔子问这哥俩如何?孔子认为子产是有惠于民的人,而子西则不怎么样。他呀,他呀!不愿多说。进而问管仲如何,明显是那他俩与管仲做对比。

一说“人”通“仁”,一说“人”字前漏了个“仁”。这里孔子称赞管仲道:“仁人呀!他削夺了伯氏的骈邑三百家。而伯氏自此吃粗茶谈饭,到死也没有过怨言”。这说明管仲办事很得力或很公正,让受罚的也无话可说。心服不服不知道,至少口服了。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第十四)。

子路对管仲有意见,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死了,而管仲不死,这是不仁吧?”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子路的问题,而是说:“桓公九次会盟诸侯,都没用兵车军队威慑,而这都是管仲之功。这就是他的仁!这就是他的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第十四)。

被发左衽,夷族服饰;谅,守信;,缢。

子贡对管仲有子路同样的疑虑,问道:“管仲不是仁者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有殉死不说,又去做了桓公的宰相。”孔子同样答非所问,说:“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诸侯之霸,把天下匡合起来,百姓至今天还是受他的恩泽。如果没有管仲,我今天怕是也会披发左衽。管仲岂能像匹夫匹妇拘于小信,自缢死在沟渠中,而不为人所知”。

子路和子贡都对管仲背叛原先的主公,改投杀死自己主公的仇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不仁。但孔子不与他们纠缠这件事,而是从管仲后来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安定中原,抗击夷狄,有功于天下而言,认为管仲施行的是仁政,称得上是仁人。

孔子爱屋及鸟,称赞管仲以至于称赞重用他的齐桓公。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宪问第十四)。

齐桓公和晋文公均是春秋霸主。两人的经历颇为相似,都是被迫在外流亡多年,经过诸多磨难才得以返回本国,夺得君位。孔子认为晋文公行事不正,不符合礼制,手段又很诡谲;而齐桓公行事则“政治正确”,符合礼制,手段也光明磊落。其实两人差不多,都是以“霸道”行事,并非孔子所倡导的“王道”。孔子有些感情用事,偏颇了。

孔子评价人的标准应该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说是说德优先于功,但实际上对有德无功的评价往往低于有功无德。有德无功,也没多大影响,造福不了天下。虽然管仲的德行不太好,但有功于天下。总体来看,也算是有功德之人。就像现在评价历史人物分“三七开”,成绩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

德行方面,孔子不太介意管仲背叛原先的忠于对象。对“忠”,孔子及后世儒家都是很变通的,并不是非要坚持像妻子忠于丈夫那样“从一而终”。为主公殉死固然忠烈,但主公死后另投他主,也是可以的;主公没死,也可以背叛。按后来荀子的说法,是“从道不从君”。为臣子改换门庭找了个好理由。但是不是“从道”,要从结果来判断的。如果改换门庭,效忠的君主胜利了,那就是“从道”。如管仲背弃公子纠改投桓公,陈平背弃项羽改投刘邦。如果后来效忠的君主失败了,那就不是“从道”,就是“不忠”。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从一而忠”肯定忠,既使服务的君主非常残暴,也会得到好的评价。比如说比干自始自终不背弃纣王。

但孔子不肯原谅管仲违礼,对管仲违礼非常不满。在孔子眼里,违礼比背叛严重多了,即使管仲建立了丰功伟绩,也不可原谅。违礼等于下轻视上,这个就破坏了等级秩序,后果很严重。所以,孔子对管仲违礼严加批评。而背叛则是改换门庭,从效忠一个主子改为效忠另一个主子,并没有破坏等级秩序。孔子就不太在意。

总的说来,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重功甚于重德,重礼甚于重忠。

2019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