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第四)

孔子说:“唯有仁德之人才能发自内心地喜爱与憎恶他人。”按现在的话说,就是“爱憎分明”,“敢爱敢恨”,“敢于对坏人坏事做坚决的斗争”。

这里孔子所言“好人”或“恶人”,一定是出于内心的真实感受而表露出来。迫于外界而隐藏自己的真实感觉曲意奉承或随大流,肯定不会是仁者。

紧接着下一句,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第四)。似乎与上一句矛盾,这又怎么理解呢?

我理解,上一句“恶”是情,这一句“恶”是意。仁者对坏人坏事必然会有憎恶之情之举,但对他人不会怀有恶意。一个是对坏人坏事的反感,一个是没有伤害他人的恶意。孔子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立志于行仁,就会充满仁爱之心,不会对他人怀有恶意。

子贡与孔子曾各自说讨厌些什么人。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阳货第十七)。

子贡问孔子:“君子也有所厌恶吗?”孔子答道,“当然有啦!君子厌恶到处说人坏话的人,厌恶道德低下却诽谤道德高尚的人,厌恶鲁莽而不守礼的人,厌恶武断而不通事理的人”。

孔子所列当是他最讨厌的几类人,或当时情景下,意有所指某些弟子或某些人。肯定不止这几类了。

然后孔子问子贡,“你也有所厌恶吗?” 按孔子所问,子贡问君子实际上就是问孔子本人。孔子所答是他个人厌恶的几类人,不同的人或许厌恶之人不同。

子贡问答道,“我厌恶将偶得当成真知的人,厌恶将不恭逊当成勇敢的人,厌恶将攻讦他人当成直率的人” 徼,通“侥”。不求甚解的人,侥幸知道到些零碎,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掌握了真理。

合而观之,孔子认为仁者或君子不会对他人有恶意,但却会发自内心的喜爱人和厌恶人。孔子的这些话很有道理。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似乎与“孝”相冲突。按孝,即使父母有恶言恶行,子女也不当憎恶父母。可能孔子这里所言及的人,不包括父母,是除了父母之外的其它人,比如乡人或邻人。这样才能自洽。

2019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