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第四)。

孔子常将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对比,增强说服力和训诫效果。

怀,内心存有;,家乡。孔子认为,君子内心常怀有道德,而小人则怀有乡土;君子做事会考虑会不会违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则考虑有没有实惠。“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第十五)。君子陷于贫困,仍然会固守道德和刑法,不会做违背道德和刑法的事;而小人陷于贫困,就会做不义不法之事。

总的意思就是,君子的人生目标更高尚更远大,以道德为自己的内在准则,以刑法为自己的外在准则。而小人的目标则狭小和短期,围绕着自己,自己的家庭和家乡,以短期的利益为导向。“老婆孩子热炕头”。

与“小人怀土”相对,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宪问第十四)

,居所,泛指自己的家乡。士与君子的内涵基本相同,指有地位和有品德的男子。但士重在身份,君子重在品德。虽然有士的身份,是贵族,但如果不符合士的要求,例如士而怀居,也不足以为士。另一个区别是,君子强调自守的品德,如谦谦君子,自己不做违反道义的事,是内敛的;而士则强调坚持和弘扬道义的一面,抵住外部压力,排除困难,见义勇为,是外张的。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士,应该心怀天下。如果局限于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出生长大的地方,就算不得士了。所谓“好男儿志在四方”。

我以为,这是中国的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取向的源头。后来的读书人有多种表述,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顾炎武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分封制。虽然周天子名存实亡,但孔子不是以鲁国的立场和利益来考虑问题和作为,而仍然是以整个天下来考虑问题,天下优先于各诸侯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士,对自己的祖国忠诚度是非常低的,来回在各国之间游走,效力于不同的诸侯国。

这其实是中国的“天下观”和“大一统”的成因之一。中国人的“天下观”包含这样两重含义:第一,天下有且只有一个中心;第二,任何地方或者任何人,它或他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很大程度取决于与这个中心的亲疏关系。这就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流动趋向天下的政治和权力中心,地方精英纷纷被中心所吸附。这进一步导致地方缺乏自治的精神与传统,精英优先考虑的是为天下中心效力,而不是为家乡效力。这就形成了“大一统”。

2019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