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在近些年是一个比较热议的话题。许多教育学家呼吁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还有人说伴侣之间的爱也要是无条件的。

但问题在于,无条件的爱如何定义?它真的存在吗?

那我们先来看“爱”这个东西。

爱不仅仅存在于亲人之间,在伴侣和朋友之间也存在(注:性不等于爱)。

我们拿伴侣之间的爱情为例,你为什么只爱那一个人?你们学校那么多人,你为什么只爱那个又高又帅的?你为什么只爱那个又漂亮又性感的?你为什么不随便找一个人谈恋爱?你为啥不去找路边的流浪汉谈恋爱?

你为什么爱你们学校的那个幽默会哄人的高富帅?你怎么不爱不会说话的矮穷矬?你怎么不爱路边的乞丐?因为那个高富帅满足你的利益。

你爱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满足了你的利益,你并不爱这个人,你本质是爱你自己;

另一个证据就是暗恋或者舔狗,你爱另一个人根本不需要另一个人爱你,完全是自娱自乐。

所以,爱情的产生只需要一个人,或者准确来说,只需要一个主体,另一个人仅仅是作为客体存在;

那么这个客体本身是啥根本不重要,它的全部也不重要,只要这个客体的某一个特性满足了主体的利益,就可以让主体爱上它。

那么这个客体是男的还是女的,重要吗?根本不重要,因为你根本不爱这个男人/女人,你只是通过这个人来爱你自己。

因为那个人符合你自己的利益。

是的,你并不是爱那个人,你只是爱自己罢了。

如果不是,你的爱应当是无条件的、纯粹的爱,那既然是无条件的,你就应该爱所有人、爱任何一个人,否则就不算是无条件;而如果有条件,那么就意味着你只会爱符合你利益的人,这还是爱你自己。

你爱你的伴侣,你不爱路边的流浪汉;你爱你的国家,不爱其他的国家。

你父母爱你,那是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如果有哪天发现你不是他们亲生的,那你父母可能就不会再像之前那么全心全意地爱你了。你是他们的孩子,这本身就是一个条件。

2、爱自己的工具

在《性解放》一文中,我介绍过“性客体”的概念:满足主体性欲的工具。

这个客体是男的还是女的,是人还是东西,重要吗?根本不重要。这个客体的全部性特质重要吗?根本不重要,只要这个客体的某一个特性能引起主体的性欲就行。

由此我们就可以延伸出“爱客体”:满足主体爱欲的工具。

根据上文论述,无条件的爱是不存在的,也即爱是要用来满足主体利益的,是一种欲望。

传统印象里的爱是什么,是很美好的纯洁的高尚的伟大的;或者说,爱是需要有两个人的。

即,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就要无条件的爱他,只有这样的爱才是无私的,但这是典型的性善论观点。

而性恶论就是另一种思路:

我为啥要无条件爱对方?我为啥要给对方付出?

我谈恋爱能不能就是为了我自己爽?

当然可以。

那么这个“爽”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爱欲的本质目的是创造小我。(见《论死亡3: 存在的本能》)

也就是说,你爱你的伴侣,具体意思就是,你把你的伴侣当成了一个小我,你把你的伴侣当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另一半”。(见《论死亡3: 存在的本能》)

人们追求的“真爱”、“灵魂伴侣”,其实就是小我的深度达到满格,关系非常亲密,这就让你自己的大我变得强大(见《论死亡3: 存在的本能》)。

但是这都是只是你自己的小我,是符合你自己的利益的,依然符合性恶论。

也就是说,虽然传统观念里的爱是无私的,但实际上就是自私的。

还有如,我们时常听到什么,“爱我就要为我做这个做那个,否则就是不爱我”这种话,这属于是直接撕下了爱情虚伪的面纱,直接拿爱去威胁对方来给自己谋取利益了。

在此时,爱就变成了一种占有欲,这种占有欲本质上是将对方变成一个可以被私人占有的工具,这难道不是自私的体现吗?如果这对关系还是不平等的,那么被占有的一方就容易受人摆布,从而失去自我。

一句话。你在和你伴侣谈恋爱时,你并没有和他的全部谈恋爱,你只是在和他的工具性部分谈恋爱;即,你在通过你的伴侣爱你自己。

亲子关系同理。

不过这样的思想,只有个人得到全面解放的社会才能接受。而现在的爱情观还处在集体主义的残余。

就像我现在如果给我对象说,我不爱你,我只是通过你来爱我自己;虽然我只是在描述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但我也就等着被分手了。

3、 幻想的神

既然人们爱的只是伴侣的工具性,也就意味着人们必然排斥伴侣的动物性(见《论道德·上3: 工具性与动物性》)

比如台湾作家李敖,他在和“台湾第一美女”胡因梦结婚之前,评价胡因梦“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优游又优秀、又伤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

而他们在结婚3个月后就离婚了,原因竟是李敖受不了胡因梦在马桶上便秘的样子。[1]

这说明在李敖的脑海中,美女胡因梦应当时时刻刻都是女神一般的完美形象,而女神怎么会有便秘这种丑事?

但很显然,只要是人就会有便秘的可能。

所以李敖实际上并不爱胡因梦这个真实的人,而只是爱她那个完美的形象——他爱的是自己脑海中一个完美的女神的幻想,而胡因梦只是恰好成为了这个幻想的载体。

而这个幻想就是一个可以全面满足主体利益的爱客体。

而通过类比,我们不难发现,父母对孩子的爱本质上也是一样的。

父母需要的只是孩子作为一个宠物+理财产品的工具性(见后文《家校四篇》),而排斥孩子与生俱来、且不可能被剔除的动物性。

父母只是想要通过孩子这个工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并非是真的爱孩子、并非爱孩子的全部、并非爱孩子本身;换句话说,父母本质上不爱孩子,他们爱的是自己。

所以很多父母常常在爱孩子和不爱孩子之间徘徊,有很多采访都记载过,有些父母甚至讨厌自己的孩子;实际上,他们讨厌的不是孩子,他们讨厌的只是孩子的动物性部分,因为那部分不符合自己的利益。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再举一个大家更喜闻乐见的例子:为什么老实人、舔狗总是没好下场,因为他们喜欢的本质上并不是那个女生本身,而是那个他们自己脑海中想象出来的、纯洁无暇的、没有任何欲望的、无条件爱他们的“女神”,他们无法接受“女神”是有庸俗动物性(尤其是性欲)的。

也就是说,他们本质上喜欢的还是自己,只是通过这个女生作为一个工具,来把自己内心的完美女神投射在她身上,所以需要通过一种类似于信徒自虐的方式来试图感动“女神”,来证明自己有资格“上天堂”,而并不在乎这个女生是否真的需要这些。

或者我们再举一个更为出名的例子: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新序·杂事五》刘向

很多父母、舔狗就像叶公一样,喜欢的不是真的龙,而是他们想像出来的、一个完全符合他们自己喜好的“龙”。

这个“龙”只有工具性而没有任何一个生命都会有的动物性,这样“龙”所做的一切都会符合他们的利益,是最完美的爱客体。

许多父母能把老板、客户的喜好倒背如流,各种夸赞、漂亮话不间断,却从没在乎过自己的孩子是否有情绪需求;真的是他们收到认知局限、不知道孩子会有情绪需求吗?并不是,他们不在乎罢了:满足孩子的情绪需求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反而只会消耗他们的资源(性恶论第四定律)。

还有心理学的一个常见案例:回避型人格和焦虑型人格相爱相杀。

这是因为,焦虑型爱上了回避型稳定、坚毅的外表;而回避型也爱上了焦虑型活泼、灵动的外表。

但当他们真的在一起时,焦虑型会因为回避型的冷漠而愈发焦虑,从而不断地去侵犯回避型的边界,而这只会导致回避型更加回避,最终导致关系破裂。

焦虑型之所以爱上回避型的外表,是因为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他们想要变得稳定、坚毅,他们把自己的主体性投射到了回避型身上(见《现代心理学的困境》),他们幻想那个回避型是一个永远稳定、永远坚毅的神,这依然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

然而在关系中,焦虑型就会发现,回避型根本没有爱人的能力,因为他们的内心和焦虑型一样不安全而怯懦,这就是回避型的动物性,即不能满足焦虑型利益的部分。

4、人有欲望

很多男人特别喜欢幻想女人和男人是两个物种,女人的人性是高尚的、纯洁的。

然而,真实的女人会自私,好色,男人身上有的欲望女人都有。你爱看美女,女人就爱看帅逼,你爱看不同的美女,女人也爱看不同的帅逼。

女人之所以会表现得纯洁,那纯粹是在前个人主义时代(见《个人主义的起源》)被社会规训的,这一规训的目的本身就是满足父权制的利益。

很多人被一叶障目,总觉得感情是一个什么很特殊的事情,好像一提到感情就可以无视现实中随处可见的趋利避害的价值规律;它可以不遵从因利而动,这种最基础最浅显的规律,总觉得有感情就能超越趋利避害,无利不起早的价值规律。

所以很多人觉得干一个什么事情,特别是两性关系,亦或者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意,也即真心,仿佛什么本来值1分钱的东西+真心就能价值1万,所以很多人觉得同时泡几个妞,自己没真心,原本1千块的东西因为没真心价值就会降到1分钱。

比如我之前花了很大的精力非常用心地完成了一个教授的作业,然后教授说我写的是一坨屎,我当时伤心的要死,但没卵用。

感情其实和做作业一样,只要按照特定的方式和步骤写出来的文章那就是好,和你是否真心想写好没关系,你心意再真,方式方法也即不按照特定的套路那写出来的文章不好就是不好。

为啥?因为在感情中,你实际上扮演的就是爱客体的角色,你是对方爱自己的工具;也就是说,你要满足对方的利益,对方才爱你。

那你无法满足对方的利益,你的真心再真又有什么用?更何况你所谓的真心不也是把对方当成爱客体吗?

也就是你主观上是否喜欢对方根本不重要,能起作用的是如何让别人喜欢上你的方法,也即套路,或者说是能力,这就是为何说:真情自古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因为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永远意识不到别人也是主体。

你认为自己的心意很有价值其实是站在你自己的角度你很在乎自己的感受,所以你认为自己的真心很有价值。而实际上你的真心,这个真心本身对别人而言有什么价值吗?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水喝?真心并不能换来真心,舔狗虽然真心希望换能到跪舔的女神的真心,渣男并不真的爱跟他上床的女生,但却能得到很多女生的真心。

就因为很多人认为感情可以不符合趋利避害的价值规律,所以他们总做一些自我感动的事情,然后企图用自己这个真心去换别人的真心。这实际上和苦行僧快感的原理差不多。

参考资料:

[1]当年李敖看到新婚妻子胡因梦因便秘满脸通红,随后就狠心提出离婚

为什么老实人就不能学学渣男的前期呢?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