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級巡邏艦在設計一開始,就決定噸位不能跟錦江級巡邏艦差太多,因為這種小型巡邏艦才能在戰時疏散藏匿於全台各地的小型漁港內。但海軍希望能更上一層樓,比錦江級攜帶更多的反艦飛彈,一開始就規劃高達16枚,包括8枚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與8枚的雄風三型反艦飛彈,整整比錦江級多了四倍,再加上新型雷達與作戰系統,傳統的船艦構型恐無力負荷,航行速度與靈活性會受到很大影響,甲板空間也不足以安裝這麼多枚飛彈。在這種情況下,唯一可行的方式,就只有採有雙體船設計,因為雙體船的特點是甲板空間較大,而且吃水淺,速度快,可以滿足這些需求。

沱江級巡邏艦採用雙體船設計,與當時中國的022型飛彈快艇類似,以加大酬載武器系統的空間。

沱江級巡邏艦採用雙體船設計,與當時中國的022型飛彈快艇類似,以加大酬載武器系統的空間。


由於海軍在發展錦江級巡邏艦時有過慘痛經驗,於是決定先試做一艘原型艦來測試,確定沒有問題以後,再展開量產計畫。於是首艘沱江號在2012年開始建造,並在2015年成軍服役,展開一系列測試。但即使採用雙體船設計,沱江號的缺點卻依然明顯,與錦江級巡邏艦有一樣的問題。這麼小噸位的巡邏艦要塞下這麼多的武器與裝備,結果當然是負荷太大,吃水太深,影響了艦體的機動性。再者沱江號與錦江級巡邏艦一樣,沒有規劃防空系統,海軍打算讓海軍陸戰隊已在使用的雙聯裝刺針飛彈上艦,做為最基礎的短程防空系統,但這樣的規劃,被質疑在今日戰場上恐怕很難存活。

沱江號原型艦(PGG-618)最大的外型特徵是方陣快砲前沒有蜂眼雷達系統。

沱江號原型艦(PGG-618)最大的外型特徵是方陣快砲前沒有蜂眼雷達系統。


沱江號的重量負荷太大,缺乏防空武器,成為了外界批評的兩大重點,對此海軍著手進行了修改,決定一勞永逸地把噸位從502噸,放大到685噸,同時減少規劃的反艦飛彈載彈量,騰出餘裕來安裝新型的海劍二防空飛彈與蜂眼雷達系統。接下來準備續建的6艘量產型,將配備16枚海劍二防空飛彈、8枚雄風二型反艦飛彈,但最重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則減為4枚。而第二批次的5艘,則強化反艦作戰能力,只配備4枚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但擁有8枚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雖然海軍表示,強化反艦任務構型也將配備16枚海劍二防空飛彈,不過一般認為,未來真正服役時,海軍可能會減少艦上的海劍二防空飛彈數量,以減少艦上負擔。

沱江級巡邏艦的計畫,是採一艘換一艘的方式,共興建12艘,來汰換12艘的錦江級巡邏艦,不過隨著將海巡署打造成第二海軍的既定政策,在國艦國造的大方向下,海巡署的新型600噸級巡防艦,也採用沱江級巡邏艦的設計,一方向減少設計成本,二來在戰時可以在加裝武器以後,快速轉換成為作戰艦艇,協助海軍進行打擊任務。海巡署也計畫興建12艘,目前已有多艘下水服役,並在漢光演習中,進行加裝武器與反艦飛彈試射的演練。因此未來台灣海軍在戰時將有高達24艘的沱江級巡邏艦,艦上所搭載的反艦飛彈以平均12枚來計算,將高達288枚,可形成巨大的反艦火網。

量產型的沱江級巡邏艦,最大的外型特徵是在方陣快砲前有一具蜂眼相位陣列雷達。

量產型的沱江級巡邏艦,最大的外型特徵是在方陣快砲前有一具蜂眼相位陣列雷達。


但沱江艦的最大問題,在於這款小型巡邏艦,噸位只有685噸,雖然火力強大,卻仍然無法與大型艦艇相比。一來噸位小,耐浪性較差,油彈與艦上物資都有限,難以進行遠距任務。其二是雙體船最大的缺點,是兩邊艦體連結處承受最大的壓力,因此必需特別補強,但仍是全艦最脆弱的地方,在惡劣天候下難以執行任務,偏偏台灣周邊海域,多數時候海象不佳,這也限制了沱江級巡邏艦的活動空間。最後是艦上的防空系統,雖然搭配了台灣自行發展的蜂眼相位陣列雷達,對敵機有很大的威脅性,但因為噸位太小,難以安裝垂直飛彈發射器,且載彈量有限,面對敵方戰機的飽合攻擊,仍感吃力。

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就是戰術上要發揚自己的優點,隱藏最大的缺點。因此沱江級巡邏艦的最有效戰術,絕不是遠離己方海岸,在大洋中與敵方主力艦艇硬碰硬,如此必敗無疑。而是要躲藏在沿岸地區,快速機動,由於海上搜索雷達在沿岸地區易受島礁、陸地干擾,再加上沱江級本身就有匿蹤設計,雷達截面積較小的優勢,可以避免被敵方鎖定摧毀。同時岸上的陸基防空飛彈系統也可以提供保護傘,彌補沱江級防空能力不足的問題,讓掛載空射型反艦飛彈的敵方戰機,難以有效獵殺沱江級巡邏艦。等到敵方的高價值目標或登陸船團靠近台灣周邊,沱江級巡邏艦再伺機出擊,以強大的反艦火力,攻擊這些海上目標,這才是合適的戰略。

海巡署的安平級巡護艦,在漢光演習中驗證平戰轉換能力,成功試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

海巡署的安平級巡護艦,在漢光演習中驗證平戰轉換能力,成功試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


因為小噸位的沱江級巡邏艦,配備極具威力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對於高價值目標,特別是中國的航空母艦與兩棲登陸艦,有極大的威脅性。所以過去海軍在宣傳時也特別強調這一點,以爭取國會與社會輿論的支持,這原本無可厚非,但過份強調航母殺手這一點,反而模糊了沱江級巡邏艦的定位。這直接導致的結果是批評者不斷質疑,沱江級巡邏艦根本無力與中國新下水的大型驅逐艦對抗,其薄弱的防空能力,也無力在戰場上全身而退。而且這些批評都是對的,如果海軍真的錯誤運用沱江級巡邏艦,硬把這些小噸位巡邏艇當主戰艦艇,那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相信海軍應該不會犯下這麼嚴重的錯誤。

而隨著沱江級巡邏艦的第一批次6艘全部完工,第二批次也將逐步開工,台灣海軍汰換錦江級巡邏艦的計畫,應該能夠圓滿達成。接下來的重點就是已經先後開工的2艘輕型巡防艦,包括一艘防空型與一艘反潛型。過去海軍發展龍江級巡邏艦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接替山字級巡防艦的部份任務,因為當時這款輕型巡防艦已逐步老化,卻無法籌建新的來替換,可惜龍紅級巡邏艦的計畫也失敗。而時隔多年,海軍終於找到機會籌獲新一代艦艇時,原本打算用來取代山字級巡防艦的二代二級艦計畫,卻因為各種因素,改為採購法國的康定級飛彈巡防艦,導致台灣的海軍出現頭重腳輕的問題,擁有成功級與康定級兩款一級艦,沒有二級艦,屬於三級艦的錦江級卻又問題重重。期望未來輕型巡防艦與沱江級巡邏艦都能順利完工服役,讓台灣海軍的艦艇組成結構回歸正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