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製造業看全球化困境(11)
嘿,這就是台灣近20年的理論,中國的人口基數可以補上。可喜可賀,人海戰術從軍事到其他層面無孔不入,只要人多就可以解決問題。那印度跟非洲為何不行?是不是就有很多理由可以講?這些理由恰巧就是說明中國並不特別的原因。接下去,我們之後要來談,為何中國量體很大,卻無法補上,取代的理由,所以全球化的理論走到死胡同,除非中國願意加入西方建立的貿易秩序,進行徹底的政治改革,不然就是得打一仗來重整資源。
| |
人都是趨利的,只要有利可圖,風險高也有人想試試看。
我們要找到的是驅動力,從這邊切入就能明白,以中國有很多人口,故可以填補一切的思維,為何打一開始就弄錯方向。
人類行動的驅動,本質上是技術,用物理的講法即為如何去控制能量。地球可獲得所有的能量,廣義上都屬於太陽能,狹義上則可以分再生跟非再生形式,這國中都會講,筆者也不多提。
我們永遠要記得,這個年代需要怎樣的能量,來催動其技術運作,幾乎就能抓住這段歷史的脈動。
掌握能源就掌握時代的人類歷史
幾千年前,人類能掌控的就火焰,精確說是燒火,燒木材、燒木炭等等,透過火焰可以冶煉銅,幾百年的時光,匠人找到許多像礦石的東西,粉碎、混合得出早期的幾種合金。這個時代,只要能控制銅礦,以及擁有大量可資利用的木材,無論是自家砍來或是貿易得來,就能建立龐大的國家。
再過千年,對火焰的掌控更好,也有初步的絕熱技術,加上對礦石的理解,鐵器開始普及。鐵器的普及也代表人類可以耕種更多的土地,開拓更大的耕地,從冶煉當中學到的各種材料知識,擴及到各項生產,這個年代也差不多,控制富鐵礦,擁有大量燃料者有優勢。並從此刻開始,人類也從沼澤等地帶,發掘泥炭等新燃料,並用在冶鐵上,得到早期的鋼材。
冷兵器時代就是如此,礦區、林區等資源都可以壯大一個國家軍事實力,農耕地的擴大則能增加人口,擁有更多的軍隊。就大方向來看,在人類可以控制木炭、煤炭這類燃料時,技術的極限就在那。
而科技的進展是螺旋型的,不同領域會互相支援,如下圖
同領域代表同顏色,這圖片要表達的概念是,許多技術的成長並不是直線型,而是A領域的技術啟迪了B使其更好,更好的B技術加強了C成長,C技術則正好提供了D技術轉變的關鍵,然後轉變成功的D技術剛好可以幫助A升級。
跨領域技術螺旋向上,成就精微複雜的當代製造業
這個螺旋可能有很多技術參與,甚至跨到難以想像的領域,所以現代製造業才會無比複雜。但人類的思考非常直線,幾千年後的人類,仍習慣技術的累積是單一領域的直線成長,一旦無法理解不同領域的技術會相互協作,就會相信技術可以跳躍式成長。
進入中世界,開始摸到工業革命的邊緣,狀況將要急速改變。人類對能源的利用,從直接燃燒熱源,變成燒開水(蒸汽機),將熱能轉成機械能,蒸汽機的活塞運動可以透過齒輪、凸輪等結構改變運動方向,各種機械結構陸續出現。
在人類揭露了電力後,發電機、馬達的出現,讓能量的運作進一步發展,燃料燃燒的熱能,燒開水變成蒸氣後轉成機械能,機械能推動發電機產生電能,電能傳到很遠的地方去,藉由馬達變回機械能。
大家可以想想,工業革命後幾百年,有多少身邊的現代化機械,核心概念就馬達,只是怎麼轉而已。加上微電腦控制,還是控制馬達前後左右,電力的來源,就算發電廠是核能,依舊是……燒開水。
能源製造模式無甚變化,使用效率卻大幅躍升
突然之間沒那麼偉大了,人類對能源控制技術的變化,從直接燃燒變成燒開水,然後一直燒開水,找到更有效率的燒開水形式。
能量轉變的過程都會損耗,所以科學家一直想要直接獲取電能,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電能是現代共通的能量使用方式?
答案很簡單,方便。
試想一下,夏天很熱要開電風扇,你把樓上的蒸汽機打開,燃燒蒸氣去轉動發電機,發電機傳電力去轉電扇。呃,蒸汽機要多大才能產出足以家戶使用的電力?到頭來都是要計算,人類發現轉動發電機還是越大越好,降低電力傳輸成本,總是比家家戶戶裝蒸汽機好。
- 編:所以儘管一開始就倍受懷疑,但前陣子常溫超導體的消息依然成為熱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