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可以,其實是增加的耗損汙染,以其他形式轉移出去,不是消失。我們可以做的是增加再利用率,以及發展更新的能源,例如核融合這個物理聖杯,筆者身為物理學家已經等很久了,數十年前就說要再50年,現在還是50年。為何如此期待?這才是真正可能改變一切的東西。要不然,人類還困在石化燃料的世界中,各種綠能其實都是透過石化業及其相關生產出,只是提高了再利用率,節了流但沒開源。
從現代製造業看全球化困境(11)
人都是趨利的,只要有利可圖,風險高也有人想試試看。我們要找到的是驅動力,從這邊切入就能明白,以中國有很多人口,故可以填補一切的思維,為何打一開始就弄錯方向。
/article/6651db1efd897800015df6ff

扣掉核融合,即便今年已經聽到輸出大於輸入的好消息,走到商轉、普及,進而開始改變世界,筆者大概看不到了,依照經驗幾十年跑不掉。

技術的驅動力如此,但這只是指整個系統的技術性,人性的驅動力是什麼?這個答案,叫做「市場」。

技轉助窮國產業升級,經濟變好才有貿易機會


現代世界就是進步的工業社會,工業生產出的產品,需要有販賣的市場。傳統上對搶市場的概念,一般人還脫離不了賣棉布的邏輯,就是工業革命後,英國紡織機打爆全世界手工業者的故事。而為了搶市場,早期帝國主義出現,透過武力建立殖民地、附庸國,好銷售本國過剩的產品。

兩次大戰後可不是這樣了,生產多餘產品銷售,也得要當事國買得起,故而在本質上,這是一種取代,機紡布取代手工布,用低價取得市場。

各位看到這有沒想到問題,或感到哪邊怪怪的?有很正常,現在不是工業革命初期,全球化後還會用這種思考的人,多半有帝國主義思維殘留。

前面10多篇就有提到技術的移轉,扣除國際安全因素,為何工業國家會想要轉移次級產業給盟國?有利可圖,工業後進國要成長,就得要買先進國的機台、技術回來生產。

從現代製造業看全球化困境(1)
這個系列想要解釋一下,為何有產業實務經驗的智庫研究員,對當前的全球化越來越抱持疑慮。不是政治經濟理論,更不是軍事文化交鋒,比較是基於對全球產業鏈的理解。
/article/6651dd81fd897800015e10a8

這樣想就好了,台灣如果沒有生產餅乾的機械,全部都是手工餅乾,機械量產的只能進口。你如果是國內廠商,瞄準的是平價市場,那最好的方法是買機台回國生產,不是想辦法壓國外餅乾價格。

對外國來說,我們這種窮國,買得起進口餅乾的人才5%,那不如直接賣你機器,進口的走高端路線。長遠來說,如果我們因為生產餅乾賺錢,買得起進口餅乾的人從5%變成15%、50%,對外國廠商來說更好。

也就是,如果我們不提升某國的購買力,那麼我們就算有超棒的產品也賣不掉,國內市場一旦飽和就完蛋了。

  • 編:囤蛋賣不掉就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