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製造業看全球化困境(16)
低階勞工的購買力消失,是全球化理論中不應該出現的,先進國透過進口低階同級消費品,可以讓勞工有更多餘錢投入教育、職業訓練,但這需要時間,中國的量太大到等同傾銷,衝垮先進國產業,勞工失業沒薪水,於是本來應該有餘錢可以買中階產品的先進國勞工,反變成要靠中產階級多繳稅提供救濟金,好讓這些勞工能購買中國的低價傾銷品。這個循環,短期獲利的就只有中國,但理論上應該要出現的螺旋向上就被打斷。故,除非有全新的理論,可以取代二戰後的現代製造業邏輯,不然這問題只會愈發嚴重。
| |
綜合前幾篇的說法,這邊整理一下。
理論上,工業先進國提供技術給工業後進國,是希望降低低階技術產品的成本,而本國會因為低階消費品的價格降低,大家都有更多餘錢用在提升自己,就算沒有提升,多出的錢拿去消費、投入金融市場,都可以促使本國的金融、服務業變得更好。
全球化的技術資本緩慢轉移,遇到中國如投鹽入海
也就是二級製造業的可以拿到錢提升,三級金融服務業也有更多錢提升管理技術。
本國上中下不同階級,都可以降低生活成本,更有餘力投資未來。而產業轉移的失業衝擊,只要透過社會福利、救濟的方法,就能降低到本國可以承受。數字化的比喻是,大家省錢+1000,社會救助-100,那麼整體+900,血賺。但這個簡單公式出狀況呢?社會救助需要-300,整體+700還能說是大賺?
當然不行,換成人數就明白,原本1000人省到錢,但100人失業,那麼其他900人出錢救濟這些人,不管是救濟金還是職訓費,只要900人省下的錢比救濟費高,那麼就算賺。但失業人數變成300,其他700人要拿出的錢,就可能超過省下的,變成虧損。(編:可以粗略的理解成,未失業者的負擔從1/9變成3/7,超過三倍的支出)
中國的量體太大,問題就出在這,短時間內先摧毀先進國低階製造業,沒幾年後中國透過建立完整的低階製造工業區,搭建了中階製造業的舞台,開始製造低價的中階消費品,於是工業先進國的中產階級開始受損,上述的公式從300人失業變成400、500,產業外移到技術開始失傳,會救不回來。
典型案例德國,德國過去外移了太多產業到中國,各位曉得中國現在的軍用引擎,有多少德國技術的影子?但德國無法回頭,可以說是量體太大的中國,表現給其他國家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