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這回事18-寫作的循序漸進
這不是說我們不能批評,而是批評的前提是什麼?如果你分類了一本書,導讀30%、科普70%,內容難度針對高中生,為了增加可讀性40%,讓專業性下降了50%,都說到這個份上了,還會用力大力極力批判:此書作者專業很差,智商不足,都在寫廢話?看一下作者學歷是某工科博士,還能如此篤定他的文憑是雞腿換的?更大的可能,是作者本就是為了寫給高中生,大幅加以修正,引發興趣為主吧。好問題,為何現在網路上樂於批判,好像不把童書內容罵兩句不專業,就不能證明自己很專業一樣?答案很簡單:「閱讀量太少,又不肯承認。」
不要想得太複雜,筆者當年剛開始時,寫作功力也很低,內容往往是擷取閱讀過的片段,硬是加入到文章中。
類似填空,自己想了一個概念,然後找可以用的內容填進去。
年紀比較輕的族群,寫出的網文往往有這種特性,這是理所當然的,年齡跟閱讀總量一定有關,所以習慣引經據典,非得要找到大師、師傅、導師的語錄進去。
選個議題切入分析,將個人想法寫成有頭有尾的文章
這真的沒關係,至少代表你已經開始將大腦內的知識系統化,組織出一篇篇有意義的文章。所謂的有意義,作文的說法是起承轉合,筆者指的是「能有一個具有方向的開頭,並有結論的收尾」。
例如,「覺得低收入戶領太少,應該要多給一點」,這是一個發想,那麼開頭破題怎麼切入?從切入點去敘述,是要如何敘述,直到收尾提出一個解法、觀念、理論。或許內容很不成熟,但這就是一個小小的論述,這必須透過大量閱讀獲得。
能夠講出一套說法就已經不簡單了,絕大多數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又沒有相關行業的從業經驗,通常只會說「好可憐、應該要、我覺得」。如果你是低收入戶的承辦人員,有大量第一手接觸經驗,根本就不用閱讀,那也可以將經驗寫出來。可是,若要寫出很完整的論述,閱讀量還是不可或缺。
總之呢,習慣凡事都有個小論述,而且能夠提出有意義的說法,這個意義或許很淺薄,在專家眼中不值一提,但你又不是專家啊。
筆者常常要提醒,是因為留言跟回應往往忘了,這系列的初衷,是給沒有要當專家的一般成年人,作為增進自己用的。
就算你的論述很幼稚,起碼是個開頭,只要持續下去,就會在這方面越來越好。如果沒有起步,那就永遠很幼稚,變成想要說出一套很有道理的論述,只能分享引用其他專家。
編:創作都很類似,經常想得很美好,開始做的時候覺得怎樣做不好。(圖片來源:不畫的漫畫家,Erichin作,長鴻。)大量閱讀進而大量寫作,寫文由短而長自我鍛鍊
就跟現在LINE群大量的轉貼分享一樣,讓人懷疑轉貼者到底知不知道人家在說什麼。舉個筆者自己的例子,轉貼一個根本是鬼扯的科技新聞,我們自己就做過這行的,當然戳幾句回去,結果轉貼者反而罵我們不是專家就少批評。
面子是不重要的,轉貼其他人的東西被戳,只能驗證自己的專業程度不足,也就僅僅如此。真正可以提升自己能力的,還是得去好好閱讀,拼命轉新聞的專家說法是沒有用的,就算說法正確,也不代表你是專家。
年輕朋友要謹記,對我們出社會多時的中年人來說,自己就是某方面的專家,那些新聞中的專家說不定還是大學同學,以前成績還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