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的無形支配者 - 俄軍電戰部隊淺談
在烏克蘭前線,烏軍無人機操作員正一如往常的控制著無人機飛往無人區與敵軍控制區。這些商業無人機價格低廉操作容易,不易被發覺也難以擊落。他們能夠在數公里外監控敵軍動向引導火炮打擊,或者化身彈藥直接進行自殺攻擊,這些戰術曾是戰爭早期烏克蘭抵禦俄軍入侵的關鍵。
然而如今,這些無人機經常在接近敵軍前失去了遙控訊號,操作員苦等無人機的自動回航能力生效,但始終不見蹤影。後方砲兵看不見敵人,同樣在苦等這些無人機告訴他們該往哪射擊。終於,他們等到了座標;而他們有兩種選項:需要長時間原地發射,逐步修正直到命中的傳統砲彈;以及只要一個座標就能準確命中的GPS引導砲彈。當然,他們都會傾向安全高效的後者 - 然而如今,這些砲彈也會莫名奇妙的落空。
上述的情況正反覆在烏克蘭上演,極大的惡化烏克蘭軍的處境,他們不得不以血肉之軀迎接強大砲兵的洗禮,再與俄軍強大的裝甲力量或連綿不斷的步兵衝鋒正面抗衡。而導致這一處境的,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俄軍龐大但以往很少被人注意到的重要力量:電子戰部隊。
冷戰後的俄軍電戰部隊實戰與教訓
俄羅斯民族對於電子戰的概念與發展可追溯到俄羅斯帝國時期,1904年3月,俄國遠東艦隊司令馬卡洛夫組成了第一個無線電報偵查小組,任務是截收敵方無線電並測向。這個單位於4月15日成功截獲日軍通訊,並預警了20日對旅順港的偷襲。一戰時期俄軍開始使用轉職訊號情報收集任務,安裝於機動車輛的無線電測向儀與接收機。其後俄羅斯帝國和蘇聯繼續大力推進電子戰部隊與設備的精進,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阿富汗戰爭期間
解體後,俄國繼承了蘇聯時期雖已經因分裂而嚴重受損但仍強大的電子戰資源,並很快在車臣等地投入實戰。在1994年車臣戰爭期間,俄國於8月11日將兩個獨立電子戰營佈署到戰區,並在車臣戰爭與後續治安戰期間的俄國電戰單位也暴露出不少問題,比如:
- 北高加索軍區平日人員編現比僅有30%左右,各部隊的裝備數量與戰備程度均不足,導致電戰部隊無法有效使用測向能力定位
- 缺乏熟悉車臣語的人員,導致俄軍即便能夠竊聽對方通訊也聽不懂內容
- 普通部隊與指揮單位缺乏對電戰的認知,且電戰部隊缺乏信號單位支持,導致干擾頻率與友軍頻率衝突,
- 車臣廣泛使用的民用無線電通訊設備會刻意避開俄軍電戰設備所針對的軍事通訊頻段,且俄軍電戰設備缺乏對蜂巢與衛星通訊設備的能力
- R-934U的可靠性較差,且因為最初是針對航空通訊干擾設計,導致針對100-200MHz陸地通訊頻率干擾成效不佳
- 城鎮環境會嚴重降低大型電戰設備干擾的有效距離,並由於對方也會轉向使用大量短距離通訊設備,導致測向與定位相當困難
- 部隊現有電戰設備完全不具備機動狀態的運作能力,且體積較大不便配合一線部隊
- 部隊受限規模無法保有自身的保修單位,而地面部隊保修單位也不熟悉電戰部隊裝備難以提供後勤支援
上述問題許多都在後期得到了解決獲改善,超過115個車臣武裝所用通訊頻率被識別後遭到干擾,基本癱瘓車臣武裝HF和VHF頻段通訊,並進一步加強了電戰部隊的投入,甚至包含組建新的旅級電戰部隊。一些便攜無線電訊號探測設備如弩箭-М,以及對遙控引爆訊號的小型干擾器被試驗性投入戰場,效果得到肯定。
雖然電子戰的影響不易量化評估,但車臣武裝關鍵領導人杜達耶夫的死亡大概率可以確定是電子戰部隊的功勞:1996年4月21日,俄軍成功定位到他的手機通訊訊號,並派出空軍將他炸死。當然他不是唯一一個因此遭到定位與獵殺的車臣武裝人員,在戰爭期間俄軍多次通過類似手段找出車臣武裝指揮部與會議場所,並加以摧毀。
2008年南喬治亞戰爭是俄軍首次面對具備先進技術,擁有較為接近的電戰設備與部隊的力量。喬治亞軍擁有獨立的電子戰部隊,並在南澳賽提亞首都茲辛瓦利附近部屬了電子偵察營,在哥里市有訊號情報與電子戰中心,並在戰場上使用機動電子偵查單位,喬治亞軍隊也少量使用以色列無人機,以及烏克蘭電子戰設備,如命令(Mandat)通訊訊號測向與干擾複合體,以及科爾邱加(Kolchuga)無源定位複合體。
在俄軍介入前,由於缺乏情報,俄軍電子偵察單位通過監聽喬治亞計程車司機的無線電通話得知那些道路因軍方交通管制而被封鎖。同時在俄軍通過羅基(Roki)隧道期間,1077無線電戰營成功干擾了格魯吉亞軍的以色列製無人機 - 而羅基隧道是俄國與南奧塞提亞之間唯一一條雙車道硬面道路上的必經要道,也是能夠限制俄軍介入的瓶頸。而在戰爭期間,俄軍對喬治亞部隊通訊也進行了干擾。
但一些車臣戰爭期間暴露的問題到了喬治亞戰爭仍然存在,特別是裝備領域的,比如機動期間基本不存在電戰能力、電戰設備數量仍然不敷需求、部隊缺乏對電戰設備保修能力等。新發現的問題如現有設備對格魯吉亞的衛星電話較難產生影響、戰區氣候較為炎熱,R-330和R-934UM被發現在此環境下容易故障、當前電戰設備對格魯吉亞軍較為先進的歐美通訊設備探測能力較低等。
2014年起,俄軍介入烏克蘭頓巴斯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因為俄國必須讓自身介入不那麼明確,因此不像先前的衝突那樣可以大量投入空基電戰設備。這裡也成為俄軍新型陸基電戰設備最好的試驗場,在之後幾年中,諸如R-330Zh居民、防蚊液-1、RB-341V里爾-3、RB-109A比利納、克拉蘇哈-2等新設備都被外界觀察到出現在烏克蘭。
在實際運用中,外界觀察到俄軍電戰部隊能夠有效監聽烏克蘭多數通訊與指揮網路,包括但不限於無線電、Wi-Fi和GSM通訊,同時也和其餘單位有較好的整合與偕同,能夠有效幫助火砲部隊在定位到烏軍後的3-15分鐘內進行打擊;而這些通訊也有助於俄軍判斷烏軍規模、活動甚至遭受的損害。必要時,俄軍電戰設備也可以通過癱瘓烏軍通訊,使其資訊傳達速度變慢指揮效率降低或產生誤判。這導致烏軍必須嚴格控制無線電的使用,盡可能引進衛星電話,並保留有線通訊甚至是信使作為最後手段。
而這也是俄軍電戰部隊對無人機的干擾成效第一次被外界廣泛注意:即便是美國提供的正規軍用無人機如RQ-11渡鴨仍經常遭到干擾,甚至其視頻影像傳輸與控制鏈路還會被強制接管。俄軍還以電戰部隊執行認知作戰,即利用RB-341V挾持民用通訊網路並發送資訊,許多烏軍士兵都接收到俄軍心戰簡訊,意圖動搖軍心。即便在雙方簽署明斯克條約並停火後,俄軍電戰部隊仍繼續在這一區域執行對歐盟監控無人機的干擾,並導致多架無人機因此墜毀。
目前尚不清楚俄國陸基電戰部隊在這一階段的經驗與教訓總結,但他們的能耐第一次被外界廣泛注意,甚至是敬畏:2015年時美國陸軍歐洲司令公開承認俄國的電戰能力在質量與複雜性都令人瞠目結舌。
俄軍電戰部隊簡介
俄軍對電子戰定義較為不同,除了傳統的電子攻擊、電子防護、電子支援外,俄軍還多出一個反偵查措施,也就是電磁排放與敏感信息管制、特殊場所與物件的資訊保護等。通常這在其他國家視為電子防護的環節,然而俄軍對電子防護的定義是只有包含電子設備的電磁兼容與電子設備的環境適應能力與抗打擊能力。
格魯吉亞戰爭後,俄國電戰部隊得到了更多認可,並在2009年成立了專門的電戰部隊,指揮官為中將階,並在參謀本部內有專門的電戰司令部。隨後的日子裡俄國電戰部隊吸收先前經驗與教訓,得益於解體以來最穩定的政治環境、最充裕的資金與外部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俄國電戰部隊規模迅速增長,俄軍既有的5個電戰旅就在2009年至2016年之間建立,外界評估俄軍電戰部隊在2022年烏克蘭戰爭爆發前規模已達1.8萬人。雖然以往基本完全專注於針對無線電通訊設備的偵查、干擾與測向,但新世紀的俄軍陸基電戰部隊開始發展針對雷達、衛星導引、衛星通訊、無人機鏈路等新領域的電戰能力。
俄軍電戰部隊的多數電子戰設備和部隊都是基層部隊的一部分,而非從屬於電戰指揮部。這被認為有助於讓電戰部隊更好的和其餘部隊整合,以免獨立運作的電戰部隊與其餘部隊脫節;這可能是為了解決前面幾場戰爭中暴露的俄軍多數單位和指揮官難以理解電戰部隊運作與能力,也無法有效發揮其戰力的問題。雖然有司令部,但這一機構主要職責是推動電戰部隊建設與發展,以及管理電磁頻譜等,其直接下屬單位僅有坦波夫的電子戰部隊和訓練使用跨軍種中心,以及第15獨立電戰旅。
俄國地面部隊共組建了5個專門的獨立電戰旅,番號是15-19,除15旅隸屬電戰指揮部外,其餘4個軍區各有一個旅。目前資訊來看獨立電戰旅通常下轄4個營,4個營各裝備一種大型電子戰裝備如摩爾曼斯克、克拉蘇哈、居民等。
除了5個電戰旅外,陸軍每個普通旅還都有一個電戰連,每個連通常有12套車載電子戰設備和15套便攜電戰設備,成員約100人旅屬電戰連有8台通訊干擾器(R-330、R-378、R-934)、25套反即造爆裂物(C-IED)干擾器和2台反雷達空爆引信的SPR-2干擾器,以及指揮車、通訊車和運輸卡車,總人數104人。而這個電戰連可以得到旅編制內的一個情報排和一個無人機連支援。此外,俄軍陸軍還成立不少於6個從屬於師的獨立電戰營。
俄國還有多個電戰中心,規模接近一個團,通常下轄兩個電戰營和1-2個連。這些電戰中心主要配合各個艦隊,其中186電戰中心主要配合北方艦隊,471和474電戰中心配合太平洋艦隊,475電戰中心配合黑海艦隊,841電戰中心配合波羅的海艦隊。俄國空降軍在師和旅也會編制電戰連,但受限任務特性空降軍的電戰部隊通常使用便攜式戰術電戰設備;而俄國空天軍除了配備電子戰設備的航空平台外,每個軍也都有一個獨立電子戰營,主要負責為防空單位提供電子戰支援。
坦波夫電子戰部隊和訓練使用跨軍種中心是俄國電戰部隊的訓練中心,該中心引入現役裝備與大量模擬器讓訓員可以提前接觸與熟悉裝備特性。此外中心也負責裝備與戰術發展、外軍分析與研究等任務。不過空軍、火箭軍和信號部隊等單位的學院也都有各自的電戰研究與訓練單位。
龐大的部隊規模如果沒有相應的專業人員補充,那也只是無用的架子。為此除了志願役外,俄國每年徵兵也都有超過1000人會被指派到電戰部隊,無論合同兵或義務役首先都會在坦波夫的電子戰部隊和訓練使用跨軍種中心接受4個月基本訓練,在那裡通過模擬器等方式學習電戰設備的概念和使用,隨後通過考試取得初級認證,再分發到基層電戰部隊。但整體而言,坦波夫接收的義務役人數有遞減趨勢,表明俄軍也認為電戰部隊這一高度仰賴專業性與技術性的兵種應盡可能由役期較長的合同兵組成核心。
而演練方面,俄軍電戰部隊於2013-17年間戰術演習的頻率增加了一倍,僅2017年一年裡就執行了220是戰術演習,其中有10次是旅級演習。演習中俄軍電戰部隊經常和不同類型的部隊進行聯合訓練,電戰軍官也被鼓勵發展非標準解決方案。2016年俄軍首次進行代號KRET 2016的戰略級電子戰演習,演習涉及30多個軍事單位和大約460套電戰設備。
裝備的更新換代方面,在2010-13年間,共有18套電戰複合體通過國家驗收,2013-17年間俄軍採購了超過600套電戰複合體。僅在2017年一年裡,俄軍就接收了9套莫斯科-1、8套克拉蘇哈-2、15套克拉蘇哈-4和20套水星-BM。2018年,國防部長邵伊古宣稱俄軍電戰部隊的現代化比例已達到67%;而在2013年時,這一數字還僅有35%。而俄軍也有相當數量的新型電戰設備是基於一線部隊現有裝甲車輛為基礎發展的,比如15TS56M、1L262E、鮑里索格列布斯克-2等,這也顯著改善以往俄軍電戰部隊不便伴隨部隊機動的侷限。
毫不誇張地說,此刻的俄軍陸基電戰部隊規模與裝備現代化程度已經超越幾乎所有國家,即便是美國也無法與之比擬 - 雖然主要原因是美國電戰設備的更新重心擺在空基與海基上。而相較於陸地電戰設備的飛速發展,俄軍空基電戰設備的更新與採購則要慢得太多。
特別軍事行動中的俄軍電戰部隊
2022年2月24日,俄國向烏克蘭發動全面進攻;而在第一波進攻部隊中,就包含俄國三個電戰旅,以及旅和師屬電戰單位。然而早期俄國電戰部隊幾乎沒有表現:因為道路的嚴重堵塞以及交通線缺乏保障,俄軍電戰設備的機動受到限制難以即時跟進部隊,往往連展開的時間都沒有就在機動過程中遭到後方烏克蘭游擊部隊的偷襲而損失。同時戰線的劇烈變化且作戰環境的複雜性與陌生,導致電戰部隊難以區分敵我與前線後方。
此外,俄軍基層的旅屬電戰連通常只編制針對較低頻通訊、即造爆裂物(IED)和砲彈引信的電戰設備,烏克蘭大量使用的商業無人機遙控頻段正好錯開;雖然俄軍也有能夠對抗這些設備的電戰設備,但都集中在獨立電戰旅和電戰營。在介入烏克蘭內戰時這一問題還未顯現出來,可能是因為當時戰區僅限盧甘斯克和頓巴斯,但這次的全面進攻是同時從烏克蘭東、北、南三方同時進行,戰場變得更大,電戰部隊就遭到嚴重稀釋了。
但即便看俄軍耕耘更深入的通訊領域,表現也相當差:烏克蘭軍大量引進美軍制式的SINCGARS無線電具備加密與跳頻擴頻(FHSS)能力,在戰爭中展現出很高的安全性。而即便是民用通訊、廣播和網路設備也幾乎不受影響。這是因為俄軍通訊設備的更新速度太慢,甚至仍大量使用非加密民用無線電和手機,這被認為是俄軍電戰部隊根本無法有效癱瘓烏克蘭民用通訊設備與網路的關鍵原因:他們自己也需要用。同時這可能也導致俄軍的監聽很難成功,因為烏軍、俄軍和平民的通訊總是混雜在一起。
俄國也有能夠連結和協調所有電戰設備的RB-109A比利納,該系統就像電戰部隊的大腦,能夠和電子支援(ESM)設備連結,整合它們接收敵方使用訊號頻率和特徵後,隨後自動分析應該使用哪些干擾方式與平台,同時避開友軍使用頻率。雖然這套系統2017年起就開始交付並參與演習,原本預計2025年裝備全部的獨立電戰旅,但目前新聞顯示該系統直到2024年時都還沒通過國家驗收,僅在部分部隊與個別戰區少量試驗性運作。這一系統的缺位很可能導致俄軍較難以讓電戰部隊提供即時且不影響友軍的電戰干擾。
此外,烏克蘭雖然在頓巴斯戰爭中因俄軍電戰而受到嚴重影響,但也反過來建立對俄軍電戰能力的理解。在面對俄軍電戰部隊監聽時,烏軍只會進行短促通訊,或以較高安全性的星鏈通訊,甚至有時會反過來利用,比如在無線電通訊時傳遞不實資訊,讓監聽的俄軍電戰單位收到錯誤資訊從而干擾俄軍判斷。
而這場戰爭中,烏克蘭軍充分利用無人機賦予的情資優勢,結合更簡便高效率的情資傳遞與分享設備,再加上歐美提供的先進砲兵與精準導引彈藥,非常有效的削弱俄軍帳面上絕對優勢的地面部隊。而俄軍很難以傳統手段抵銷這些威脅,即便俄軍擁有強大的防空系統,無人機還是太多;同時俄軍砲兵缺乏足夠的射程優勢,無法有效癱瘓烏克蘭砲兵。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俄軍最常出現的情況就是地面部隊先被地雷和反戰車飛彈拖慢,然後被烏軍無人機定位後再以砲兵癱瘓;即便裝甲車輛不容易被砲彈的近炸徹底摧毀,但履帶、車輪和光學電子系統還是容易遭到損壞,進而導致整輛車癱瘓後不得不放棄。
然而,俄軍電戰部隊的規模與裝備仍具備不容否定的優勢,其表現不佳僅僅是因為整體戰略規劃的拙劣。隨著對戰場環境的熟悉和適應而開始逐步提高,且在撤出基輔、哈爾科夫與赫爾松後,也切實起到縮短戰線穩定控制區的作用,讓電戰部隊能在更穩定且安全的環境以更高的密度執行任務。同時俄軍電戰部隊的干擾變得更加強烈,這可能是因為俄軍指揮官與基層部隊更加熟悉了這一機能,並認可其必要性。烏克蘭前總司令札盧日內在其撰寫的文章中也承認儘管俄軍電戰部隊承受了損失,但依舊對烏克蘭軍建立顯著優勢。
很快的,俄軍電戰部隊的價值就被充分體現出來,特別是在反制烏克蘭無人機與精準導引武器方面的:這讓數量有限且昂貴的防空飛彈可以被節約下來,同時減輕防空系統佈署的壓力 - 一套前線野戰機動防空系統對小型多軸商業無人機或精準導引彈藥的有效攔截範圍可能只有數公里,受限火控通道同時交戰數量也有限;而一套大型電戰系統的干擾範圍與同時干擾對象則數倍於此。
此外,多數飛彈引信設計並不適合對付像多軸無人機這麼小的目標,戰鬥部也不一定能夠保證摧毀較厚重的彈體。雷達對目標的速度或體積探測門檻也是個問題,無人機是速度相當慢體積非常小的目標,門檻設置太高會導致錯漏目標,門檻設置太低又容易產生大量虛警並增加誤擊風險。
但電戰系統不存在上述問題,電戰系統只需電力就能在大範圍內癱瘓複數目標,電戰系統主要是通過截獲敵方遙控訊號來確認目標的存在,準確度更高。在電戰系統將無人機與導引彈藥的威脅降低後,才能讓昂貴且少量的對空飛彈節約用於對抗高價值目標。同時電戰設備還能對敵方無人機小組進行測向與定位,有助於俄軍反擊無人機小組,將比無人機更寶貴的操作員消滅。
在2023年巴赫穆特戰役期間,烏克蘭軍在採訪中指出他們的無人機過去可以深入戰線大約8公里,幾乎可達遙控極限,但後來俄軍干擾強度越來越高,到最後大約飛出1公里甚至幾百米後就會失去訊號。RUSI在其報告中聲稱烏克蘭無人機平均壽命僅7天,每個月的損耗速度甚至可以達到一萬架,只是依靠外界大量的援助才勉強能夠填補損耗 - 儘管也開始在一些戰區出現不足。
為了改善大型電戰裝備難以覆蓋足夠多節點的問題,俄軍也大量引進輕便且能夠迅速量產的小型干擾器如RP-377,這些干擾器有效距離很短,通常只有幾十到幾百米,但足夠廉價且易於使用而可被廣泛配置用於保護後方重要節點,或者一線部隊。根據RUSI的報告,俄軍電戰設備在前線密度可達每10公里一套的程度,佈署位置通常離前線只有7公里。
而俄軍也確實能夠利用無人機遙控鏈路或歸航時的GPS訊號反向定位無人機操作者,相較於幾萬美金就能採購的商業無人機,這些熟練的操作員是更具價值也更難取代的高價值目標。一些烏克蘭軍在採訪時承認俄軍對無人機操作員的定位效率很高,有時能在5分鐘內對操作員所在位置發起砲擊,並導致不小的損失。
除了對無人機的干擾外,俄軍電戰設備另一個主要職能是干擾和定位烏軍通訊設備。雖然目前資訊來看SINCGARS仍然足夠安全,但隨著部隊規模不斷擴編,有相當多的烏軍只能依靠民用通訊設備如摩托羅拉256位元加密無線電 - 而烏軍也認為這一設備實際上相當容易遭到俄軍干擾甚至是破解加密攔截訊息內容。在接受採訪時烏軍指出無線電每三個月都要更新或重新配置才能應對俄國快速更新的電戰設備。甚至原本較不受影響的星鏈通訊,從2024年起也開始遭到有效干擾
導引彈藥方面問題更嚴重,烏軍多數導引彈藥都仰賴GPS導引,這種制導方式不受天候限制,成本最低且易用性最高。這些導引彈藥在投入戰場之初非常有效,但俄軍在強化對GPS制導訊號的干擾後命中率迅速降低;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2023年的1-8月間神劍砲彈的命中率從77%驟降到6%,甚至曾有19發神劍砲彈僅一發命中的慘況。
但一個問題自始至終的困擾著俄軍:即便俄軍電戰部隊的規模如此龐大,電戰設備種類繁複幾乎能做到覆蓋全頻段全類型電子訊號,然而戰場還是太大,俄軍很難讓戰場所有地方都保有全頻段全類型的電戰設備。而且因為烏克蘭接收了西方遠程飛彈,自己也在改裝長續航能夠直接打擊俄國縱深目標的無人機,本就捉襟見肘的電戰部隊還要進一步被分散部份資源,以便保護縱深,這又進一步稀釋了俄軍電戰部隊的密度。
此外,目前俄軍仍然較為缺乏機動狀態的電戰能力。雖然俄軍已經開始位一線的裝甲車輛安裝小型干擾器,甚至有部分領隊戰車會同時安裝複數干擾器提供整支編隊保護,但這些小型干擾器數量也沒有多到允許每輛車輛都安裝,且受限體積與供電,干擾功率不足干擾頻段也較窄,同時因為缺乏電子戰支援(ESM)設備與人員配合,這些干擾器通常只在固定頻段上運作,不能偵測對方所用頻率並針對性干擾。
在面對無人機時,由於當前許多商業無人機具備失去控制訊號時僅靠GPS自動返航的功能,這就要求俄軍需要同時具備對遙控鏈路和GPS頻率的干擾能力;然而GPS運作頻率大致在1100-1600 MHz之間,而廣泛使用的大疆無人機遙控頻率則在2400-2500或5700-5800 MHz之間。GPS所在頻段通常是低頻雷達或通訊訊號所用頻段,但遙控鏈路所在頻段又通常是雷達所用頻段。
這導致兩個問題:第一,受限成本與技術,電戰干擾系統很難有那麼寬的干擾頻段;也因為干擾頻段有限,多數系統設計往往要嘛專注通訊設備所在的低頻要嘛專注雷達所在的高頻,剛好介於兩者之間的很少。此外,頻段即便頻率理論上涵蓋,也不一定代表可以干擾,因為GPS、遙控鏈路、雷達或無線電訊號存在不同的調變形式,為干擾雷達設計的電戰系統就不一定適合干擾雷達以外的電磁設備,其它的亦是如此。而不幸的是由於以往主要假想敵是航空戰力強大的北約,俄國多數高頻段電戰干擾系統是針對機載雷達設計的,但烏克蘭的情況是幾乎沒有敵對空軍活動,反倒是無人機遍地都是。
而綜觀俄軍現有電戰設備來看,R-330Zh干擾頻率介於800-1900 MHz之間,能夠阻斷GPS訊號,但無法阻斷遙控訊號;薔葳-Aero的干擾頻段介於25-2485MHz之間,對無人機低頻段遙控鏈路(可能也包含GPS)有效但對高頻遙控鏈路無效;蒂拉達-2干擾頻段介於3-14GHz,涵蓋高頻遙控鏈路但低頻與GPS顯然不在其範圍內。一些較新型且針對性設計的系統,如防蚊液-1,干擾覆蓋頻段介於0.2-6GHz,單台就能同時干擾包含遙控鏈路與GPS訊號,但也正因為這類設備較新,可用數量也成為問題。
通訊設備問題也差不多,烏克蘭擁有傳統無線電、手機、星鏈與有線線路等複合通訊手段。在2024年5月俄國再次從本土像哈爾科夫方向進行攻擊時,125國土防衛旅就曾指出他們的星鏈遭到癱瘓導致他們失去容量最大速度最快的通訊方式,因此難以迅速回傳戰場情資;但他們也指出無線電和有線電不受影響,提供了容量和速度較差但起碼可用的備用聯繫手段,表明俄軍在此處較為缺乏傳統無線電干擾設備。
烏克蘭也不會坐以待斃,他們也會以技術手段嘗試減低俄軍電戰部隊的影響,比如先通過干擾訊號反向找到干擾器位置,再找到俄國干擾器無法顧及的頻段,並利用這些頻段引導無人機或精準導引武器加以摧毀。烏克蘭也會嘗試修改商業無人機遙控頻段,讓更多無人機同時在更大的頻段上運作遙控鏈路,讓俄軍干擾器被迫將干擾能量分散到更寬的頻段,從而降低有效干擾距離。特別是干擾器由於需要長時間定點啟動,其存在較容易暴露並遭到打擊。
電戰設備本身也較容易遭到打擊。強大的干擾訊號總是需要用龐大的電力與龐大的天線來換取,這導致全系統體積難以降低,也不太可能得到多少裝甲保護;雖然俄國也有一些基於裝甲車為底盤發展的電戰裝備,但由於裝甲車的空間難以滿足需要,因此更多的還是需要基於中大型卡車發展的大型電戰裝備,而後者就不太容易即時跟進一線部隊機動。
而受限地平線和地形限制,要想擴展偵蒐和干擾距離又往往要求將天線盡可能的架高,這導致系統需要較為脆弱的桅杆等機構來舉升天線。且部分設備還需要架設上費時又費力的控繩協助穩定,這讓系統的複雜程度增加且部屬與撤收耗時時間較長。以R-330Zh居民系統為例,該車共有4個干擾天線桅杆和一個偵蒐天線桅杆,每一個桅杆都需要3-4條穩定用的控繩,這讓系統的架設與撤收時間長達40分鐘之久。當然,空基電戰設備可以較好的解決這一問題,但俄軍較為缺乏先進空基電戰設備,且這些設備多由空天軍所掌握。
此外,電戰系統昂貴複雜,產能也較為受限。電戰對於人員的素質要求也非常高,其操作員需要能夠熟悉戰場頻譜,知悉哪些是常態活動訊號,快速找出異常訊號並分辨類型,隨後進行測向與干擾;而友軍也需要了解電戰部隊的運作機制,保持高度的協調,如此才能避免電戰截收被友軍訊號誤導,或讓電戰干擾影響友軍部隊。
俄軍電戰系統另一個容易面對的問題是他們也和烏克蘭一樣經常需要依賴商業無人機,因為正規軍用無人機數量質量不足。而商業無人機使用的頻率與調變是非常固定且已知的,對這些遙控鏈路的干擾也勢必容易影響友軍使用無人機;而烏克蘭也觀察到俄軍有時也需要關閉干擾器以便留出讓友軍無人機可正常運作的頻率。
儘管俄軍電戰部隊也不是毫無弱點,反制手段仍然存在,烏克蘭無人機與精準導引武器也仍有發揮空間,但這些反制手段也有相應的成本或風險,比如這迫使烏克蘭軍不能過於依賴特定類型的設備與頻段通訊,而是需要複合手段同時存在 - 但前提是他們擁有足夠多樣化的設備且有足夠多熟悉不同通訊設備的人員。至於現有裝備使用頻率的修改,一來這需要專業人員和時間進行,二來戰場頻譜已經趨近飽和,換頻率或許可以避開某些俄軍干擾訊號,但也可能因此和其它友軍設備衝突到。而找到俄軍干擾器位置或無法應對的頻率也需要時間,甚至可能還要因此付出損失。
目前來看,雖然俄軍電戰部隊也承受不小的損失,直至目前已有數十套俄軍電戰設備遭到摧毀、擊傷或俘虜;但俄軍電戰部隊擁有足夠大的規模與產能可以承擔早期失敗的後果,應對目前為止的損失;且電戰部隊的成效已經獲得廣泛認可,這讓他們可以更加自由且全面的進行干擾,畢竟烏克蘭過度依賴無人機抵銷俄軍的優勢,但俄軍就算不用無人機,他們也有裝甲武力,火炮強度與航空優勢可以仰仗,無人機的使用哪怕被無差別封鎖後,對烏克蘭造成的影響也遠大於對俄軍的。
由於戰爭仍在進行,目前尚不能全面了解這些對抗的過程與實際手段,但烏軍也表示雙方的對抗與博弈過程是動態的,一個新戰術或技術可能會讓他們擁有一段時間的優勢,直到對方找到破解的辦法,然後再一次發展新戰術或技術。西方也注意到俄軍電戰設備正在嚴重惡化烏克蘭軍的處境,而這也在警告他們面對未來戰場可能要面臨的難題。作為回應,美國已經開始加強發展干擾源歸向能力的彈藥,而無人機改進抗干擾能力的研究也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