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love life is a reflection of your self-worth.


你的感情生活,是你的自我價值的反映。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Matthew Hussey(馬修赫西)。

這位馬修赫西,是英國一位很有名的兩性專家/作家。他一開始是以愛情教練、約會教練等稱號出名的,所開設的【Get The Guy】課程紅透半邊天,幫助了這世間許多善男信女找到真愛。他還接著出了好幾本相關書籍,每本都是一出版就直衝暢銷排行榜前幾,就是如此受歡迎的程度。

雖然乍看之下他好像是在做戀愛教戰守則,教人們在面對約會時、或是說在愛情世界裡應該怎麼說話怎麼行動...等等,但是(你們可以自己去Google),其實他整個教學的核心,更強調的是當事人要能夠──

看見自己的價值。


呼應文章開頭引用的他那句話,我們的感情生活,是自我價值的反映


然後,還記得我們在上一集的分享嗎?

台灣的一位知名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分析師、身心靈&兩性作家- 鄧惠文醫生曾說:

當一個人不了解你自己有多麼好的質地,
你根本不知道你要跟宇宙許願什麼樣的愛。


以及,曾經被歐普拉稱為「新世代的意見領袖」的美國知名女企業家- Marie Forleo(瑪麗佛萊奧)也曾在訪談裡這樣說過:

When you start falling in love with the real you, that's where real happiness, satisfaction, and fulfilment come from.

當我們開始愛上真正的自己時,就是幸福降臨的時候了。


整合起來說,當我們了解、看見、知道自己有多麼好、多麼有價值的時候,就是我們開始喜歡、愛上自己的時候。在這個時候,我們渴望的幸福才會真正地降臨到我們身上。

所謂喜歡、愛上自己,並不是要我們只喜歡只愛自己都不要去喜歡和愛別人;喜歡、愛上自己的意思是──

認同我們自己。


這個才是得到真愛的起點,是實現願望的一個很重要的先決條件。

而「認同自己」,可不是我們嘴巴上講一講說「我覺得我人很好啊」就能作數了;認同自己是──

發自內心地認同且相信,我們本身確實值得擁有所渴望的人事物


我在上一集起了個頭在講認同自己,以感情願望來說,這個真的是宇宙無敵霹靂超級重要,所以我還要繼續再說明得細緻一點。

今天就再爆料剖開我自己做舉例:

我的父母在我極小的時候大概三歲左右吧,就因個性不合離婚了。所以,長期以來,那兩位就是很不合也很不熟的人,每次遇到就是要吵架,連到我的學校參加座談會都可以當眾吵起來。我爸那天甚至還在教室大聲地對我媽罵了髒話,而且不是一個字的那種髒話,是一長串像念rap的那種。

都過20幾年了,那次他們在學校吵架吵到教務主任跑來勸架的場景還歷歷在目,是到我死的那天應該都不會忘記的那種歷歷在目。

於是,在我的潛意識裡早已被深深植入了一個訊息是:

我的父母很愛吵架,我覺得很丟臉。

時光飛逝到前幾年,由於考慮到我總歸有一天要將會越來越老的父母集合起來照顧的這個(不可抗)因素,前幾年我開始有了買房子的規劃。

有一次我在某醫院附近看到了一間好喜歡的物件── 座落在巷子裡、門面低調氣派、屋齡不高、坪數也大、有可以曬好幾條棉被的大陽台、離醫院很近走路不到10分鐘、周邊環境有各種食衣育樂,而且一層才三戶,剛好符合我不喜歡遇到太多人的條件,還搭兩梯喔!反正就是一個什麼都好、什麼都讓我好喜歡的房子。

唯一的問題是,同層樓的另外兩戶鄰居,一戶是某某建設公司的老闆,據說也是那棟大樓的地主,而另一戶是某國立大學的經濟系教授。

為什麼這會是個問題呢?

仲介說,這棟樓的住戶都很有水準喔,別層樓還有心臟科和骨科的主治醫生,他們也都是醫學院的教授喔,另外還有室內設計師,X小姐妳絕對可以放心,這棟樓的住戶都素質很高的🥰~

.........

看吧,這就是個大問題,絕對是個問題。我當時立刻,不誇張,真的是立刻在腦海蹦出一個念頭:

那我們好像不配住在這裡。

我的父母不但沒工作,還欠了親戚們一屁股債,而且他們動不動就要吵架,我爸很愛罵髒話耶,太丟臉了!我甚至控制不了自己,忍不住想像我的父母吵架吵到鄰居來抗議的畫面(BTW這就是負面預設),越想越可怕,不行不行,我們跟這種高素質的環境不搭,還是算了吧。

看完房子回家之後,我還沒停,還在繼續無限延伸。

而且那棟看起來很厲害,如果我真的買了住了,親戚們會說什麼?當年我要出國唸書的時候就被酸過我爸明明欠錢我是憑什麼可以出國,我們要是住在這裡,他們肯定又要酸吧?說不定還會酸我憑什麼買房子.... 反正各種劇本五花八門,越延伸越一股悲從中來。(BTW這裡也是在負面預設)

算了,我還是認命一點找普通的房子就好惹。

這就是很典型的因為對自己的不認同,導致自己放棄了實現願望的機會。

那個物件在前幾年是開價快3千萬,現在連它周邊坪數較小的物件都已經逼近5開頭了,即使我經過這幾年對個人內在的調整有不錯的效果,我也買不下去了。


好的沒關係,反正那間房子也已經是別人的了,但是....

究竟這股對自己的不認同是怎麼形成的呢?明明我的父母愛吵架應該是他們的事,跟我對自己的認同與否有什麼關係呢?

1)因為他們是我的父母,我是他們生出來的。

我們通常會習慣將自己和父母視為一體,即使我們理智面上同意、也很想做到「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的這個論點,但是以情感面來說,實在很難將兩者分開來個別思考。

加上因為是我們的父母,有那麼點基因論的意味存在,很容易會有一種“相像”的感覺;而當我們覺得、或是說對於父母是帶著負面認定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害怕“我們跟他們像”。

比如說:我並不喜歡聽到親戚說我跟我爸像,雖然對方可能是在說長相像,但是我依舊不喜歡。因為我爸在家族裡是個麻煩的存在,我被他的黑歷史影響到,加上我確實也被酸過很多次,導致只要一聽到親戚這樣說,我的內心情緒就會反應激烈,我害怕我真的會跟他像。而且這種害怕是無論什麼事都可以亂怕一下,即使是好事也能被我變成負面,例如我爸年輕時愛寫作、愛看電影、愛說故事,而一一比對下來,我現在竟也有著同樣的喜好,導致我更加害怕,買尬我真的跟他有像。(BTW,這也是在負面預設)

2)所以,從我覺得愛吵架的父母讓我很丟臉的那一刻起,我在「我的背景」這一部分的匱乏感就已經開始累積了。

然後,在之前的文章分享過──

我們的匱乏感會拖著我們不去採取任何正向的行動、會帶著我們做出許多負面預設、甚至會慢慢地讓我們變成一個連自己都不認同自己的人。

在我對「我的背景」的匱乏感產生以後,如果我都不去做任何修復處理,就任它持續累積的話,我慢慢地會養成一種心態:

我不認為我值得擁有這些那些好的事物,因為我(的背景)不配。

因為我覺得丟臉,我慢慢地會成為一個對「我的背景」感到自卑的人。

接著,這個自卑的心態,會像推倒第一張骨牌一樣開始延伸拓展,展到假設我的願望是和一個很棒的對象結婚,那當我真的遇到這個人時,如果他提出讓兩家人一起吃飯認識,我的那個累積許久的對背景的自卑感,就會衝第一個出來叫囂:

妳憑什麼啦!那個人的背景很好耶,妳怎麼配啦!

不是誇張舉例,我真的這樣想過很多年。

3)因此,我的父母愛吵架形成了我對自己的不認同,最主要的原因是,而且坦白說,我覺得也是最可怕的原因是── 潛移默化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有超過一半的時間是和阿嬤、叔叔嬸嬸一起生活,他們某種程度來說也算是我的原生家庭,而他們是屬於不愛吵架的類型,等於我的潛意識吸收了兩種不同的溝通風格:愛吵和不愛吵。

當面對父母以外的人時,我能夠正常溝通;然而,一面對到父母,所有的愛恨情仇都會一起爆發。

尤其我現在是和父母一起住,是自他們離婚後30幾年來的第一次,我三不五時就會被他們激怒然後開罵,影響到了彼此之間的相處。

我會這麼容易被激怒的背後當然也是有些源頭可以追朔;但是不可否認,和父母相處時,要透過「吵架和開罵」的這個行動來做溝通,就是潛移默化的威力,因為我小時候就是看著父母這樣做

當我們吵架的次數越來越多時(其實是我單方面發火),多到我自己都開始討厭起這樣的自己;就像我以前覺得愛吵架的父母很丟臉那樣,我開始覺得愛罵父母的自己好丟臉,那樣子好醜喔,我我好暴躁我好壞我好沒品喔....

於是,對自己的花式不認同就因此形成了。

討厭自己對父母又愛又恨的心情、討厭自己的背景、討厭自己跟父母吵架的嘴臉、討厭自己明明知道吵架不好明明不想吵架卻沒有克制的能力..... 這個那個的各種因素加一加,我一點都不喜歡這樣的自己。

我自己都不喜歡自己了,
又有誰會來喜歡、來愛我呢?

以上帝視角來看,根本不會這麼誇張也沒這麼嚴重,當然還會有人來喜歡、來愛我,我明明就還有好多其他很棒的優點。但是──

當我對自己的不認同產生之後,我雙腳是已經站在負面思考的漩渦裡,我只會繼續把自己往那個「沒有人愛」的深淵裡推進去,此時的我根本看不到其他正向的選擇。

就像許多深陷感情苦海的施主們一樣。和曖昧對象吵完架之後,對方可能只是在上廁所沒接到電話,這些施主們由於已經站在負面思考的漩渦裡,各種五花八門的負面情緒和負面預設翻湧而上。他一定是封鎖我了、他一定是覺得我很煩、他一定是想跟我斷了、他一定是有別的更好的對象了.....

不斷地負面預設下去,只會得到負面的結果。

── 相信這個道理我們都十分有經驗。


那麼,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

做出改變是唯一的選擇。


注意:

是「改變自己」,是「改變自己」,是「改變自己」,不是改變對方。

無論你有沒有察覺到,想改變對方的心態,就是匱乏、是對自己的不認同

以及:

所謂「改變自己」,是要改變成自己想要、喜歡的那個樣子,不是委屈自己去照著對方想要的、喜歡的去改。

無論你有沒有察覺到,想把自己改變成對方想要、喜歡的那個樣子,也是匱乏、也是對自己的不認同

有些人能夠主動察覺到自己對自己的不認同,例如我,我自己有發現我討厭這樣的自己,我自己都覺得愛罵父母的我很難看很丟臉,我很明確地知道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我如果做出改變,是為了我自己。

但是,有些人的情況是,可能自己尚未察覺到對自己的不認同,但是被別人說了,所以只好委屈自己去做出改變。


先分享一個簡單粗暴、能夠快速辨別是否有在認同自己的方法:(我自己是這樣做)

假設現在有個人說我們怎樣怎樣,我們自己覺得是偏向負面的評論,那麼稍微靜下心來感受看看自己對這些評論的情緒走向。

一是生氣你怎麼可以這樣說我!!

→ 好的,惱羞成怒是嗎?這是匱乏(不認同自己)。

二是傷心你怎麼可以這樣說我......

→ 好的,覺得委屈、被誤會了是嗎?這是匱乏(不認同自己)。

三有點分不清楚是生氣還是傷心,反正心裡感覺怪怪的,一直無法釋懷/放下,下次再遇到那個人時會覺得有點小尷尬,或是會拿出來講試圖尋求第三者的聲援。

→ 好的,這也是匱乏(不認同自己)。

舉例:我有次發現某個朋友不知道Apple Pencil是什麼東西,她本身是iPhone使用者,而且拿的還是最新款最高規的iPhone,我非常訝異她不知道這個已經出了好幾年的東西。我的意思是,怎麼會不知道?沒吃過牛肉總該看過牛吧?又不是沒用過沒買過Apple這品牌的人,怎麼會不知道?我媽不知道就算了,這朋友明明才正值壯年,為什麼會不知道?這合理嗎?
我立刻震驚,那因為彼此認識很久,我承認我犯錯了我當下並沒有想到需要修飾表情和言語,也沒有思考一款米養百種人的道理,我就是直接表示妳太誇張了吧!兩人笑鬧過之後,過了一兩個月左右,我都已經忘了這事,有次聚會時她主動把這事拿出來講,說她去問了她的好幾個同事大家也都不知道Apple Pencil是什麼,所以她不知道是很正常的事情,說她真的沒有跟不上時代,她還秀出與同事對話的截圖給我看來佐證。
這就是對自己的不認同,因為我並沒有說過她跟不上時代,是她對自己的不認同引導她這樣認為。

所以,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對評論沒什麼感覺,甚至不覺得這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絲毫不放在心上,基本上就是(在針對評論那方面)對自己沒有什麼不認同。

※ 對自己的不認同有很多細項可以分,不能以一概全,對感情匱乏不表示對金錢也匱乏,是這個意思。

比如說,前幾天我被好朋友笑說怎麼會不知道木耳是菇類(真菌類),我完全不覺得這個有什麼好放在心上的,也不會往負面漩渦去鑽說我怎麼如此知識白癡...等,不知道就不知道啊,很奇怪嗎?

── 表示我在生活知識這方面並沒有什麼對自己的不認同,我完全不會委屈自己去改變成一個生活知識通(假設他人希望我這樣的話)。

※ 補充:釐清對自己不認同的匱乏點,就像釐清“What”一樣,需要我們去思考和感受,然後對症下藥。


因此,做出改變的正確心態應該是──

我們做出改變,是要為了我們自己。


以我來說,我想要做出改變,想改變愛罵父母愛和父母吵架的我自己,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我不希望我的另一半看到我這個討厭的樣子。

乍看之下好像是為了另一半而改變,但是其實這個心態和上面所講的委屈自己去照著他人想要的、喜歡的去改是不一樣的心態。

  • 一個是自己也覺得這樣好討厭,我改變是忠於我們在上一集分享過的一個道理:
你覺得你很差,那我為什麼要跟一個很差的人在一起?我又不是有病。
  • 而另一個是,我其實並不覺得愛罵父母的我討厭,但是因為另一半這樣說,我為了讓他高興、為了讓他繼續愛我,我只好委屈自己去做出改變。這種不得已的心態才是屬於匱乏、是對自己的不認同。


一旦察覺出我們現在做出改變是帶著委屈的成分在,表示我們對自己不認同嘛,那麼我們首先要做的一定是:接受現狀(接受自己現在的樣子)

這有個練習可以做,就是我最推薦的豐盛日記......的改造版──

【認同日記】

豐盛日記是在幫助我們訓練聚焦在好的事物上面,而認同日記也是一樣的概念,只是要將所謂「好的事物」縮小到「自己的好」

例如:

我今天把要給客戶的英文說明書寫完之後,要給老闆看之前超緊張,因為他每次都會大改我的英文,我好擔心又會被他否決喔!

  • → 這裡是照慣例地在負面預設。

結果傳給他之後,他雖然沒有稱讚我寫得很好,但是卻說原廠應該要付錢給我,我幫他們整理得這麼清楚..... 我終於要出運了!

  • → 雖然沒有稱讚但是也沒有大改,而且也並沒有到“出運”這麼誇張,但是可以刻意把這點放大來鼓勵自己、肯定自己


也可以簡單一點的日記:

今天我鼓起勇氣想說要穿得亮麗一點出門,故意配個很潮的紅襪子,一整天下來也沒被誰說搭配得很奇怪,嗯沒錯!我果然就是最靚的時髦女生!

  • → 雖然沒有人說很奇怪並不能表示他們沒有在心裡偷笑,但是反正沒聽到就是好事,可以刻意把這點放大來鼓勵自己、肯定自己
認同日記會和肯定句洗腦很相似,都是在盡情地稱讚、鼓勵、肯定自己。
不同的是,寫認同日記是在練習藉由真實發生的事情,運用換框思考或轉換思考法,再搭配寫下來的這個動作來強化自我肯定的能量

不用去管是否在自我感覺良好,只要是在不傷害他人的原則下(這是底線),我們自己感覺高興即可。因為我們本來就該無條件地認同、肯定自己。

文章剛開頭出場的那位・眾單身男女的貴人── 馬修赫西,他有一次在Lewis Howes (路易斯豪斯,註1)的訪談裡就這麼說到:

(我直接濃縮並翻成中文)

如果去問一個爸爸或媽媽說你為什麼愛你的小孩,他們不會跟你說噢是因為他考試考滿分、也不會跟你說是因為他很努力學習、更不會跟你說是因為他早上穿什麼衣服超可愛的。如果去問父母為什麼愛你的小孩,他們會說就是愛啊,因為那是他們的小孩啊。
那麼,如果我們把這個概念拿來套用到 「Self-love /愛自己」上呢?
我們就是自己生出來的小孩,從出生的第一天起,我們就是全心全意地愛著這個人類(=我們自己)。無論他聽不聽話,我們就是愛著他,我們唯一的工作就是照顧好他、支持他、鼓勵他、讚美他...等等,試著給這個人類(=我們自己)最好的生活和最好的人生。.... (後略)

(第N次說明:愛自己就是認同自己)

貴人都這麼說了,我們照做就是........ 但是,不是啊,我是真的很不喜歡現在的自己啊!!

好的,除了寫【認同日記】來加強、強化對自己的肯定,我們還可以這樣練習──

【付諸行動,去成為自己喜歡的那個人】


※ 如果你是個新讀者,「去成為」這個idea是來自James Clear的著作【原子習慣】,請參閱這篇文章。以及,「去成為」就是Neville Goddard所說的live in the end,也就是正確聚焦的意思。

在情緒冷靜且穩定的時候,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希望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不要草率隨便思考,請謹慎一點,列個清單。

這個清單裡一定會有很多細項,外在的、內在的都會有。

比如說,我希望自己是個漂亮的人、有錢的人、溫柔的人、身材好的人、事業爬很高的人、有權有勢的人、很討長輩喜歡的人、很受小孩子歡迎的人、是運氣很好的人、是個體貼的人...... 等等。

外在層面的部分很好處理,希望自己是個漂亮的人,那就從現在開始認真保養皮膚、注意飲食、找出適合自己的風格,然後學習打扮和化妝。

而內在層面的部分就會稍微複雜一點,接下來,我會繼續以上面分享的愛跟父母吵架的事情來舉例。為了幫助理解,我會拆解得很細,有看不懂的地方請留言提問。

一開始在列清單時,我可能會寫:

希望我的父母不丟臉。

這句話一寫出來,馬上可以察覺到這是匱乏的心態。(對吧?你們有察覺到吧!)

不行不行,我應該是要「以我為主」,不是父母,所以──

我想要成為有著令人喜歡的父母的人。

但是,這句話不光是饒舌,甚至依舊是在暗示著我對我的父母不滿意,還是匱乏。

以感情願望來說,如果要做到正確聚焦,有個很重要且必須要有的情緒是「感覺被愛著」,而且是「被自己愛著」,這才會符合認同自己(aka愛自己)的核心。

一樣的道理,如果我想要有著令人喜歡的父母,前提是我要先喜歡著我的父母。如果連我自己都不喜歡他們,如果我向外表現出去的是對父母的討厭,那麼又有誰會喜歡他們呢?

(忍不住要澄清,我現在沒有討厭他們喔,我是在拿曾經的我來做舉例,是舉例!)

所以──

1- 先找出父母的好

試著改造豐盛日記,把所謂聚焦在「好的事物」縮小到聚焦在「父母的好」。

尤其可以去回想父母對我們的好,也可以試著去以父母的角度來思考。

比如說:

1-1)雖然我媽現在很懶惰懶到令我煩躁,但是她以前可是憑一己之力養活全家人,俐落又能幹,現在只是因為老了所以懶得動了,我不應該目光這麼狹隘的。

1-2)雖然我爸脾氣很壞很愛亂罵髒話,但是以他年輕時的遭遇來看,若換成是我,我可能也會這麼暴躁吧。

試著去找出父母的好,就跟寫豐盛日記一樣,是在幫助我們轉換看待事物(他們)的眼光,從負面轉換到正面

但是還沒完,找出父母的好之後,很重要的是──

2- 接受現狀,接受我與他們就是不同的個體。

他們是他們,我是我。雖然我是他們生出來的,但是,「創造你本身的是你自己,能夠改變你本身的也是你自己。」

※ 「」裡的粗體那句話是來自Dr. Joseph Murphy的著作【潛意識的力量】,請參閱(#5)(#5.1)這兩篇文章。

拆解到這裡,我便能釐清出「我希望成為的那種人」是哪種人了──

雖然我的父母很懶惰很愛吵架,但是我當然可以走出自己的路,當個勤勞又溫柔的人!

── 勤勞又溫柔的人。

※ 這也是一句很適合在又被激怒時鼓勵自己的肯定句。我有一次在討論區發布了一篇文章也是在分享利用「雖然但是」的句型來構造肯定句。

然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後,我的心態已經慢慢轉換過來,我不再一看見父母就暴怒;本來我在最一開始列的清單「希望父母不丟臉」以及「想要成為有著令人喜歡的父母的人」,也已經不成立了,因為我的目光已經轉換了。

我會發現我正在改變,改變成── 當面對父母時能夠保持情緒的平靜和穩定── 的人。

於是,「我希望成為的那種人」的最終版就會變成:

我不但是個勤勞的人,而且我也是個溫柔對待父母、能夠保持情緒平靜和穩定的人。

方向定出來(釐清)了以後,每次只要遇到我又想發火的情況,我就會提醒自己要正確聚焦、要living in the end,要付諸行動去成為自己喜歡、希望的那種人。

我們同時也能將這個人設看成是一個願望──

意思是,當我們釐清出「想成為怎樣怎樣的人」之時,這顆種子就會被種下,種下以後橋樑會開始unfold,我們順其自然地搭上橋,事情就會開始慢慢地往好的方向(我們想要的方向)發展。

※ 討論區有相關故事




(先這樣,下集我要把感情篇結束。)


※ 註1:

Lewis Howes(路易斯豪斯)以前是一位美式足球選手,後來因為受傷而不得已中斷運動職業生涯,再加上生活中一堆可怕悲傷的事情不斷發生,本來渾渾噩噩覺得人生沒希望了,但是好在他最終還是振作起來,勇敢面對恐懼,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然後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現在他是暢銷作家兼商業教練,他在Podcast & YouTube分享+訪問了很多成功人士的故事,幫助普羅大眾找到對的方法來面對創傷。(有興趣的自己去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