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而家喺边?求职落选80次,他们移民后重新“学返工”
「厚脸皮、不懂就问、不怕被拒绝……他们在异地找寻工作时炼成了新技能。」
端传媒特约编辑赵云、编辑李慧筠
香港以奉行资本主义为傲,税率近乎全球最低,失业率在发达经济体中长期处于极低水平,同时以效率高工时长狂加班见称。香港人乐于自诩社畜,不论风雨“我的诉求就是准时上班”。放下在香港建立的事业到另一个地方找工作,既用来维持生计,对一些人来说,也是实践理想、找寻自我价值的路径。
英国港侨协会于7月26日发表“移英港人政策研究计划”研究报告,探讨移英港人融入英国的情况,收到657个有效受访样本。当中,47.4%受访者表示找到全职工作,不足一半。在找到本业工作的受访者中,有41%人表示自己比较在港时降低职级,47.5%人表示相较在港时减薪。其余不少人找到兼职工作,或处于失业状态,另外亦有学生或退休人士。研究发现,无业人士及学生正面对严重或明显的心理困扰。
这一期的投稿故事,有初出茅芦者被拒80次依然得到鼓励;也有中层专业人士在外地职场闹出笑话;有前记者离开后要消化工作跟志业再无关系的现实。在新职场上面临挫折、或转换行业重新开始,难免混合了对自我的质疑、移民选择是否值得等等挣扎。学会厚脸皮、不懂就问、不怕被拒绝……这是他们在异地工作炼成的新技能。
“你而家喺边?”是关于港人离散的新栏目,端传媒目前正持续征收世界各地港人的小故事。我们订立了一系列生活化的主题,只要你是在2019年后移民离开的香港人,都想邀请你投稿分享生活琐事和观察。如果你更早离开香港,或非香港人,却对2019年后这一波港人离散有第一手观察,亦欢迎你投稿。请按此了解更多。
收80次落选通知,终于炼成“不怕被拒绝”的勇气
Paperplane,19至25岁,2023年3月移民英国伦敦
到埗英国大半年,已经历超过大抵80次电话面试、视讯面试和亲身面试。从一开始战战兢兢,到近期的泰然自若,原来不知不觉间训练出“不怕被拒绝”的勇气。
跟香港不同,无论成功或落选,英国雇主总会给应聘者一个答复。我一直从事创意文字工作,由于欠缺当地工作经验,投出去的数百份履历大多数没有面试机会,收到落选通知是家常便饭。最夸张的一次是寄出求职信后十分钟,便已收到落选通知。
若然有幸得到面试机会,亦得过五关斩六将——虽然我只是应征初级职位,两轮面试已是最基本要求,一般都需要再加上笔试,甚至需要三轮面试。为了在视讯面试中有更好表现,我将早一些常见问题的答案写在便利贴,贴满于衣柜上,面试时充当“猫纸”。但我后来慢慢发觉,面试时根本来不及仔细读便利贴的内容,比起“提水”,这些便利贴倒是在建设自信方面比较有用。
每次需要亲身面试,我都如临大敌——亲身面试代表成功机会颇大,一般而言都是最后一轮面试。英国亲身面试会让人感受到双方的平等,比起香港冷冰冰的见工面试,英国公司的面试官总会先与我闲聊几句。他们总会热情地问:“Do you need any tea or coffee?”,然后最少会给见工者一杯水。
有一次因为铁路罢工,即使我提早了45分钟出发见工,最后亦迟到了5分钟。他们不但没有怪责我,更反过来安慰我说大家都明白伦敦的交通不善;更指是他们忘了当天有罢工,不然绝对不会安排当天面试。虽然不知是否英式客套说话,但确实是叫我安心了不少。当日天气寒冷,与面试官握手时,她感觉到我的手异常冰冷,坚持要给我一杯热茶。她们知道英文并非我的母语,亦贴心地放慢语速。
英国企业亦会为落选者提供回馈建议。虽然我在上述机构面试后落选,但她们在回馈电邮中不停鼓励我,说我在150多个履历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一轮有机会面试的三位候选人之一,已有一定实力,千万不要气馁。这些肯定很多时候成为我继续坚持的动力。
只身到海外生活,在陌生的国度奋力找寻认可,似是在茫茫大海中浮沉。到底何时才能到达彼岸?自己实在毫无头绪,亦未能看见终点。但这些鼓励说话就如救生圈,让我有勇气继续向前,找寻属于自己的位置。飘洋过海后,我的工作能力依然得到别人赏识,也许欠的只是一点运气,还有一个机会。就此为自己和每个在海外求职的港人打气:“每一次见工,都会离新的工作更近一步”。不要停步,即使再困难,也要咬紧牙关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