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移民潮雖從高峰有所放緩,留港長者的情緒狀況仍是潛在社會問題。有社福機構調查發現,感到幸福感較高的留港長者人數由去年的約22%上升至約56%,不過仍有逾六成留港長者有較高風險感到「社交孤立」,更有近五成有抑鬱傾向。有機構推出長者支援計劃,每月一次協助他們透過視像通話,與移民子女溝通:又同場舉辦展覽,讓長者寫下留港原因,以及給移民子女的說話。

楊女士、岑詠恩、林漢煒
左起:楊女士、岑詠恩、林漢煒

仍面對孤立 獨居長者尤甚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2023年8月至2024年5月進行「留港長者狀況及服務需要調查2024」,由社工以面談形式訪問135名55歲以上的留港長者,逾4成的留港長者並沒有子女在港。服務處於去年亦做過同樣調查,比較調查結果發現,留港長者幸福感較去年有改善,幸福感較好的留港長者人數由去年的21.9%上升至56.3%,升幅超過一倍。

調查指,135名受訪者中有45.9%的留港長者是獨居長者,反映孤立情況日趨普遍。而社交孤立屬高風險的留港長者由去年的79.5%下降至63%,跌幅逾一成半。而有抑鬱傾向的留港長者則由69.9%減至49.6%,跌兩成。服務處研究及發展主任陳志慧指,兩者數字較去年調查低,但仍屬偏高水平。

另外,服務處樂暉傲創主任林漢煒稱,長者面對子女移民後要適應生活重心轉變,調查顯示,26.7%的長者表示生活重心在子女移民後有所轉變,涉及「情緒」、「生活模式」及「角色轉變」。林漢煒又引述有長者稱,「明明上年新年仲都煮緊九大簋招呼家人,今年得子女走晒得自己一個,煮都唔想煮,落街買兩餸飯就算」。

R0009461

支援長者培養興趣、參加活動減孤立

為此,服務處推出第二期「社區好幫手—支援留港長者服務計劃」,於下月開始。服務處表示,根據調查,留港長者最需要的首五項服務為「參加中心活動」、「義工慰問及探訪」、「培養興趣」、「智能科技運用」及「家居維修」。

服務處又指上期計劃成效顯著,54%有抑鬱傾向的留港長者在參與計劃後轉為「抑鬱傾向並不明顯」,更有66.7%幸福感較差留港長者於參與計劃後轉為幸福感較好。調查亦反映「與移民子女聯絡頻率」是影響留港長者情緒的關鍵因素,故計劃會舉辦每月一聚,協助長者在視像通話中與子女溝通,促進雙方關係。

林漢煒指,在傳統華人社會觀念下,家庭著重團圓及孝義,令留港長者在子女移民後,在大時大節容易想起往事,可能出現抑鬱情緒,加重孤獨感,亦難以與其他親友啟齒。加上華人觀念習慣「報喜不報憂」,令長者更擔憂子女移民後的適應問題。

楊女士展示手工作品

留港長者曾到外國現焦慮 

有份參與上期計劃、現年76歲的楊女士,與大自己10年的丈夫育有兩名女兒,她們皆先後移民加拿大及英國。楊女士指,自己曾到英國與小女兒同住約半年,但因為不適應外國生活,終決定回港。

她憶述,初到英國時,因為女兒放下手頭工作,陪同她生活,故感覺似渡假。但後來當女兒工作恢復正軌時,發現身邊沒有朋友,「唔識字又唔識路」,感覺身邊無傾訴對象,感受不到外國生活的愉快,更出現失眠及食慾不佳等徵狀,更瘦了十幾磅。回港後,經醫生診斷,出現早期焦慮症。

R0009393

後來,她透過參加第一期「社區好幫手—支援留港長者服務計劃」,平日參加社區活動,如端午節包糭、和諧粉彩等社區活動,認識同是留港長者朋友,透過與同路人傾訴建立連結,焦慮症狀才得以舒緩,重新建立生活重心。她形容,參與計劃令生活「錦上添花」,稱「雖然子女唔喺自己身邊,但好似有班親人喺身邊」。她表示,自己亦介紹了不少朋友參與計劃。

服務處提出多項建議,包括鼓勵留港長者同行互助重拾生活樂趣,及自我覺察情緒行為並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服務處又建議社福界,建構留港長者服務平台,例如增設專屬小組及活動,建立長者的安全感,鼓勵他們表露自己。

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