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嶼】梅窩深山辦環境教育近20年 Jenny:生態環境地「發展」殺雞取卵、大眾觀光模式過時
(獨媒報導)政府建議在南大嶼發展「生態康樂走廊」,把水口及貝澳兩個極具生態價值的地方發展成生態旅遊勝地等。
1989年首次到港、18年前在梅窩創立永續教育中心的資深環境教育工作者Jenny Quinton認為,高生態價值地區不適宜發展成大眾旅遊景點,批評發展計劃「殺雞取卵(Killing the golden goose)」。她亦認為以發展為優先考慮、吸引大量遊客帶動經濟的「大眾觀光」(mass tourism)模式早已過時(Very old fashioned),只有先保護好生態環境,長遠才能發展成高端及可持續的生態遊產業,吸引有質素及消費力高的遊客來港。屆時不但能為庫房帶來更高收入,更能成為鄰近地區的先鋒典範。
她強調大嶼山不能夠直接抄襲泰國芭堤雅的發展模式,指芭堤雅模式全都是一式一樣的(Everybody can have a Pattaya and All the same),但大嶼山的生態多樣性是獨一無二的。
生態愛好者貝小姐認為於長沙建碼頭,發展水路交通會影響附近水質,降低遊客進行水上運動的意欲。她又認為香港每逢五月至十月都是雨季,並不適宜設立開敞式的登山吊椅。
水口步道引遊客直達生態敏感地 應減少建設控制訪客量
Jenny Quinton在英國鄉郊長大,1989年首次到港旅遊後,對大嶼山一見鍾情,自此決定定居香港,2006年於梅窩的深山中創立永耕教育社區Ark Eden。她現為Ark Eden的項目總監,為成人和兒童舉辦各類型活動如植樹活動、探索叢林河溪和暑期教育營等,帶領參加者進入大自然,教育有關環境保護的重要。
政府在諮詢文件中提出,為保護水口的生物多樣性和非常獨特及完整性的沙坪,會在沙坪靠岸位置提供步道,讓訪客可避免直接踏進沙坪亦能欣賞水口的景色。Jenny指出,最具破壞力的並非遊客有否直接踏足沙坪,而是前來遊覽的旅客數目。她擔心步道的建造工程不但會破壞現有沙坪,亦會把大量遊客引到高生態價值濕地的心臟地帶。
她指出,大眾旅遊(Mass Tourism)在世界各地都帶來環境破壞的問題,並不是理想的旅遊發展模式,她說:「大家看見有美麗的景點都會蜂擁而至,令地方美麗不再。同類事件已上演太多次,遊客只會帶來破壞。(Everyone goes to beautiful places and then there's no more beautiful place. How many times have we done that? You will just ruin it.)」她擔憂若發展項目欠缺規管,會為環境帶來無可挽回的破壞,做法有如「殺雞取卵(Killing the golden goose)」。
水口教育中心擬建位置
Jenny指出,真正的「生態旅遊」應善用現有資源,避免在生感敏感地區進行額外建設。她認為政府只需在附近提供遮蔭處、洗手間等最基本的公共設施,並以小組形式帶領遊客參觀濕地。限制到訪旅客人數不但能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才能為旅客帶來更豐富、更高質素的旅遊體驗。
貝小姐居住在梅窩已十多年,一直身體力行的關注大嶼山的生態保育。她引述土拓署可持續大嶼辦事處在2017年委托顧問進行的生態研究指,水口被評定具有非常高的生態價值,是需要積極修復及管理的濕地,她慨嘆政府現時計劃興建步道的工程是「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她分享自己曾遊覽馬來西亞姆祿山國家公園、青海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經驗,指理想的生態遊產業應以控制人數、減少人為建造物為兩大前提。她提議效法外地,由遊客中心統一提供各類行程,涵蓋一日遊到三日遊套餐等,需要事先預約;每團限制名額,設有特定路線及由專業生態嚮導帶領,確保遊客守規,以及不會超出環境承載力。
Jenny則建議政府把水口高生態價值地區改劃為有特殊科學價值的地點(Site of Special Scientific Interest),先保護好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做好規管和保育工作,長遠才能成為高質素的生態旅遊景點,吸引有質素及消費力高的遊客來港,不但能為庫房帶來更高收入,更能成為鄰近地區的先鋒典範。
政府在諮詢文件中提出在貝澳灣西面提供行人步道,從貝澳沙灘、經行山徑、連接至山坡上的引水道,當中包括以樹頂走廊設計的步道可作為戶外教室,介紹當區生境生態及物種(例如濕地)等,遊客可近距離觀看樹林生態,亦可遠距離觀看貝澳灣和芝麻灣美景。
Jenny指出,大眾觀光模式帶來的旅客行程一般非常緊湊,很多時在景點只能停留短短十數分鐘,設置展板令遊客不能專注於感受環境,認識生態,並不是理想的教育方式。她更直指有關建設不但破壞現有植披,更是「不知所謂(doesn’t make sense)」。她分享,建樹頂步道的先決條件在於樹木要夠高,但在貝澳的樹木一般只有約30年歲,不似澳洲的大樹巨大,不夠高興建樹頂步道,加上貝澳附近有大量早已淪為工業廢料棄置場、擺放廢棄車輛等被破壞的濕地,從高處只會看見滿目瘡痍的景象,情況「令人感到尷尬(Embarassing)」。
因此,她建議政府先徵收位於貝澳具生態價值的私人土地,修復被破壞濕地。她認為貝澳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才是賣點,無需抄襲其他國家的做法強行在不適宜的地方建樹頂步道,政府應該把目光放遠,勿為貪圖短期利益而破壞南大嶼僅餘的一片自然樂土。
貝澳是全港最大的水牛棲息地,惟當局文件並無提及水牛,令嶼南水牛學會主席感到擔憂。(相關報導)
南大嶼交通承載量不足 憂步大澳後塵
貝小姐提到,政府預計假日日均增加6,000名遊客,加上本來約2,700名遊客,另外居民約1,000人,即約9,000人出入大嶼。她計算指,以一輛嶼巴或一架街渡約150人的載客量,要消化9,000人的交通需要,上午高峰期需開出約60班巴士或街渡班次,下午高峰期亦需開出約60班巴士或街渡,擔心整片南大嶼都會步大澳後塵,不勝負荷。
她亦反對在長沙興建碼頭及訪客中心,直指會迫爆長沙,加上小碼頭的運輸成效不大,機動船又會影響該帶水質,降低遊客玩水上運動的意欲。她建議將南大嶼交通樞紐及訪客中心設在梅窩,指梅窩有更多空間消化人流。她續指,可善用梅窩目前閒置的新界鄉議局南約區中學作為基地,加強市區往來梅窩的水路交通,再由梅窩接駁至長沙,減輕嶼南路的交通壓力。
政府建議利用在上長沙嶼南道以北的綠化帶山坡規劃歷奇度假區,增設不同刺激程度的歷奇設施,如繩索歷奇及登山吊椅等。貝小姐對此感到不解,更指香港的五月至十月是雨季,不適宜在山上建設戶外歷奇設施,她認為不應將外國的模式搬字過紙。Jenny則認為政府需改變現有的發展模式,停止以經濟為名過度開發土地。她認為處處工程只會破壞現有環境,令遊客止步。
Jenny批評,使用南大嶼的濕地環境作旅遊發展項目與當初的「北發展、南保育」的原則背道而馳,她說:「發展大眾旅遊並不能與保育共融,更不符合「南保育」的大原則,這是眾所週知的事實。( You have said “conservation in the South”, so you can't do mass tourism and have conservation. Just doesn't work. Any fool knows that.)」她認為政府應多聽取民意,集思廣益,知道計劃的不足,才能制定出更好的發展方案。
記者:Iris Wong、Dennis 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