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香港首次有研究調查郊野哺乳類動物糞便微塑膠,發現水牛、黃牛、東亞豪豬、野豬及獼猴五種郊野常見動物的糞便85%含微塑膠,檢出的微塑膠類別常見於即棄塑膠包裝、外賣盒及即棄餐具。綠色和平項目主任譚穎琳表示,即棄塑膠污染擴展至郊野,微塑膠容易附上有害物質如重金屬,而動物糞便的微塑膠極有可能進入土壤,經食物鏈層層遞進,有潛在危機影響人體免疫系統和生殖系統。

微塑膠樣本

七採樣地皆發現微塑膠

綠色和平聯同香港和台北的大學科研團隊於2022年6月至8月,在七個分佈港九新界及離島的郊區採樣點,包括西貢西郊野公園、獅子山、金山、太平山、梅窩、貝澳灣及長沙,收集100個五種動物的糞便樣本,發現85%樣本含微塑膠,包括全部地方的樣本合共發現2503粒微塑膠。

綠色和平提供圖片
綠色和平提供圖片

綠色和平提供圖片
綠色和平提供圖片

黃牛濃度中位數最高達六成半 或與進食習慣有關

其中黃牛微塑膠濃度最高,不同地區濃度中位數由4.1%至65.5%不等,當中以大嶼山長沙的黃牛樣本最嚴重,貝澳灣的水牛亦驗出高達17.7粒的濃度中位數。至於獼猴、野豬及東亞豪豬的中位數則為個位數。由於過往微塑膠研究主要集中於海洋或河流研究,較少地區研究動物糞便微塑膠,所以難與其他地區比較。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高級講師Christelle Not
Christelle Not

參與研究的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高級講師Christelle Not推測,濃度或與動物的進食習慣有關,水牛和黃牛會不經挑選地進食地上食物,容易誤食塑膠。相對地獼猴比較揀擇,會選擇偏好的食物,野豬則偏好水果。她表示,微塑膠對動物的影響需要進一步研究。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譚穎琳
譚穎琳

微塑膠常見於包裝、外賣盒

微塑膠從何而來?調查發現,檢測到的微塑膠類別主要為聚乙稀(PE)及聚丙烯(PP),分別佔47.9%及36.6%,常見於即棄塑膠包裝、外賣盒及即棄餐具。譚穎琳表示,香港郊野與市區距離較近,動物有較高機會接觸塑膠。她指微塑膠可經風吹、分裂風化帶到郊區,難以區分來源是市區抑或郊野公園的塑膠。

譚穎琳又表示,動物糞便是生態循環系統的一部分,糞便的微塑膠極有可能進入土壤,從而進入植物、食物鏈和生態系統。她指微塑膠容易附上有害物質如重金屬,進入食物鏈後最終有機會被人類進食,有潛在危機影響免疫系統和生殖系統。

綠色和平提供圖片
綠色和平提供圖片

促落實第二階段走塑時間表

政府於今年4月落實首階段即棄膠餐具及產品管制,譚穎琳表示需時審視成效,但指首階段規管較小型的膠餐具如膠羹,而非規管外賣膠杯和膠飯盒,認為政府應有時間表落實涵蓋更多外賣即棄膠餐具的第二階段。她又指政府應加速推行膠樽和紙包飲品生產者責任制,源頭減廢,而非只叫市民回收。

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