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是一個擁有七千多座島嶼的國家,呂宋島是菲律賓最大的島嶼,也首都馬尼拉的所在地。呂宋島與台灣的距離很短,大約375公里,尤其是北部地區,在文化地景、歷史發展(尤其是殖民歷程)上也與台灣很相似。

這是我選擇駐紮在碧瑤的原因之一。碧瑤是北呂宋的第一大城,也是交通樞紐,北呂宋各區的文化與民族在此匯集,也是大學城,研究資源與人才薈萃。如果想要進入北呂宋,碧瑤是一個很適合的入口。

從鐘寺的佛塔眺望碧瑤市。

「到語言學校學英文」是我用來切入北呂宋的一條捷徑。這個方法讓我可以很便利的取得三個月的簽證,食宿全包,而且學校的菲律賓教師群就是現成的採訪對象。每天4小時的一對一課程,就是我做田野訪談的時間。

訪談一開始,我就發現英文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理解、轉譯在地知識。以下是非常初步的訪談筆記:

【海系伊洛卡諾 Ilocanos】

我很感謝寫作老師R,他的藝術天份奇佳,大學一開始主修建築,接著轉到菲律賓語,因此對文學、神話、歷史、藝術、設計都頗有涉獵,還是個懂吃懂煮的美食家,很多當地食物的知識都是他告訴我的。

R不是碧瑤人,他的家族來自呂宋島南方的塔阿爾火山(Bulkang Taal)地區,幼年時遷居邦阿西楠(Pangasinan),所以他看待當地文化樣貌的角度是比較疏離客觀的。談起文化認同,他說自己比較偏伊洛卡諾,也就是北呂宋西部沿海區域,因此對碧瑤所在的科地列拉地區(Cordilleras,「山區」的意思)並不理解,雙方的文化表現是有一些共通性沒錯,但總體來講差異很大。

「伊洛卡諾受西班牙影響很深,」他用古伊洛卡諾文(the kur-itan)寫下自己的名字(字母長得很像占婆文),說:「舉例來說,我的名字原本應該是這樣,但用西班牙文讀寫,就變成現在這樣的拼音。我們的名字被西班牙化,是在殖民時期被強迫造成的,但很多事情又是自然發生的。像是我的祖先就可能有西班牙人,所以我的輪廓比較有歐洲人的樣子。我們的文化充滿類似的混融,除了西班牙,我們也吸納了中國、日本、美國的文化與血緣,而我們本地的民族,該怎麼說?是廣義的馬來人吧?」

西班牙人自海上來,殖民城市主要分布在海岸地區,經過三百多年的殖民歷程,伊洛卡諾的西班牙化可以說是必然的結果。但這也只是想當然耳的推測,實際情況是怎樣的,還是得從很多方面的演變過程去一一求證。

在我看來,R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格。他討厭被拘束,崇尚一切美的事物,像海綿一樣吸納各式各樣的異文化。自從我跟他介紹了福建、海盜與菲律賓的關係後,他甚至開始摸索「咱人話(Lân-lâng-oē)」,探索福建對菲律賓文化的影響。

「學習菲律賓-福建話」的Youtube頻道

【山系伊洛卡諾 Ilocanos】

另一位在碧瑤當地土生土長的老師M,則跟我講了很多她對科地列拉的觀察,尤其是對伊格洛特人(Igorot people)的印象。「伊格洛特(Igorot)」就像「伊洛卡諾」一樣,是個集合名詞,並不是單一民族。

「伊格洛特人的皮膚比較白,長得比較好看,高鼻梁,有些人會看起來像華人,英文發音特別漂亮,沒有菲律賓腔。」M說:「而且他們團結又富有,對朋友非常慷慨、重視義氣。如果能和伊格洛特人變成朋友,當你被欺負的時候,他們會公正地為你站出來,保護你、捍衛你的權益。」

一開始當M這麼告訴我時,我聽得一頭霧水。慢慢理解到這些詞彙的意思之後,我目前的粗淺認知是:

1. 伊格洛特人主要居住在山區,氣候比沿海濕冷,習慣穿長袖,比較少機會長時間曬太陽,所以皮膚比較白。

2. 伊格洛特人擁有土地,殖民主需要土地時,必須和伊格洛特人合作(不一定是平等的合作),因此與殖民主的關係相對緊密。

3. 英文發音的腔調一方面要看他們母語的發音習慣,另一方面的可能原因承前。

身為世代居住在碧瑤的伊洛卡諾人,M也有她獨特的混融性格。她的母親有半生都在香港當移工,雇主家是開餐廳的,也因此習得一身廣東料理的好手藝。回到碧瑤後對於當地的煮食技巧嗤之以鼻,也嚴格規範小孩要按照廣東料理的程序處理食材。

她對於海外的一切都充滿好奇,但嚴峻的經濟狀況讓她必須咬牙撐住現實人生、照顧家族。有一天我們聊起週末計畫,她提到要帶手足的孩子去看海,彷彿看海是一件艱鉅大事。

「菲律賓是個海島國家,怎麼聽妳說到海,好像海很遙遠?我記得從這裡搭車2.5小時就到海邊了?」

「對妳來說可能海是很平常的事物,因為台灣的山和海之間的相對距離很短。但這裡不是的。我們出生在山裡,要離開山去海邊,是人生少有的體驗。這個孩子從出生之後從來沒看過海,所以他非常期待噢!」

從山到海的距離,遙遠的不止是物理距離,更是心理距離。

在碧瑤待久了,慢慢理解到山區的涼冷與沿海地帶的酷熱,完全是兩個世界。因此碧瑤本地人非必要不下山,他們深知「去海邊」是一件苦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