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阻擋李惠仁導演採訪 行政院長卓榮泰致歉
本月 10 日上午,李惠仁導演接到農業部的採訪通知,通知上明確指出時間、地點及出席人員等,照慣例記者通常會依照指定的時間、地點前往採訪,並做成報導。然而,當天李導趕赴現場卻被拒之門外,詢問現場阻擋的官員原因,竟是因無邀請函!
The post 農業部阻擋李惠仁導演採訪 行政院長卓榮泰致歉 first appeared on pourquoi 報呱.
本月 10 日上午,獨立記者兼導演李惠仁接到農業部的採訪通知,通知上明確指出時間、地點及出席人員等,照慣例記者通常會依照指定的時間、地點前往採訪,並做成報導。然而,當天李導趕赴現場卻被拒之門外,詢問現場阻擋的官員原因,竟是因無邀請函!
李導、自由時報欲採訪遭擋 農業部人員稱因「無邀請函無法進去!」
李導在自身臉書自訴及當天的影像紀錄還原指出,他在 9:20 抵達,卻遭到阻擋拍攝,理由係因無邀請函,李導當即表示是因為接獲採通才前來,因此農業部同仁就立即向上呈報,但卻仍然以需「請示上級」而無法成功進去。
隨後,自由時報新北都會新聞組記者也到了現場,李導也詢問是否有「邀請函」?記者也表示沒有,於是,他也被擋下來。
隨後,卻有記者也同樣無邀請函,卻在農業部同仁的引導下,換證後成功進入採訪拍攝。詢問引導的農業部同仁,他表示「他是基層無法回應」,也沒有名片可以換。是否有上級指示令人質疑。
李惠仁導演批農業部戕害言論自由 與民眾黨有樣學樣!
整個過程令人匪夷所思,李惠仁導演也隨即架設攝影機開始記錄整個過程,導演也直接在臉書發文並且質疑為何不讓記者進去採訪?難道是有什麼見不得的事嗎?並且表示上週才有民眾黨發言人吳怡萱在記者節嗆媒體說要控制麥克風,沒想到今天竟然有樣學樣,阻擋記者採訪公開活動。
然而,農業部的獸醫所所長鄧明中事後僅傳簡訊輕描淡寫的說,無法進去採訪係「資訊傳遞不良所致」。
李導隨後在臉書憤怒表示,本人 1993 年進入新聞圈,2008 年離開主流媒體成為一位獨立記者至今,從未見過如此無理、如此恣意戕害新聞自由的官員。在此表達最嚴正的抗議!並喊話行政院長卓榮泰指,農業部正在把台灣新聞自由度往下拉!
李導也表示,倘若邱垂章署長與鄧明中所長,繼續裝死,把責任推給下屬,不向被阻擋的記者們公開道歉,立法院下個會期審查農業部總預算時,我一定會到立法院「不期而遇」農業部的大官們,向記者們討公道!
曾以紀錄片揭開農業部弊案 恐因此遭「點名作記號」
李導曾執導過「不能戳的祕密」、「不能戳的秘密之病毒失蹤事件簿」、「邁向權力之路」、「蘋果的滋味」等多部針砭時事,揭發政府弊病的作品。
其中,「不能戳的秘密系列」就是針對農委會(今農業部)及相關管理單位因官僚隱匿甚至扭曲實驗數據的情況下病毒演化、疫情更逐步擴散,探討防疫缺失與責任歸屬的調查報導式議題紀錄片。
此次李惠仁導演欲取得農業部相關畫面前往拍攝,卻被拒之門外,李導也質疑,是否早就被農業部「點名作記號」,並開玩笑的表示,下次要套絲襪才能進去拍攝了。
卓榮泰第一時間留言道歉 農業部、獸醫所隨後發聲明「深刻檢討」
就在李惠仁導演 11 日將當天畫面公布於社群媒體後,隨即引發軒然大波,行政院長卓榮泰也在該文底下留言表示向李導致歉。
然而,農業部獸醫研究所遲至 9/12 才發佈聲明表示,對於發生阻擋入場一事,已深刻檢討並於未來做好內部同仁教育與勤前提醒,避免不再發生此類事件,也對李惠仁導演未能於當日入場一事深表歉意。
馮光遠:農業部是管畜生的單位 自然畜生很多
知名作家馮光遠也在臉書寫道,看了惠仁的臉書,我跟惠仁打了通電話,我安慰他,農業部是個管畜生的單位,所以,裡頭的畜生應該很多,請他不要太生氣。
他提到,台灣作為民主國家,可是公務員行政中立、以國家利益為優先的這個價值導向,始終還是在「建立中」的階段,這我們真的很憤怒。
想二十多年前,第一任民進黨總統就職,當時,我還在余老先生的中國時報任職,就曾經從政治組同仁那裡聽過一件事,即是,國民黨籍的政府高官,常常在下班之後,直接驅車至國民黨黨部開會,透露他們要執行的一些民進黨政府的政策,並討論如何扯其後腿
二十多年過去了,民進黨政府,你們也許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知道怎麼防),當中央政府公務員裡頭,還是充斥著經由黨國教育教出來的一堆畜生,台灣的民主,就算你們再怎麼努力地求其有效率、中立,可是畜生一直從中搞鬼,最終,事倍功半,也只能徒呼負負。
本篇報導相關的李導系列作品:
2021/04/19 公視 【不能戳的秘密I:政府病毒】台灣禽流感的防疫與破口 謊言比病毒更可怕
2021/04/19 公視 【不能戳的秘密II:國家機器】官方從否認到承認 人們從相信到懷疑 「危雞」如何成為轉機?
2023/09/09 公視 【不能戳的秘密III:官官相護】│我們在疫情中存活了下來,這不是僥倖,是人類的不斷的矯正與前進。
The post 農業部阻擋李惠仁導演採訪 行政院長卓榮泰致歉 first appeared on pourquoi 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