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港人速寫日記#194 火鍋料與麵食的奇妙結合
有一天,我們到一家餐廳晚餐,原本以為是火鍋店,但原來是一家以火鍋為概念的麵食店。即是湯頭與麵以外,還把不同的火鍋料都放進去,再選一款肉,例如牛/豬/羊,這樣就有一種吃火鍋錯覺的麵食。那一剎那是有點意外,這樣就是一碗麵/火鍋了嗎?那些火鍋料是什麼一回事?
這讓天爸想到台灣有一款麵食叫「鍋燒意麵」,台南人對鍋燒意麵要求很高,湯頭要到味,意麵只能煮到八分熟,上桌時還有點硬,在等待泡軟的這時候,你可以先喝一口湯頭,再品嚐一下配料。配料一般會有蛋有菜,有些店也會加一些火鍋配料,看起來比較豐富。大天二很喜歡吃蟹柳(蟹肉棒),其他一兩款丸類或蛋餃也無不可,反正感覺很豐盛。
移居新竹後,發現遇到火鍋料的比率增加了,不只是鍋燒意麵,有時候海產粥中會有火鍋料,冬天點薑母鴨也有火鍋料,好像只要不特別說明是哪一款肉,就會遇到火鍋料。
打邊爐(吃火鍋)時預備火鍋料很合理,在香港打邊爐時,天爸除了會買肥牛外,就會買一堆火鍋料來打邊爐。天媽比較講究,肥牛、雞肉、豬肉、各款海鮮應有盡有,火鍋料是應酬天爸這種不會吃的人,才買回來放在旁邊當配料。
有一次與台灣朋友有一個小聚會,在朋友家中吃火鍋,意外地竟然全都是火鍋料,全部倒進去⋯⋯那時候天爸安慰自己:眼前的火鍋只是打發時間的配角,朋友間的聯誼才是主角。
天爸也很喜歡火鍋料,以前仍住香港時,冰箱中總會備有一包火鍋料,例如會有不知出處的牛丸、魚蛋、雞肉腸等等,煮麵時如果家中沒有鮮肉,隨意加一點火鍋料進去,真的是不錯的選擇。但那必然是最後的選擇,如果家中有鮮牛肉,有元朗的勝利牛丸,有長洲的魚蛋,應該就輪不到火鍋料上場了。
對,火鍋料是家中最後一道防線,是萬一家中都沒有好料時,才會出場的配角。然而在台灣的餐廳,火鍋料卻是吸引大家光顧點餐的必備食材,在朋友的聚會中,火鍋料是用來款待朋友的食材⋯⋯火鍋料,尤其是超市買到廉價的火鍋料,很多時候都是麵粉塑形的食物,即使有味道也只是人工添加的味道。但台灣火鍋料還是有下功夫的,吃起來絕對符合彈Q這些台灣人追求的口感,任何食物只要加一些彈Q的東西進去,就像銷量密碼一樣人人大讚好吃。
入鄉隨俗,是每一位異鄉人都有的絕技。現在天爸走進早餐店,點一碗鍋燒雞絲麵,看到湯面浮著各種的火鍋料,就知道店家已經盡了最大誠意,在有限的預算內給出最豐富的食材。
薪水就那一點點,天爸能付得起的就是備有火鍋料的麵食,不然還想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