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學問回中國,做得了嗎?」

當年東京大學畢業後,王柯曾經想回去中國工作。但他的指導教授山內昌之用這句話直接打醒他。[1]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博論《東突共和國研究》,研究1944–46年第二次東突厥斯坦(新疆)獨立運動,也是東突(疆獨)組織懷念的輝煌歷史,這正是中國的政治禁區之一。

山內昌之(左);王柯(右)

山內昌之(左);王柯(右)

他的博論以《東トルキスタン共和国研究-中国のイスラームと民族問題》為名出版後,得到日本第十八屆三得利學藝獎。[2]本書《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1930年代至1940年代》,就是在日文版的基礎上,大幅擴寫而成。

為什麼維吾爾人叫新疆「東突厥斯坦」?這背後有什麼歷史緣由嗎?以及為什麼疆獨組織要以「東突厥斯坦」命名,而中國禁止使用這個名詞?難道這個名詞有什麼魔力嗎?

日文版(1995)、簡體中文版(2013)、英文版(2018)

日文版(1995)、簡體中文版(2013)、英文版(2018)

他從分析這段期間新疆的民族、宗教、社會結構、政治體制、經濟,以及當時大國的國際角力入手,透過本書讓我們理解「東突厥斯坦」這個名字從何而來?為何被採用?從清代以降,新疆的歷史究竟如何?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如何爆發?又對中國日後統治新疆,造成了什麼影響?

另外,雖然1920年代「維吾爾族」一詞才出現,但為行文方便,均採此名詞稱呼新疆多數居民。

在「中華」與「烏瑪」之間

十八世紀初,清朝消滅準噶爾,將新疆併入版圖。作者指出,作為實行「多元型天下」的非漢王朝,採取「少數民族牽制中國漢人」的統治策略,清朝將新疆作為「藩部」,並且是特別的「滿洲軍事自治領」,意外地使新疆成為在「中華」王朝與「烏瑪」(伊斯蘭共同體)之間的特殊地帶。[3]

然而,清朝大臣與當地官員貪污腐敗,加上生活貧困,逃往中亞浩罕汗國的宗教領袖和卓家族不斷潛入新疆,發動對抗異教徒清朝的「聖戰」,導致動亂不止。清朝派軍平叛,卻造成過度負荷的財政赤字,被迫改易國策,讓漢人屯田新疆,造成民族衝突。

因此,當西北回族叛亂時,新疆的回民與維吾爾族再次發動「聖戰」,浩罕將軍阿古柏更與和卓家族進入新疆,終結清朝統治。然而阿古柏將和卓家族盡數屠戮,為了確保政權穩固,遂在外交上爭取英國支持,想藉英國使清朝承認他的政權,並讓英俄取代清朝在新疆的影響力。

阿古柏

阿古柏

清朝為了確保國家存續,需要確立未來的路線,這就是李鴻章「海防論」與左宗棠「塞防論」之爭。最後,左宗棠勝出,並親自率兵進軍新疆,摧毀了阿古柏政權,「收復」新疆。面臨近代國家轉型壓力的清朝,必須明確國家疆界,這就必須將「藩部」改造成「領土」。所以1884年仿效中國內地建省,明確新疆作為中國的領土。

而邊境貿易的開啟,出現了維吾爾族資本家,他們在與同屬突厥伊斯蘭民族的烏茲別克、塔塔爾(即俄國韃靼人)、柯爾克孜(即吉爾吉斯人)、哈薩克等中亞各族往來時,理解推動民族現代化的重要。

因此,維吾爾資本家贊助族內青年,前往俄國韃靼人的中心喀山,以及鄂圖曼帝國留學。受到俄國韃靼社會「扎吉德」運動的影響,維吾爾族近代知識份子逐漸誕生。他們回新疆後,推動「近代維吾爾啟蒙運動」,促進「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與現代化在新疆的傳播。

民族危機與第一次東突運動

民國時代,新疆省縣以上的職位只在漢人間移轉,維吾爾族完全被排除在外。加上漢人大量湧入新疆,形成自己的民族社會,省政府又均為漢人、支持漢化,使漢族不僅不願與少數民族溝通往來,更歧視少數民族。當時在新疆的漢族,握有巨大的優勢與權力。

而在新疆這個「灌溉農業社會」中,水資源具有高度重要性。因此,高度壟斷水資源的地主集團「阿克薩卡爾」控制了縣以下的權力。宗教領袖更與之合作,將農地託付給他們管理。而在阿克薩卡爾治下,鄉村貧富分化懸殊,維吾爾農民許多成為佃農、雇傭者甚至是奴隸,文盲率高達96%。

宗教領袖與地主雖形成經濟上壓迫底層的特殊階級,但因為伊斯蘭司法體系偏袒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遂以伊斯蘭教為對抗漢族的文化與自我認同象徵。伊斯蘭教卻成為了吸收對漢人掌握權力與優勢地位不滿情緒的載體。

此時,處於下層的維吾爾民族,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上都因為民族壓迫,陷入了巨大的生存危機。而最先感知到這個危機的,就是近代維吾爾啟蒙運動下產生的維吾爾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