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歌,沒那麼簡單(上)
「我們的格言是自由,目標是神聖的,
在戰鬥中光榮地死去要好於,
再一次在我們古老的土地上成為奴隸。」
,羅馬尼亞國歌《醒來吧!羅馬尼亞人!》
國歌(national anthem),望文生義,代表著一國之歌,一國之頌。無論是對內的校園升旗與廣播節目,或是國際矚目的運動賽事與各項錦標,當悠揚的旋律緩緩奏起,眾人齊聲同唱之際,無一不是為喚起一個國家或民族對其歷史跟傳統之頌辭。而從「吾皇御統傳千代」直到「前進!前進!讓敵人的污血澆灌我們田野!」,即使是內容南轅北轍的歌詞、曲調,但最終的訴求永遠都是以彰顯愛國主義,貫徹愛國教育為優先……
聽長輩說過,以前到戲院觀賞電影,在正片播映之前,大大小小總要起身站立,整理儀容?不!是恭聆國歌!不然可是得依《違警罰法》罰緩或申誡呢!
最早的國歌起源今日已不可考,但現時公認可追朔至西元1568年的荷蘭《威蘭頌》(Het Wilhelmus)是目前流傳的最古老國歌。詞曲以荷蘭共和國首任執政,也是荷蘭「國父」威廉一世(Willem van Oranje)為第一人稱,詳實敘述了荷蘭人起義(八十年戰爭)脫離西班牙帝國統治的故事。歌詞全長15個段落,同時在佚名作詞者的巧思之下,將每一節的首字母結合起來,更會出現Willem van Nassov(拿騷的威廉)……拿騷也正是威廉一世的根據地與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