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w-image


哥布林(英語:Goblin),或譯作哥布靈、高扁、鬼怪、惡鬼、妖怪、大耳怪,是一種傳說中長相怪誕可怕、小型的類人生物,一般都有長長的尖耳,鷹鉤鼻和金魚眼。最早在中世紀出現,廣泛流傳在多種歐洲文化的民間傳說中。根據故事和原籍國的不同,他們被賦予了相互衝突的能力、氣質和外表,從頑皮的家庭精靈到惡意野蠻的小偷,他們通常擁有類似於仙女惡魔的魔法能力,例如變形的能力。 類似的生物包括布朗尼、矮人、杜安德斯、侏儒、小鬼、小妖精和狗頭人,但他也通常用作所有小型精靈生物的總稱。這個術語有時會擴展為包括其他文化中的類似妖精的生物,例如pukwudgie、dokkaebi或ifrit。


普遍形象


哥布林(Goblin)是一種傳說中的類人生物,一般都有長長的尖耳,有著暗綠色皮膚,有著紅眼睛,身高在矮人到人類之間都有,個性貪婪又卑劣,性格傾向邪惡、狡猾而善於詐欺。牠們主要生活在黑暗深處的地下世界,有著獨特的行動秩序與體系。雖然文化發展程度稱不上高,戰鬥能力弱小但會以大批群體行動補其不足,他們是由精靈或是人類異變而成,被稱為:隕落的人類或者精靈。

「哥布林」這個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國的「Gobelinus」,這是一個曾經在諾曼第一個製造麻煩的惡魔的名字。 ),這是一個德國生物傳說,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各種文化中的各種早期神話之一,由於「哥布林」是一種在西方神話故事裡的生物,在東方語言並沒有等同的概念,所以不同的作品對這種生物都有不同的譯名,當中有譯作鬼怪、惡鬼、小妖怪、妖精、地精(地精只是哥布林的不同叫法,在於西方文化里就是同一物種)等不同名稱,亦有音譯作哥布林或高扁。哥布林有著暗綠色皮膚,是矮小且難看的紅眼睛小矮人,個性貪婪又卑劣,性格傾向邪惡、狡猾而善於詐欺。他們主要生活在黑暗深處的地下世界,有著獨特的行動秩序與體系。

雖然文化發展程度稱不上高,但在採礦與建造地下建築物上有著獨到的見解,戰鬥能力弱小但會以大批群體行動補其不足。哥布林對食物偏愛肉類,且閃閃發光的東西及其感興趣,尤其是金幣、鑽石等稀有貴重物品尤為看重。偶爾會採摘野果,但不會主動種植作物,食物來源以捕獵和掠奪為主。


約翰·D·巴頓 (John D. Batten ) 的《英國童話故事》中的妖精插圖(19 世紀)

約翰·D·巴頓 (John D. Batten ) 的《英國童話故事》中的妖精插圖(19 世紀)


字源

其他拼字包括gobblin、gobeline、gobling、goblyn、goblino和gobbelin。 「高腳杯」一詞被用來指稱女性妖精。 goblin這個字最早記錄於14世紀,可能源自於未經證實的盎格魯-諾曼語*gobelin,類似於古法語gobelin,已於1195年左右在諾曼底的 Ambroise 的Guerre sainte中得到證實,以及中世紀拉丁語的gobelinus 。它可能與德國狗頭人和中世紀拉丁語cabalus - 或*gobalus相關,它本身源自希臘語κόβαλος ( kobalos ),意為「流氓」、「無賴」、「小鬼」、「妖精」。德語Kobold包含日耳曼語詞根kov-(中德語Kobe「避難所,空洞」,「岩石中的空心」,Dial。英語中的cove 「岩石中的空心」,英語「海岸上的避難凹處」,古斯堪的納維亞語kofi「小屋,棚屋」)最初的意思是「地球上的空洞」。這個字可能與Dial有關。諾曼戈貝「懸崖中的空洞」,帶有簡單後綴-lin或雙後綴 -el-in(參見諾曼姓氏Beuzelin、Gosselin、Étancelin等) 或者,它可能是法語專有名稱Gobel的縮寫或其他衍生詞,更常見的是Gobeau,縮寫形式Gobelet 、 Goblin 、 Goblot,但它們的含義可能是「銷售玻璃杯或燒杯或杯子的人」 。而且,這些專有名詞並非來自諾曼底,在那裡,gobelin、gobelinus一詞首次出現在舊文獻中。 威爾斯的coblyn是門環的一種,由古法語gobelin透過英語goblin衍生而來。


喬治麥克唐納的《公主與妖精》,傑西威爾科克斯史密斯繪製,1920 年

喬治麥克唐納的《公主與妖精》,傑西威爾科克斯史密斯繪製,1920 年


與地精的分別

哥布林地精(Gnome)很相似,但卻不是相同的生物。不過,由於傳說流傳上的差異,使不少人都把這兩種生物混淆,其實他們是有所不同的。


文學作品裡的哥布林

克莉絲蒂娜·喬金娜·羅塞蒂(Christina Rossetti)在她的詩作《精靈市場》(Goblin Market)裡,利用哥布林作為世俗人類渴望的象徵。在這篇詩裡,哥布林將一個女孩用他們的魔法幾乎逗弄與折磨到死。 作家喬治·麥克唐納在他的作品《公主與哥布林》(The Princess and the Goblin)中,將哥布林描述成為有惡意的,生活於地下的生物。這本書據說是J. R. R. 托爾金幼時的最愛之一。其後在他的作品《魔戒》中的中土世界描述了哥布林,但之後又改稱其為獸人,以與童話中的人物相區別。 在許多奇幻RPG和書中,哥布林半獸人(Orc)通常是有區別但又相近的生物,兩者經常一起出現——哥布林是獸人的一種小型親戚。參見:goblinoid。 哥布林亦是一些電影的題材。例如在吉姆·漢森的電影《魔王迷宮》(Labyrinth)裡,由大衛·鮑伊飾演的哥布林國王Jareth是一個強大的召喚師。他可以利用他的異能來召喚一支骯髒、弱小、又無能的異物軍隊出來。 暢銷小說《哈利波特》也有哥布林,只是中文版被翻譯為妖精。作者將他們描寫成巫師銀行古靈閣中的員工,他們十分機伶,雖然對待人類非常不友善但不是邪惡的。他們打造了許多武器(葛萊芬多的寶劍就是其中之一),有高明的技術,更擁有分別寶物真偽能力,但因為無法對抗巫師而臣服巫師社會,第五集中描述了他們渴望擺脫奴役,即使要加入黑暗魔王。 作為《哥布林殺手》的主要敵人,哥布林被描述為最弱小的怪物,擁有孩童般的智力與力量,但懂得使用武器與集團行動的特性讓牠們在狹小場所如洞窟內深具威脅,是新人冒險者的主要對手。擁有較高的資質、長期累積經驗並且生存的哥布林,能夠成長為不同的亞種:鄉巴佬(Hob)、薩滿(Shaman)、英雄(Champion)、王(Lord),甚至是聖騎士(Paladin)與龍騎士(Dragoon)。作品中並未出現過雌性哥布林,哥布林透過搶奪類人生物(人類、精靈、矮人、半身人等)的女性為牠們延續後代。


動漫文化中常見的女性哥布林

動漫文化中常見的女性哥布林


民間傳說

歐洲民間傳說

  • 妖精在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的民間傳說中很常見,是各種邪惡或頑皮的精靈的總稱。
  • 紅帽子是盎格魯-蘇格蘭邊境民間傳說中一種用人血染帽子的妖精。
  • 大妖精是來自英格蘭、蘇格蘭和清教徒民間傳說和文學中的友善的騙子妖精。
  • 艾爾金(Erlking)是德國傳說中的惡毒妖精。
  • trasgu是西班牙北部和葡萄牙北部的神話生物,起源於凱爾特和羅馬。

其他文化中類似妖精的生物

  • pukwudgie是萬波諾亞格民間傳說中的一種妖精。
  • 在蓋川民間傳說中,穆基是一種居住在安第斯山脈洞穴中的蒼白妖精。
  • 在韓國,妖精被稱為「dokkaebi」(도깨비),是民間傳說中的重要生物,他們賞善罰惡,調皮搗蛋。
  • 在孟加拉國,桑塔爾人信仰古德羅邦加(gudrobonga),他與妖精非常相似。
  • 在印度南部,Kuttichathan是一種頑皮/邪惡的妖精,主要出現在喀拉拉邦的民間傳說中。
  • 在南非神話中,tokoloshe(或tikoloshe或tikoloshi)是一種類似於哥布林的矮人生物。
  • 妖精有時會與伊斯蘭文化中的精靈混為一談,特別是伊弗里特和吉蘭。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