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歷史學者於台北書展分享香港移民潮 直指由「政治避風港」變成「美麗新香港」

一連6天的台北國際書展踏入第二日,香港歷史學者柴宇瀚周三(5日)舉辦講座,從歷史角度講述香港如何由昔日盛產文化出版的「政治避風港」變成容不下「敏感書」的「美麗新香港」。有連續兩日參與香港專區講座的台灣人呼籲,台灣人必須守護民主自由。

本身是香港歷史學會理事的柴宇瀚,周三(5日)在台北國際書展的講座,講述「香港『第三勢力』與移民潮」的關係。他指出:「香港成為一個殖民的開始,1841年開始,100多年以來,都是一個移民社會。」2019年香港經歷史無前例的社會運動,大批港人移民,香港亦由歷史上的「政治避風港」變為「美麗新香港」。

台灣人陳先生連續兩日到書展出席有關香港的講座,更特別來聽柴宇瀚的分享:「因為香港一直在我心目中都有一個位置,不管她變成甚麼樣,我都會一直關注她的新聞。不只是香港人、西藏人、蒙古人,或者其他世界的華人,其實都應該站在一起。」
過去知識份子如余英時逃到香港撰寫流亡史,今天港府則將圖書館「敏感書」下架。柴宇瀚慨歎:「香港公共圖書館還有多少本余英時教授的書?10本也沒有!這個是很奇怪的一個問題,這是談學術的問題。但是相反在台灣,在其中一間大學,還有圖書館,幾十本、100本也有,這個就是最大的分別。所以呢,如果沒有台灣的自由跟民主的話,這本書根本就沒了。」
新著作選擇在台灣出版
的確,他去年的著作《左右國共大局:香港第三勢力流亡錄》亦是選擇在台灣出版,講述國共內戰後期,軍政及知識份子尋求美國資助,在國共兩黨以外組織「第三勢力」,透過政治、軍事組織及出版社,計劃反攻大陸及傳播兩岸皆不能說的話。
柴宇瀚在講座後接受本台訪問指,當年其博士論文研究《祖國周刊》,相信今天如在香港進行相關研究會更困難:「如果說最難的研究地方,一定是說香港越來越少這些研究資料。因為入面有好多敏感資料,他們未必會敢再去取出來,甚至會擺出來,於是乎就令到他們開始言論(方面)自我控制。」
他鼓勵港人不要放棄,探索更多可能性,例如研究地區或宗教史:「為甚麼一定要局限在政府或你們的角度之下?你是可以有不同角度去看。我始終好堅信一件事,學術是自由的,希望大家可以從一個自由空間上面,可以探討到一些學術成果,而不是受局限。」
離散港人要面對新生活並不容易,柴宇瀚以古語勉勵眾人:「『禍兮福所倚』 ,老子說的。這一句是給很多香港人的一句金句,或者一些啟示。雖然這句說話,(意思)是會帶來禍患,但是亦都會有福之所在。看看這個世界有幾大,看看這個世界如何發展多些。」
編輯:李榮添 網編:池煥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