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9T09:45:58.479Z
建筑师刘家琨:普通、当代、廉价和本地

(德国之声中文网)“建筑的目的就是建造美好、公正、有尊严的生存环境。”刘家琨在接受普利兹克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官网采访时这样形容自己的职业信条。他是继王澍(2012年)之后第二位获得这项殊荣的中国建筑师。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在评审辞中表示,“刘家琨的作品以其深刻的连贯性和稳定的素质,摆脱了各种美学或风格上的束缚,对新世界进行了想象和建构”,称他的独到之处是“立足当下,因地制宜”。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刘家琨1956年出生于成都,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年轻时热爱绘画,还曾写过小说。1999年,刘家琨在家乡成都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嘉坤建筑设计事务所。他在中国完成了30多个项目,涵盖博物馆、高校等文化机构、办公楼和社区公共空间。

普通、廉价、本地

他设计的建筑物见不到华丽装饰或光鲜的表面。他说自己的方式是尊重现成条件,就地取材,讲究“普通、当代、廉价和本地”。

成都“西村大院”

他的代表作——2015年在成都设计的“西村大院”是一个集文化、体育、娱乐、办公和商业活动于一体的庭院综合体,共有五层楼,环绕着整个街区,成为一个兼具休闲、社交等功能的开放场所。

“在建筑中,我比较关注人的感受怎么进入、怎么穿行,……设计西村,首先考虑能为周边居民带来什么,”成都人刘家琨说:“我希望我的建筑是公共的,并且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

成都“西村大院”

一方水土

有评论称他的建筑体现了四川的地域特点和环境特征。家乡的人文传统也是其创作的要素之一。刘家琨在四川较为知名的作品还有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之钟博物馆、水井街酒坊遗址博物馆等。

刘家琨的另一个独到“手艺”是使用可持续的本地原生材料,并回收废旧材料。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走进废墟,将废墟中的瓦砾与秸秆纤维和水泥混合,为重建生产出“再生砖”。

他还为那次地震中遇难的15岁女孩胡慧姗建造了一个极为简单的纪念建筑——胡慧姗纪念馆,位于成都的建川博物馆内。这是一个救灾帐篷形状的建筑,室内粉红色的墙壁上挂着她生前用过的一些物品。“这是一种安慰她父母的方式,”刘家琨说。“纪念馆表达了个人情感,但同时它也是一种集体记忆。”

胡慧姗纪念馆(成都建川博物馆内)

普利兹克奖评审团认为,“在刘家琨的作品中,身份既关乎个体,也关乎对某个地方的集体归属感。他以中国传统为创新跳板,既不怀旧也不含糊。对他来说,身份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城市的痕迹和社区的足迹。”

刘家琨认为,好的建筑应该“提供宁静和诗意的感觉,唤起同情心和仁爱,培养休戚与共的社区意识。”刘家琨对普利兹克建筑奖官网表示,建筑的理想是“要创造栖居之地,同时创造诗意。”

 

(综合报道)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